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原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改组为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左派电影公司正式在港确立;1952年,新联影业公司在港成立;在整合五十年代影业公司和龙马影业公司的基础上,凤凰影业公司也宣告成立。至此,香港左派——“长凤新”电影体系在港形成。
1982 年“长凤新”合并而成“银都机构有限公司”,致力于培育新导演,积极与其他公司合作,是现存极少数从事制作、发行并经营片厂、影院的电影机构。
银都体系(包括银都机构及其前身的“长凤新”)至今制作和出品超过五百部电影,从多方面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急剧变化的当代社会中如何展现和调整。
长城中坚主创李萍倩尤擅拍摄喜剧,执导公司改组后的首部作品《说谎世界》(1950)以四十年代上海为背景,讽刺为金钱尔虞我诈的众生相,香港首映随即引起回响,连满 86 场,至今仍是香港黑色喜剧电影经典。
《说谎世界》
《新红楼梦》(1952)是本次影展的开幕影片,也是一部旧瓶装新酒的文艺巨片,“空前伟大、豪华绝顶、艳情巨片”,由岳枫编导,汇集李丽华、严俊、欧阳莎菲、龚秋霞、罗兰、徐立等一众明星,演绎现代背景下的红楼梦故事。
《新红楼梦》
《败家仔》(1952)——新联创业作,以家庭伦理写实片的框架叙述浪子回头的故事。
《败家仔》
《中秋月》(1953)是凤凰创业作,导演朱石麟探讨香港社会问题,写出升斗市民的生活与伦常,奠定了公司早期着眼于现实、伦理的创作路线。中秋本是家庭团圆的节日,可是送礼旧俗在功利社会变成了“富人过节,穷人过关”的辛酸局面。本片时间轴浓缩在中秋前一天至当日两天,小白领为应付送礼弄到焦头烂额,而与家人团圆不得。
《中秋月》
婆媳纠纷从来都是常见而难解的家庭问题,《家家户户》(1954)便以此为题,带出新旧女性的冲突、迷信与科学的矛盾。
《家家户户》
《我是一个女人》(1955)——职业妇女在今日极为普遍,然而在五十年代,进步女性在家庭与事业的抉择中面临重重困境。红线女饰演毕业后嫁人、育有三名子女的少奶奶,但仍保持贡献社会的热诚。她毅然当上女记者,不免经常外出晚归,疏忽照顾孩子,甚至惹来丈夫怀疑红杏出墙,面临离婚的危机,讽刺的是丈夫年轻时曾撰写《男女平权论》。观众在本片还能欣赏到红线女罕有以国语演唱的插曲。
《我是一个女人》
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以外,银都体系亦将不同传统艺术和风俗纳入电影题材。五十年代中叶内地推行戏曲改革,时值“长凤新”寻求类型上的突破,制作了多部上海越剧及广东粤剧等戏曲片,为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传统剧种保留珍贵影像。
《彩蝶双飞》(1959)由红线女及马师曾等多位重量级粤剧名伶担纲演出四段折子戏宝,更是名伶白雪仙父亲白驹荣在香港电影资料馆馆藏中唯一的影像纪录,大银幕放映难得一见。
《彩蝶双飞》
《同命鸳鸯》(1960)——新科状元施俏生衣锦还乡,迎娶名门淑女柳氏,寡母叶氏获封一品夫人,本是三喜临门,怎料御赐的“贞节可风”牌匾成了催命符。本片可以说是朱石麟调子最沉郁的悲剧作品,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祸害。
《同命鸳鸯》
《三看御妹刘金定》(1962)——六十年代长城电影类型、题材多样化,其中“长城大公主”夏梦主演的上海越剧电影广受欢迎。本片取材经典剧目《三看御妹》,讲述巾帼英雄刘金定与尚书之子封加进之间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拍摄手法明快爽朗,巧妙结合了越剧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优点。
《三看御妹刘金定》
《金鹰》(1964)——凤凰别开生面以草原游牧文化为题材,远赴内蒙古实地拍摄,成为首部票房破百万的香港电影。
《金鹰》
《故园春梦》(1964)——根据巴金小说《憩园》改编,夏衍参与编剧。故事以抗战期间大宅憩园易手开展,沉痛道出封建家庭的祸害。
《故园春梦》
侠义文学是中国特有的文学类型,发展到当代,武侠题材在文学与电影都占据重要地位,银都体系在八十年代与不同新生代导演合作拍摄武侠片,更引领内地开放以来两地合拍片的风潮。
杜琪峯初执导筒的《碧水寒山夺命金》(1980 4K)是凤凰积极采用新导演的首次尝试,电影在粤北一带实景拍摄,成为改革开放后于内地取景的首部香港电影。本片上承古典文学及传统戏剧常见的侠客题材,片中钟楚红首当女主角,但已散发着明星风采。
《碧水寒山夺命金》
《父子情》(1981 4K)是新浪潮导演方育平的首部电影作品,继承了粤语片写实文艺的电影传统,平实细腻地描绘了草根阶层家庭的父子情。该片入选第三十一届柏林影展,并荣获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及最佳导演。
《父子情》
本次影展将放映许鞍华至今唯一一部武侠片《书剑恩仇录》(1987),影片虽然保留原著武侠与历史并重的精髓,但相对原著对传统道德价值存有质疑和反思。
《书剑恩仇录》
《人在纽约》(1990)——银都投资作品,由关锦鹏执导,罕见集结三大影后斯琴高娃、张曼玉和张艾嘉,饰演来自内地、香港、台湾的女子在纽约偶遇,细腻刻画身在异乡的女性心理。
《人在纽约》
本次影展闭幕影片《笼民》(1992)——银都与张之亮的影幻合作,继“长凤新”时代的《乔迁之喜》(1954)、《屋》(1970)、《泥孩子》(1976),再度关注低下层住屋问题。
《笼民》
以 1950 年长城改组算起,银都机构已迈向 75 周年。作为在香港具有支柱地位的电影公司,银都机构在75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多次产业变革,创作出了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继承和发扬了香港爱国进步电影的优良传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坚持银都“导人向上、导人向善”的制片宗旨。
同时,银都机构也是内地与香港电影界紧密联系的纽带,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华语电影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长凤新”和内地以各种形式合作拍摄了多部影片,开辟了两地电影合作的路径,是内地与香港电影产业交流互动的桥梁。
75周年的产业和美学经验是银都机构奉献给华语电影的宝贵财富。希望观众朋友们能够通过本次影展对银都机构有更多的了解。我们也期待未来与银都机构开展更多的合作,为观众朋友们呈现更加丰富的电影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