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娱乐话题频频引发舆论关注,并且其影响力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娱乐圈,而是呈现出更大的公共属性,越来越具有公众参与的特征属性。在2016年,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腾讯指数根据全网公开场景监测显示,2016年娱乐类热点事件中,依照事件热度排序,王宝强离婚事件“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于其他所有明星事件,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事件”。此外,林丹出轨、六小龄童未上春晚等事件,也因事件主角国民级别的知名度,而成为热度靠前的娱乐事件。
(↑本文数据如无特别标注,均据微信公众号、QQ空间、腾讯新闻及评论、腾讯微博公开场景综合计算;数据来源:腾讯指数)
纵观全年,离婚、结婚、出轨/约炮等与两性相关的关键词成为年度娱乐类事件的高频话题;撕X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当事人双方互撕(郭德纲与曹金云、张靓颖母亲与冯轲),到吃瓜群众站队(赵薇事件中的挺赵粉丝与小粉红、王宝强粉丝与马蓉粉丝),各种高能预警应接不暇,话题也越来越多超出明星本身,延展向更多的严肃公众讨论。在一众事件中,六小龄童未上春晚事件宛如一股清流,以一场集体怀旧为猴年带来了一个温情的开端,即便结局并未如网友所愿,但舆论已然作出了最好的注脚:“鲜肉总会变老,经典永远年轻。”
解析:2016年娱乐事件传播特征
腾讯指数梳理,2016年娱乐类事件存在如下特点:1)事件在社交平台迅速蔓延,快速广泛传播的同时,更多民众参与讨论;2)商业性主体搭车事件,夹杂营销号、段子手、网红等等使得事件真相纷杂;3)一件事引发多点话题和关注点,多种观点激荡,多领域辐射,迸发多个热点,引发多次高峰;4)舆论倒逼真相层层抛开,事件多次反转。
1.严肃话题讨论减弱,娱乐化转场出现
互联网一直是全民娱乐的空间,网民天然更关心娱乐八卦。2016年上半年社会舆论的娱乐化倾向,分为两种类型:
1)与娱乐圈人物或话题相关所衍生出的社会话题。由于娱乐话题往往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网民参与讨论的意愿和能力都较强,往往也存在更共通的大众情感或心理基础。如10月份以来王宝强离婚事件的持续发酵,草根出身的宝强更容易让网民产生“如果是我”的联想;
2)其他类型事件的娱乐化衍生话题。即便非传统娱乐领域,如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每一次传播拐点的出现都离不开花边话题,无论是开幕式的“高颜值”击剑队、傅园慧的“洪荒之力”、秦凯何姿的奖台求婚,娱乐化的衍生话题都盖过比赛本身,受到更多网民的关注和讨论。
“洪荒之力”娱乐话题讨论量远远超过女排讨论量
娱乐化转场现象在2016年的频繁凸显,一方面可能是网民考虑敏感时政话题发言的风险,一方面在负面事件的阴影下,娱乐可能是情绪发泄和心情放松的最佳途径。互联网是观点发酵场、对峙场,也是网民自我情绪调节地。
2.广场型舆论场是娱乐类事件关键传播渠道
纵观2016年娱乐类事件,其发展和传播出现了多平台(微博、微信、论坛、网站……)、多渠道(个人、组织、政府、网民均发布信息)、多角度(每个主体从不同角度发布信息观点)等等特点,主流传统媒体报道、官方权威发布,等等各种信息杂糅、多条线交错、多点传播同时跟进等全方位的立体爆发。
其中,也经常夹杂和裹着营销公众号、网络推手、网红炒作、造谣取乐等等复杂的利益群体和无意识和不自觉的诉求。自媒体的激烈竞争,加剧商业化的炒作和搭车博得眼球,这些都影响着事件的走势和发展,也成为2016年热点事件传播的新特征。
在娱乐类事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不存在统一范式的路径模版,但广场型舆论场(例如“微博”公开舆论场)对信息的放大作用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们看到,无论是王宝强事件、林丹事件、还是张靓颖事件,微博仍然是明星们选择发声、推动事件的首选场景。而赵薇事件中,微博也是最主要的网民讨论、舆论发酵阵地。
新浪微博是赵薇事件最主要的公开传播渠道
3.“快闪”类事件增多,传播整体生命周期缩短
2016年上半年发生了多起“快闪”类事件,如友谊的小船、科比退役等爆红的流行事件。而娱乐类“快闪”现象也开始出现与公共社会事务结合的趋势,如今年年初影响广泛的帝吧出征反台独事件——原本属于小众亚文化产物的帝吧,一夜之间“帝吧出征、寸草不生”的口号就喊遍了互联网甚至喊出国门,然后在许多网友的错愕中又迅速结束。
发生于今年年初的六小龄童未上春晚事件,也一样在短短不足两天之内迅速发酵至顶峰,随后又迅速衰落,呈现断崖式回落,24小时内已衰减至1万以下讨论量级,且随后不再有明显的起伏,完全淡出公众视野。
六小龄童未上春晚事件沸沸扬扬后又迅速淡出公众视野
“快闪”事件的出现增多,说明社会娱乐热点的转移速度越来越快,网民对于热点新鲜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种现象对于公共治理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突发事件的爆发度和爆发点更难预测,对事件监测与研判的实时性和完备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遇在于“快闪”的实质是热点整体生命周期的缩短,基于这一大众心理特征,如果在事件中应对得当,也有助于快速平息。
4.“反转”频现,多方利益主体试图影响舆论
近年来,新闻反转事件屡屡发生。在娱乐类事件中,同样发生了多起引发广泛关注的“反转新闻”,如王宝强离婚事件中舆论的多次反转,刘恺威出轨、张靓颖母亲“手撕”女婿等事件中,事件走势也因为多方“爆料”而持续反复。
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为例,每一次反转,一般都会引起新一波的舆论热点,将一个事件的热度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新高潮,事件反复,持续周期延长,讨论和关注的问题辐射面也越来越广。
反转频现,传播峰值多次反复(以王宝强离婚为例)
反观“反转”,其实是网络传播真实发展和层层剖开的一个过程,主要体现在消息源和舆论两个层面:
从信源层面来看,媒体激烈竞争,在事情出现苗头或者单方信源的情况下,信息可能在不加验证审核的情况下,就迅速发布;而信源的复杂和网络内容的易生产,又使信息的验证识别变得复杂。而随着事件成为关注热点,多方主体的信息和事实才逐步披露,所以导致多次反转。
从舆论层面来看,随着事件真相的大转弯式的曝光,网民观点和意见也迅速变化,而且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被欺骗的感觉,更是激烈表达与之前相反的观点;另一种是当大家都在指责或者持有一种较为近似的观点时,突然出现权威式或者醍醐灌顶似的更为理性或高明的见解,网民一下子就又追风新的观点。
从另一个角度反思,反转的频发,也说明在热点事件中,涉事各方影响舆论走向的意愿和行为都在增加,而且也往往能够带来传播走势的变化。当然,也不可否认“反转”也是舆论场“自净”的一个过程。但是也不容忽视,事件传播过程中各种利益的夹杂和不同利益主体对舆论的试图控制。
2017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