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的智慧与误区:理性看待,避免盲从
183 2025-08-29
范和村位于稔平半岛,是惠东五大渔港之一,也是粤语、客家、闽南语三大语交汇之地。因地处港湾上游平原冲积地,坐拥优良天然港湾,海产资源丰富,加之阳光充足,农、渔、盐业是该村的传统经济来源。
范和村开始有确切文字记载始于明代,而它的历史,则应该可以追溯到元代末期之前。
范和村所处位置是自古丰饶的地方。状似饭箩的风水布局,枕山面海的地理优势,造就了登山可樵、出洋能渔、垦地农耕、拦潮晒盐、富甲一方的村落,也因此吸引了从福建莆田、泉州一带辗转迁徙而来的各姓氏人口,另一部分则从粤东兴梅山区一带迁入落户于此,安居乐业。
民丰物阜,海陆便捷促进商贸兴旺、古港千帆竞发的盛况,造就了范和人敢为人先的致富风貌。回顾范和村的历史,更有当时朝廷的内外管巡检司、协标右营守备、平政司巡检官等官备兵营先后选择驻守于此,扼山海之险、聚丁财两旺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融合,范和村形成了兼具客家、广府、福佬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时至今日,优良传统不曾断绝,范和仍旧以其村大、民富而蜚声惠州各邑,名望极高。
走进范和村,你会发现这是个古迹胜景繁多的地方。敬神树庙,崇宗拜祠,族居建围,功名立匾,逢水搭桥,涌泉砌井。数百年来,凭造化的恩赐,靠勤劳的双手,为这一方土地增添了灿若繁星的祖居古迹。
范和胜迹星罗棋布,城隍庙、妈前烈圣宫、溪坝凤凰池妈宫、市场边天后宫、大路街妈庙等点缀古村四周,城隍庙戏台、水仙爷戏台、妈前戏台三角分布,而规模最大、最著名的是罗冈围、吉塘围、尚德围、长兴围四大围屋,除尚德围因沧桑巨变而遭毁坏仅剩一座民居遗存外,其他围屋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范和村最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遗产。
罗冈围“四十八座屋,十条巷,一百四十八间房”显露“村中有围,围中有村”的宏伟格局;陈氏祖祠“诒远堂”牌匾右观“金玉满堂”、左看“兰桂腾芳”的奇特技艺,还有那绝无仅有的南门瓮城、呈祥石狗、御赐匾额、巩宁桥、英雅书室、将军庙、雷公山等一大批古迹。
陈氏祖祠建在罗冈围内,堂号“诒远堂”,堂中悬挂的一块木质牌匾,采用在匾内嵌入竖排薄木片,木片两侧分别书写文字的方法,营造出不同观看角度显示不同文字的效果。正面看是“诒远堂”三个字,从左侧看是“兰桂腾芳”四个字,从右侧看则变成“金玉满堂”四字。
如今祠堂内的脊饰壁画、石柱匾额都保留着原样,梁木则被重新上漆,令建筑看起来新簇鲜艳。陈氏族人在修葺时,除了在屋顶装上了一盏吊灯,以及在祠内墙面新铺现代的白色瓷片外,并没有破坏原来的墙体结构,所以整个祠堂基本保持初建时的模样。
在范和村众民居中,有一座黄墙尖顶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它位于罗冈围外的不远处,教堂虽是2005年新建的,但听说这个天主教堂却拥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清朝道光十七年(1836年),传教士羊神父自香港渡海来到范和传教,而相关地方史书记载,“天主教传入惠东,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范和的天主教会活动实际远比文字记载提前了38年,天主教从此在范和占有一席之地。
教会当时在范和村大路街购地修建了一座简易的老圣堂,随着时间推移,教会信众增多,空间有限,于是1925年重新建起一座西洋排楼式新教堂,名曰“圣母堂”,2005年教堂拆除重建,就是如今所见到的哥特式大教堂。
除了古迹、胜景,范和村还是一个文化聚集地,渔歌、白字戏、潮戏等传统文化在当地都能看得到,而这其中以渔歌传承最为有序,最为原汁原味。惠东渔歌是广东省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据《惠州府志》和宋朝《太平环宇记》等史书记载,惠东渔歌在宋朝时期从福建沿海一带随渔民传入,流行于惠东平海、稔山、盐洲、巽寮等沿海地区。早期的惠东渔民(疍民)社会地位卑微,疍民之间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社会群体,长期过着艰难的海上漂泊生活,“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就是他们生存境况的真实描绘。面对大海、蓝天,他们用一些古老本土曲调来寄托情感,以歌自乐、以歌解忧。经过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疍家独特的曲调、风格和演唱形式,都是无伴奏的清唱,旋律优美、婉转且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这与他们当时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由于“惠东渔歌”曲调品种多样,旋律韵味独特,还为音乐创作提供丰厚而珍贵的素材。许多词曲作家先后来到惠东渔村采风,创作了大量渔歌题材的作品。但是,“洗脚上岸”的渔民们迎来了新的生活时代,以前耳熟能详、人人会唱的渔歌渐渐被淡忘了,导致只有在渔村祭祀、节庆、婚丧等场合上,才可以听到令人留恋的经典老渔歌的现状。目前在整个惠东地区,会唱渔歌的人,仅仅剩下三四十人,基本都在五六十岁以上。
为了保存这门祖宗传下来的艺术,民间的渔歌爱好者行动起来,收集歌词、曲谱、改编搬上舞台。政府也大力扶持,把惠东渔歌改拍影视剧,把渔歌搬上舞台表演,让渔歌在保持原生态的同时好看、好听;向国家申报“惠东渔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08年时成功获得了第二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广东省当时惟一入选的传统音乐类项目。
为了传承渔歌,当地政府不遗余力地在各种渠道去推广这项“文化遗产”,在范和,每年村里都会从当地小学挑选一些资质较好,并对渔歌有一定兴趣的小学生,由村中的渔歌传承人专门培养,务求把渔歌这项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近年来,蕴含文化精髓的历史建筑与民俗文化正走向日渐湮灭的不归路,古巷、古村、古居、古庙、古桥……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弥足珍贵的丰厚遗产。如何保护与传承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凸显它的价值与绚丽,是每一个历史文化古迹之地都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