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没想到,五一档的票房冠军目前竟然是《水饺皇后》。
就演员阵容而言,它拿第一或许是应当应分,但就影片题材和质量来说,这片能在一个大档期称霸,是挺悲哀的事情。
只能说,中国电影还且走不出春节档之后的淡季呢。
当然,与其说《水饺皇后》有多差劲,是部烂片,倒不如说它是鸡肋。
问题不在于故事有什么惊天漏洞,演员有多么糟糕的演技,而是影片太像一部公益宣传片。
正常的电影,大都具备着起码的娱乐属性,观众要么是去消遣的,要么是去接受某种灵魂洗礼的。
《水饺皇后》则像是那种学校在利益驱使下强制要求学生观看,且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观后感的伪电影。这种伪电影,往往都是带着目的,是得求着观众看的。
举个例子。
华住旗下酒店的房间,桌子上的《创始人手记》,收费让人看,有人会看吗?
任何主流文化里,这种带有宣传属性的作品,姿态都该放的很低。
《水饺皇后》当然有宣传属性,你说它是一部抻长到119分钟的“湾仔码头广告”都不为过,或者说,它更像是一部公益宣传片。
拍现存品牌创始人的故事,本就已经足够让观众警惕,如此一来,就更要求导演水平够高,演员演得够好。
如果影片真能拍出一流传记片的水准,让观众看完电影只记得臧姑娘不记得湾仔码头,让观众充分品味臧姑娘的人生,思考她所处的时代,那是皆大欢喜。观众乐在其中,资方目的达到,演员名利双收。
但问题来了。
《水饺皇后》拍得太俗套,太平庸,太敷衍。
毫无惊喜,毫无水准,毫无诚意。
全片最致命的问题是,作为传记电影,却并没有拍出传记电影该有的“信服度”。
好的传记电影,观众看完后会深以为然。
《勇敢的心》里,强如华莱士却也逃不过失败被砍头的命运,苏格兰自由与平等的困局可见一斑。
《莫扎特传》则由侧面切入,以宫廷乐师萨里埃利的角度凸显莫扎特,他穷其一生却也抵不过莫扎特的灵光一现。这是何等的天纵之资?
哪怕是《中国合伙人》,至少主角三人一路的颠沛流离,也是能让观众相信,他们成功的必然。
反观《水饺皇后》。她的成功和她的经历,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前期各种苦难堆砌。
远赴他乡被渣男抛弃,独自拉扯两个女儿粘塑料花、装洋娃娃忙的昏天黑地。偷渡至香港,内地护士证不被认可,白天洗碗、晚上洗车,意外受伤还洗车工作泡汤,她甚至都不想活了。
幸遇糖水伯,帮她买车为她寻摊,生活终于开始好了起来。
故事到这,已经进行了大半。
此前所有的苦难,只是将角色拉到了一个普通人的高度,让臧姑娘脱离泥沼,成了一个小摊贩。
不说别的地方,只看电影里湾仔码头这一处,有多少和臧姑娘一样的摆摊者?
你再推开门,看看街头的夜市,万千灯火下,人人都是臧姑娘。
可凭什么只有臧姑娘成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水饺帝国?她又和别的普通摊贩有什么不同?
原本这才该是传奇一生的真正开始,可《水饺皇后》却是如流水账般让臧姑娘迅速成功。
租大拍档,接预订单,开店,入驻超市,水饺工厂,走向世界,一气呵成。
好像后面有人在赶着催着导演似的,总之不管怎么样,臧姑娘就是成功了。
如此,再来梳理影片的呈现逻辑:承受了足够的苦难,就会成功。
这真的对吗?
刘伟强也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此影片的解释是,臧姑娘能听进去顾客的建议。
听顾客话,从山东水饺改成北京水饺。听顾客话,皮厚变成皮薄。后来入驻超市,也坚持要留个自己的电话,只为听顾客的话。
快拿笔记,湾仔码头商业帝国的成功秘钥:听顾客的话。
换句话说,哪怕是作为湾仔码头品牌宣传片,《水饺皇后》也是不合格的。起码,我看完电影,并不会觉得臧姑娘包的饺子有多好吃。
这也是为什么我开头称它是“公益宣传片”的原因。
《水饺皇后》被大量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爱包裹。
初来香港遇到好心的房东夫妇,来到市区后又有好心的同乡帮衬,又遇到好心的红姐。
打扮风尘的两姐妹会帮她们讨要工伤,孤寡老人为她掏心掏肺,警察会好心给她开后门。
就连黑社会大哥,也在她身上看到了妈妈的影子,照顾她的生意。
好一个和谐社会。
结尾留在字幕上那句“献给天下的妈妈”,我看还应该再加一句“公德比赛,现在开始”。
另外再到具体的拍摄上,刘伟强也是摆烂了。
我看到了陈词滥调。“啊,这是妈妈的味道”,“开心是过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做个开心蛋。”
我看到了高高在上。臧姑娘穷得都快卖血了,结果当天包的饺子闻着稍微有点味就不吃了,扔垃圾桶?导演是想表现她的品质为先,可这真的符合底层人民的生活吗?
我还看到了刻意敷衍。女儿晚回家打孩子,结果是错怪了,哭,BGM起,煽情。被上海佬侮辱女儿将来做妓女,哭,BGM起,煽情。想自尽,女儿给唱歌,哭,BGM起,煽情。给警察道歉,孩子不懂事,哭,BGM起,煽情。回青岛见家人,说起过往,全家人一起哭,BGM起,煽情!之后妈妈走了,再哭,再煽情。
摔伤了腰,擦电车很累,要起BGM煽情。黑社会来了,想到他妈妈还要起BGM煽情。
如此拙劣的拍摄手法,我真的很难相信是出自刘伟强之手,起码拍黑社会的时候,刘伟强不像是拍过《古惑仔》的。
全片唯一让我动容的,大抵只剩演员的演技了。
单看马丽的表演是没问题的,保持着她一贯的水准。她当然是有演技的,能把喜剧演好的演员,没几个人是演技差的。尤其是马丽沈腾这种内娱顶流喜剧演员,虽然演技比起周星驰赵本山宋丹丹还差些火候,但去演非喜剧的严肃电影,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我相信马丽有机会拿到明年金像奖金鸡奖最佳女演员的提名,但她面临的问题和当年参演《华尔街之狼》的小李子一样,同台表演的演员太强,强到主角落了下风。
小李子被马修麦康纳压得死死的,马丽则被惠英红衬托得表演痕迹有点重了。
再等到“香港仔”袁富华扮演的糖水伯再出来,只能说,什么叫臻入化境啊?
两场戏为例,一场是臧姑娘天台跳楼戏,后面糖水伯的眼神,堪称将“五味杂陈”诠释出了教科书级别的案例。
另一场则是多年后两人的重逢,全片硬煽情了五六七八次我都没感动,愣是被糖水伯的几个表情看得我留下了小珍珠。这就是演技。这就是有感染力的好演技。
但这样的好演技,存在于一部如流水账般平庸无趣的春晚包饺子小品级传记片中,显然是有些浪费甚至突兀的。
在《半斤八两》歌声响起时,在华哥告诉臧姑娘他要移民去加拿大时,我会期待刘伟强有野心通过臧姑娘的故事拍出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变迁,可惜,刘伟强早就不是曾经的刘伟强,现在再拍香港故事,也只剩下暮气而没有了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