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唐代就曾帮助朝鲜抗击过日本侵略
朝鲜名将李舜臣亲笔《崔希亮壬乱捷报》书目。
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军援助朝鲜抗击入侵日军的情景图
7月以来,先是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引起轩然大波,再是中国国家主席****访问韩国中韩关
系“秀恩爱”,还有中国首次允许媒体刊登韩国“东海”主张广告、中韩将联手拍摄纪录片《万历
朝鲜战争》的消息穿插其间,有关东北亚三国的新闻话题接二连三,让人应接不暇。近日,早报记
者采访了复旦历史系韩昇教授,听他解读古代东北亚的国际关系以及其中的关键人物唐太宗。韩昇
认为,中韩关系从新罗时期开始趋于稳定,总的来说,和平友好相安无事一直到清朝的甲午战争。
唐朝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把东亚各国纳入到以唐朝为中心的国际体系里,在这个体系里,
无论朝鲜半岛怎么变,是新罗、朝鲜还是高丽,它和中国的关系都不会变。
东方早报:古代中国、朝鲜半岛以及日本之间的关系如何?
韩昇:谈古代东亚中、韩、日之间的关系,尤其对朝鲜半岛,要分开来看。长期以来朝鲜半岛
南部的新罗、百济是隋唐的盟友,而北部的高丽与隋唐有冲突。后来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并与唐
朝达成了一种默契,就是唐朝允许它独立并统一朝鲜半岛,它则在唐朝的国际关系秩序里作为一个
友好的国家而存在。
中韩之间的关系从新罗时期开始趋于稳定,总的来说,和平友好相安无事一直到清朝的甲午战
争。所以唐朝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把东亚各国纳入到以唐朝为中心的国际体系里。在这个
体系里,无论朝鲜半岛怎么变,是新罗、朝鲜还是高丽,它和中国的关系都不会变,始终是稳定的、
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和平友好关系。朝鲜半岛的国家是独立的,也是中国历代王朝所保护的属国,
任何重大的外来侵略发生时中国都会保护它。这种稳定的关系延续了1400多年,一直到现在。
再看日本。唐朝以后日本逐渐强大,希望在东亚秩序里建立起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秩序。征服朝
鲜是目标之一,因为需要打通朝鲜半岛作为跳板。在朝鲜史书《三国史记》中可以看到,日本从倭
国时代开始就有攻打朝鲜半岛的记录。到了隋唐时期,特别是发生在公元663年的白江海战(现在
韩国锦江)一役之后,日本也被纳入了唐朝的国际体系。白江海战是一场东亚世界的大博弈,日本
调集27000人、400多条战船——这在古代是不得了的大部队,和唐军决战。决战的结果是日本全
军覆没,退回国内修筑工事50年,没有再侵略朝鲜半岛。
直到丰臣秀吉时期,日本出现了大变局。丰臣秀吉是第一个以征服朝鲜半岛、进一步征服中国
为目标的日本领导人。他提出了三部曲,先征服朝鲜半岛、再征服中国。后来的甲午战争也是一以
贯之的思路。这是日本的战略选择,从来没有变过。
朝鲜半岛是日本打通大陆的第一个跳板,但它又受到中国的保护,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中
日力量的角逐,爆发点就在朝鲜半岛。
如果丰臣秀吉征服了朝鲜半岛,中国的东北地区就会暴露在一个强大的、极端好战的倭国面前,
下一步就是以中国为战场展开的争斗,这对明朝有直接的威胁。同时,明朝的国际关系体系会崩溃,
因为明朝作为宗主国有保护属国的义务,一旦明朝的国际体系崩溃,东方世界也会大乱。
中、日对朝鲜的政策很不一样。
以唐朝为例。唐朝的对外政策很清楚,它希望和周边邻国有友好稳固的国际关系。当新罗独立
并且承认唐朝的国际体系时,唐朝不仅承认它的独立地位,还在经济文化上援助它。新罗对唐朝的
承认是通过朝贡来实现的。唐朝在厚赐的同时,也应对方国的要求,把典籍、历法、兵器和技术产
品相赠,甚至派遣学者和技术工匠进行文化传播和技术支援。其实是为了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
环境。唐朝并不想在朝鲜半岛上获取具体的经济文化利益,相反,唐朝是输出的一方,并且保护朝
鲜半岛的独立自主,条件是朝鲜半岛承认这个国际秩序,服从于这个体系。
而日本对朝鲜的政策始终是掠夺性的战争,要获取具体的利益。比如丰臣秀吉就很明显,出兵
朝鲜就是要征服朝鲜。朝鲜国家的历史书《三国史记》(高丽史家金富轼在1145年以汉文写成的
正史,记载朝鲜三国时代的历史)、《三国遗事》(高丽时代僧侣一然所编撰,以高句丽、百济、
新罗三国为记述对象的史书)最好的版本,都在日本。
东方早报:唐朝所要建立的东亚秩序是怎么样的?它如何能够结束长时间以来的战乱纷争,实
现东亚秩序的建立与稳定?
韩昇:唐朝始终想建立一个稳定的以唐朝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把唐朝力量所能及的地方都
纳入其中。但唐朝并不想把开拓的土地并进唐朝作为直属领地。唐朝采取羁縻政策——这是一个比
喻,就像给牛马套上缰绳一样,有所约束,能够驾驭。羁縻政策承认国家民族自治独立,唐朝不派
官也不派兵,只要求你承认这个国际体系。唐朝版图三分之二是羁縻州,三分之一是直属州县。新
罗是在羁縻体制下独立的。唐朝在新罗是设置了鸡林州都督府(注:唐朝在新罗领土上设立的羁縻
都督府,都督由新罗王担任)的。羁縻体制建立以后,建立了稳固的、和平的、世界性的国家关系。
维护这个国家关系的成本都是由唐朝来承担的。唐朝对于臣服的国家,很多时候不但不收税,
反过来在经济文化上去支援它。经常来朝贡的国家都是周边国家。中国的王朝的回赠常常高于贡品。
中国古代王朝以此向属国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强大,第一让归属国有好处可拿,第二让他们不会有异
心。这是维持和平的重要手段,后来的统治者,一直到清朝都在沿用这种办法。
唐朝为了建立这个秩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为它要承担的是世界义务。举个例子,吐鲁番出
现动乱,唐朝去平息动乱,在军事上只需要5000人的军队,但是为了维持这5000军人的战斗力,
需要有10万人的后勤部队。上千公里的长途跋涉,需要有人把粮食和水运去,一车的粮食,可能
只有一袋是士兵吃的,其他的让后勤运输人员吃掉了。成本非常高。
但是领导国际体系的国家确实有利益。对于唐朝来说,光是军费就省下一大块。如果周边不安
宁,需要养几百万军队来防守。而且军队养多了,内政也会成为问题,军人跋扈,国内政治不稳,
形成恶性循环。唐朝前期军费开支一直不大。到唐玄宗控制力弱了,周边国家乱了,才出了财政问
题。
在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个地方当年有个小国,向唐太宗“请求内附”——请唐做宗主国,他们做
臣属国。唐太宗拒绝了。他讲了一个道理:如果我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一定会接受。因为我可
以昭告天下,看,远不可及的地方国家都主动来归附我。但为什么要拒绝他呢?因为如果我们接受
这个地方为臣属国,我们就要承担起保护它的义务。从唐朝派一支军队到库车这个地方去保护,这
个成本是唐朝承受不起的。
东方早报:你在新著《唐太宗治国风云录》中讨论了唐朝的国家向心力所在,唐太宗在对法制
的推崇之外是否还在思想方面有所强调?
韩昇:法制化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法律只是底线,还要讲道德。作为一个国家,要有国家的凝
聚力和向心力。
唐太宗执政23年,国家工程一项都没有,和隋朝截然不同。藏富于民,工程让老百姓做,这
就有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国家要做的是建立核心价值观。公平正义,就是唐朝的核心价值观。
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核心工作不是工程,而是把社会的诚信建立起来,把社会的国家认同做起来,
把道德准则、依法守法的观念建立起来。通过恢复儒学、文化传统,把国家向心力凝聚起来。比如
唐朝办的学校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从中央到乡都有学校;也是当时国际上最好的,唐朝的大学
里一大半学生是外国人,可以留下工作,日本人都当了秘书监——那是唐朝宰相级别的官职。唐朝
大量用外国人。
这样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到国家文化三个方面,我希望能从唐太宗治国的经验中看到唐朝的
盛世是如何奠定的。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代东亚国际关
系史、中国佛教史,著有《东亚世界形成史论》、《隋文帝传》等。新著《唐太宗治国风云录》将
于2014 年7 月由方正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