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最早放映电影的人,是一位救过乐山城的大勇士。
1927年,刘湘的川军和杨森部队在嘉定激战,围城10天后,刘湘的川军传信:再不开城门投降,将用炮火将嘉定城炸成平地。
军官、商贾、乡绅商议,派人出城谈判,可谁也不愿冒生命危险去,孔镜明主动请缨,出城谈判,找来一只箩筐,自己坐在其中,让人用绳子栓者沿北江城墙而下,川军首领被孔镜明的勇气所折服,嘉定城免去一场灭顶之灾。
孔镜明修建了乐山最漂亮的学校,位于乐山城西西湖塘,取名嘉定海瑞斯纪念学校,后更名为三育学校,传教士们曾居住的两幢中西合璧的小楼,叫梅庄和松柏楼,后被师院修建主教楼拆除。
孔镜明,还是乐山电影的开创者。
乐山放映电影,最早是幻灯片,民国15年(1926),孔镜明在土桥街办的三育社,和箱箱街办的公信堂里,每逢节日或礼拜晚上就放幻灯。民国20年(1931)又开始放电影,多系动画片和加拿大、欧洲的风景建筑短片,不卖票,吸引了不少乐山青少年。
在乐山,中国人自己最早开办和公开放电影,起于民国23年(1934),谢勗哉、黄远模兴办平民工读社,借嘉乐门外护国寺,收养贫苦子弟约七十余人,为增加收入,解决经费问题,增设电影放映,正式公开卖票。在成都买来二手“百代机”放映,先租肖公庙万寿宫“永乐戏院”场地放映,没有两个月,护国寺场地改修好了,便正式在护国寺卖票放映,这便是乐山城区第一座电影院。
电影院的座位要分银幕正面和反面(即露天)两种。银幕正面分包厢(正中的座位)、堂厢(包厢的两侧)和楼厢,共有500多个座位。银幕的背面是露天,看反片,也设有长板凳。包厢、堂厢、楼厢每场有一定数额,不对号,先来就坐。看反片没有定数,挤得下就坐,挤不下就站,也可容纳500观众。包厢每票一吊二(一块银元换25吊钱),一吊二可以买3斤米;露天看反片,票价就便宜些,三个铜元一张,低于正面一半的钱。现在的电影票,动辄四五十,还有上百的,至少可以买20斤米了。
那时电影票是木头刻制的票模,每天还印有鼠、牛、虎等十二生肖作代号。每场大约有近千人观看。
平民工读社刚开始放映的电影,尽是黑白无声片,市民称为“哑巴片”,画中人说话唱歌,只见嘴巴动,全没声音。其对话和内容,靠影片上的字幕来介绍。当放映字幕时,不少观众不但要跟着念,而且还要念出声,场内就显得闹哄哄的。
在护国寺第一次放映的电影,是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明星公司影片《火烧红莲寺》。剧中人多是飞檐走壁腾云驾雾的剑仙侠客,轰动一时。
这段时间,乐山放的几乎都是剑侠片,什么《关东大侠》、《七剑十三峡》、《荒江女侠》、《江湖奇侠传》,一部接一部放映。
青少年看后,成天“嗖,嗖,接镖,还镖!”
有个少年看了这些剑侠片后,独自跑到峨眉山去找剑仙侠客,神情恍惚,一心想仙,竟从舍身岩跳下,结果丧了性命。
放映剑侠片时,人很拥挤,还有卫兵警察帮助维持秩序。影片多向成都影片商家手中租借,专门办租借影片的人叫“片代表”。
电影宣传也颇有意思,一队工读社的学生扛着电影广告牌,打着洋鼓,在街上游行宣传。有时也印成传单,由学生拿去街上散发,写上什么“佳片预告,不日上映”等。
放映场的外边,和今天一样和美食结合。设有贩卖部,出售纸烟、火柴、糖果、瓜子、牛肉松、豆腐干之类小吃。放映前,学生提着篮子或端着簸簸,在场子里高叫纸烟瓜子,还允许卖红甘蔗的人在场子里贩卖。整个场内烟雾缭绕,吞云吐雾,空气很糟。电影无声,场内却有声,四处是嗑瓜子的声音。
你能想象自己坐在前面看电影,后面一排带枪大兵保卫吗?事实上,这就是民国年间,大电影院的“标配”。旧时,戏园、影院是三教九流的聚集地,秩序非常混乱,打架斗殴屡见不鲜。每场电影都要留上几十个位子,作为“弹压座”。所谓弹压座,目的是请当地军警来场维持秩序,强压肇事者,但实际是长期招待,以免这些军警肇事,放映前,凡是来弹压的当地驻军和警察均荷枪实弹。为了请弹压队维持秩序,每逢星期天,平民工读社还要割几十斤猪肉,送给21军驻乐部队以示慰劳。
有一次,21军的伤兵没有买票,要鼓捣进去看电影。伤兵身上带有手榴弹,弹压队的硬不许入,伤兵就不答应,弹压队里的连长便叫士兵把机枪架好,并高喊:看哪个不怕死的敢冲进来,老子就不认黄!
乐山城区公开放映第一部有声片,是1939年大年初一。片子是明星影片公司的《夜来香》,蝴蝶主演。影片主要描述了一个卖花姑娘的悲惨遭遇,剧中死了二、三人。看后有市民说:“不吉利,大年初一,第一次放有声影片就死人。”如今的大年初一,全部放的都是喜剧片,图个热闹。
抗战时,武大迁来乐山,电影院开始放映进口片(多系美国、英国的)。当时的外国片,皆没有译成华语对白,也无字幕,于是就出钱请武大外语好的学生来当作翻译,介绍其对话和内容大意,边看边翻译,通过扩音器播送出去。
1938年,保险伞场内迁来乐,要护国寺的房子,护国寺不能再放电影了,平民工读社电影组便带上放映机、发电机,在牛华、金山、五通、西坝一带流动放映,这算是乐山最早的农村电影放映队,很受欢迎。
乐山人的生活,缺不得电影。乐山嘉州公园中山堂本为漂亮大礼堂,1938年改装为电影院,定名民众电影院(后改名为蜀嘉电影院),主席台改为包厢席,四周窗子用蓝纸密闭,继护国寺电影院后,成为乐山唯一电影院。初次映片为《红楼梦》,每场可容800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将卖票收入作为民族馆救亡宣传团乡村轮回演出之费用。
蜀嘉电影院门口,有茶馆、照相馆、笔店,很是热闹,一度成为乐山市井文化的中心。
1945年,美国新闻处成都分处电影队来乐山,在中山堂为市民公映时事影片,庆祝抗战胜利。2000年,建休闲广场,搭建了现在很高的平台,当年的电影院遗址,从此埋葬在平台之下。
由于日本两次狂轰滥炸,乐山经济大伤元气,百业萧条,放映电影也不景气。地址在现乐山军分区对门的大明电影院建成后,蜀嘉电影院就取消了牌子。大明电影院办了一年多就奄奄一息,时放时停,1946年因房子倒塌,大明就垮了。股东将房子和电影放映机都拆来卖了,抵债还股。
除此以外,当时乐山驻军和王陵基家,也有电影放映机,供自己观看。因为技术原因,直至解放时,乐山人还是难看到一场从头到尾不出毛病的电影。
查阅乐山当年的老电影票,很有意思。早期为“不标注具体座位”的“宽大”电影票,到上世纪40年代开始变得“小而狭长”,且标注了“几排几号”,最具特色的电影票,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明星头像电影票,包括了陈强、秦怡等当时影视界的大咖。
建国后,下土桥街的人民电影院,成为这条街的标志性建筑,与文化用品公司隔街相对。建筑与别的门店不同,临街后退,在大门前留出一个广场,再通过台阶拾阶而上。电影院样式比较特别,为苏联专家设计,建成时间在1952年。它的放映大厅四周的墙壁,做成许多乳突状的墙面,有点像平面的狼牙棒,以减弱声波的反射,保证了良好听觉效果。乐山一中物理教师授课时,讲到声学部分,曾特别举例,对1952年竣工的人民电影院的音响效果大加赞赏,将它同大跃进时期落成的新村电影院对比,说明后者的音响效果相差甚远。据徐敏老师核实,人民电影院是徐子端先生主持设计与施工的。
文革前,电影院放映的片子,内容上还算多样,到文革就基本只放样板戏了。有段时间,播放外国电影《桥》,票源紧缺,供不应求,黄牛党钓甚至跑到远离电影院的小十字路口,围追堵截,逢人就问,有多余的票吗?也有男子,手有余票,并不声张,专寻漂亮姑娘,挨身上前,悄悄问道:要不要票?如果是女神级人物,无论票源如何紧张,只要往电影院一站,总有人怀揣余票主动上来攀谈,不愁买不到票。
据风月谈读者朱迪回忆,那些年乐山电影院最资格的就是土桥街那家,在那儿看的卖花姑娘,新村电影院是后话。七十年代主要是土桥街和军分区电影院、张公桥那家影剧院,还有004放电影,372放电影,当年这些部队放电影也卖票。初中读五中,后面那道墙紧挨着004,五中子弟都会翻墙去看,先立一根长板凳爬树,从树上跳到墙那边的004,一溜烟跑去操场,因为个子矮,经常是去看反面。
朱迪小时候很少买票去看电影,多数都是逃票,惊心动魄的逃票。电影一开演那种无比的兴奋,无法用语言描述,那时的电影开始都是新闻播报,一般是毛主席接见谁,还有,哪儿的稻谷丰收了,电影里的男播音那独有的磁性的声音,犹如天堂来的声音,让人上瘾。朱迪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个放映员。长大后看外国电影天堂电影院,很有共鸣。
风月谈读者楚恒回忆,父亲在乐山地委上班的時候,那時候看电影是去地委大院组织部旁的防空洞里看电影,小礼堂,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凳子坐著,安安靜靜的,防空洞里冬暖夏涼,天然的空调房,却比空调舒服多了。
1978年,恢复高考,吴子牛报考了北影导演系,那时他已25岁,超过了北影规定的22岁,为了梦想,他跑到成都盐市口街边串串那里,买了一瓶涂改液,将招生报名表的25岁改成22岁,瞒天过海骗过了招生老师,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与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成了同学。
在吴子牛之前,乐山还出了一位影视大鳄,他1910年出生在东大街玉成栈,这是当年乐山城赫赫有名的一个大客栈。这就是昆仑影业公司创始人任宗德,《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三毛流浪记》、《武训传》的制片人。
一部《少林寺》,让少林寺火遍全国。一部《神秘的大佛》,让乐山大佛名动天下。1981年,《神秘的大佛》上映,在国内引发了轰动,2毛5一张的电影票,发行了近300个拷贝,实现了上亿元的票房。
导演张华勋回忆,整部电影的外景拍摄下来,花费还不到10万元,很多拍摄场景选在(乐山大佛景区)乌尤寺。由于没有电,一到晚上就无法继续拍摄。摄制组向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这个困难后,当时的乐山市党政领导立即做出决定,架设一条电力专线拉到乌尤寺,供摄制组使用。乐山还把刚买来的2辆新客车也无偿给摄制组用。
刘晓庆在乐山拍片引起的轰动,比今天任何一个国际巨星来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明和饭店亲嘴事件,风月谈读者已得出结论,在明和亲的并不是刘晓庆。
有个段子很经典。
拍摄期间,一个自称姓唐的女孩,说是老红军的后代、省文化厅长女儿,坐着小轿车到乐山,一定要见刘晓庆。刘晓庆与这个明显营养不良的小女孩成了小姐妹,小女孩在剧组与刘同吃同住两个月,离开的时候约好在成都家中与大家相聚。
剧组回到成都后,才发现根本没有这个人。在当时,冒充老红军的后代是一个比较严重的政治问题,剧组感到问题严重,四处寻找,最后在一个垃圾场找到了这个拾荒的小女孩的家。剧组武术指导气得要揍这个女孩,但被刘晓庆阻止了。小女孩怎样坐上小轿车到的乐山,以及故事的结局,至今无结论,成了一个谜。
那些年,物质条件匮乏时,简陋的这些乐山老电影院,带来的那种天堂一般的感觉,如今却越来越淡了。
特别鸣谢:童茹作品《乐山电影小史》、徐敏作品《乐山下土桥街》、徐杉作品《中国.嘉定往事》、郜晋、赵世荣、温吉言作品,乐山市志资料(1983年第1期),邓洪秀老师摄,其它图据网络。
下一篇:棋武士国语版剧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