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 法国大头娃娃——AUF1自行榴弹炮
原作者 王征
自古以来,法国十分重视炮兵学理论的研究。被称为法国“炮兵之父”的琼·巴普蒂斯特·格利包佛尔于1776年任法国炮兵总监时,改革了炮兵,发展了较完整的炮兵系统,其中包括专门训练的炮兵部队和学校,用于野战、攻城、海防和要塞守备的专用炮兵武器;并且改进了炮架、炮结构和编制,采用标准型制,炮架零件可以互用,重炮可以分解。因此,轻型炮普遍装备陆军,要塞炮采用回旋式轮子,可在半圆形的轨道上滑动,调整方向,并且开始以炮的口径而不以弹丸重量来计算火炮的大小。拿破仑在这个基础上,又改进和发展了法国炮兵,使之进一步标准化和轻便灵活,编制也更为合理。拿破仑第一次使炮兵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尽管有极其辉煌的历史,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摧垮了整个法国炮兵部队后,战后法国军队不得不依靠外国火炮恢复实力。但高傲的高卢雄鸡岂能长期在火炮领域仰人鼻息,因此法军迅速研制出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火炮,本文要介绍的就是法国第二代自行榴弹炮——AUF1自行榴弹炮。
研制背景
由于在二战中吃足了德国装甲师的苦头,法国人对装甲力量的研究有着一种特别的痴狂。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着杰出表现的自行榴弹炮,也因为在战争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由此迎来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榴弹炮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国家的重视之下,法国先后研制了一批自行榴弹炮以及多种型号的自行高炮、导弹发射车、自行迫击炮等,为战后世界自行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法国在战后研制的第一代自行榴弹炮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现成的坦克底盘,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研制风险,降低采购费用,缩短研制周期,又便于系列化生产。由于自行榴弹炮要求战斗室的空间较大,因此,多采用动力装置前置的布置方案。幸好,法国当时装备的AMX-13轻型坦克就是动力装置前置的总体布置方案,改装成自行榴弹炮很是方便,由此研制的61式105毫米自行榴弹炮(AMX105AM)和F3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AMX13F3AM)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自行榴弹炮之一。
61式自行榴弹炮于1958年装备法国陆军,主要装备师属炮兵连。除法国陆军外,摩洛哥、荷兰和以色列也曾装备过。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这些国家的军队中先后退出现役。61式自行榴弹炮采用AMX-13轻型坦克底盘,战斗全重16.5吨,乘员5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2名装填手。车体后部向上抬高构成的战斗舱为全焊接结构,但它为固定炮塔式,从这一点看很像是二战后期的自行榴弹炮。不过,火炮的口径加大到105毫米,达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的技术水平。61式自行榴弹炮的主要武器为1门M1950式105毫米榴弹炮,身管长为23倍口径或30倍口径,炮身上装有双气室炮口制退器,无炮膛抽烟装置。高低机和方向机均为手动操纵,火炮的高低射界为-4.5度~+66度,方向射界为20度,弹药基数为56发,其中6发为破甲弹。破甲弹的垂直破甲厚度为350毫米;着角为65度时的破甲厚度为105毫米。用来对付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型坦克没有问题。发射榴弹时的最大射程为15千米。辅助武器为2挺7.5毫米(或7.62毫米)机枪,1挺为并列机枪,1挺为高射机枪。动力-传动装置与AMX-13基本相同,车辆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50千米。总的看来,61式自行榴弹炮还是具有20世纪50年代先进水平的。但是,由于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崛起,61式只存在了10多年就陆续退役或封存。尽管后来又发展了一种装旋转炮塔的105毫米自行榴弹炮,但也未成气候,未能装备法国军队。
F3式和61式一样采用的是AMX-13轻型坦克的底盘,战斗全重17.4吨,乘员2人(车长、驾驶员),整个炮班人数为10人。除上述2名乘员外,其余8名乘员坐在一辆伴随的AMX-VCA炮兵履带车上,并装有25发炮弹,另有1挺12.7毫米机枪。也就是说,1辆F3要和1辆AMX-VCA共同组成一个作战单位,F3上装大炮,AMX-VCA上装人员和炮弹,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设计。其实,F3式和自行驼载炮差不多(类似于苏军同一时期的自行榴弹炮),没有炮塔,155毫米榴弹炮直接装在车体的炮座上。车体为全焊接结构,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发动机位于其右侧,车长位于驾驶员后部。主要武器是50式155毫米榴弹炮,身管长为33倍口径,身管上有双气室炮口制退器。火炮的高低射界为0~67度,方向射界为左20度,右30度,手动操纵。弹药为分装式,可发射榴弹、照明弹、烟幕弹和火箭增程弹。发射榴弹时的最大射程为20千米。连续射击时的射速为每分钟1发,短时间可达每分钟3发。射击时应将车后的两个助锄放下,以吸收部分后坐力。因其优越的性能,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AMX 13 F3 A自行榴弹炮依旧是法国、 阿根廷、智利等国家的主力装备。F3自行榴弹炮的“亮点”是用10多吨的底盘装上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这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很先进的。但2辆车配合作战,毕竟不如一辆炮车来得方便。所以当法国研制出更先进的GCT155自行榴弹炮后,F3式便逐步退出了现役。
法军的第二代自行榴弹炮于1968 年开始火炮论证,1969 年着手研制,1972 年中期制造出第一门样炮,命名为高射速(GCT)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法国陆军正式称其为AUFl 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1973 年6 月在法国萨托利武器装备展览会上首次展出。1974~1975 年制造出10 门生产型样炮,1976 年完成了技术鉴定。同年,曾装在原联邦德国“豹”1坦克底盘上进行试验,但没有装备。同一时期,美军1966 年开始对M109自行榴弹炮进行改进。主要是改用M185 39倍口径火炮,使发射高爆榴弹的射程由 14 600 米增加到 18 100 米(底排弹达到了23 700米),1970 年 10 月定型为 M109A1。为提高火炮可靠性,美军于1977 年对 M109A1进行了改进可靠度、可运用性和可维修性中期寿限改良计划,改良范围包括承载系统、驻退复进装置、主炮俯仰及炮塔回旋装置、弹药装填杆、发动机操作警告系统,并于炮塔后方增设储弹架。弹药携带量增加为36发。由于定型时间接近,因此经常将AUF1与M109A2作为对比对象。
雷霆重炮
AUF1自行榴弹炮编有乘员4名,战斗全重为42吨(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头娃娃”,可谓重压群芳),全长10 234毫米,全宽3 150毫米,炮全高3 300毫米。AUF1自行榴弹炮的主炮身管长6 200毫米,其内弹道性能符合早期的北约155毫米火炮弹道协议。身管上装有炮口制退器,但无抽气装置。其立楔式炮闩由金属紧塞环密封,通过液压装置开、关闩,紧急情况下也可人工开、关闩。为防止火药气体进入战斗室内,炮尾装有喷气装置,可起到调节空气的作用。摇架为圆筒形。反后坐装置包括液体气压式制退机和复进机。更换反后坐装置时,无需将火炮从炮塔上卸下。自动装填系统由弹药仓和自动装弹机组成。弹药仓位于炮塔后部,由两部分构成。弹药仓右部有7 个直列的各存6 发弹丸的弹架,1 列存放发烟弹,1 列存放照明弹,其余5 列存放榴弹。每列弹架内存放的弹种必须相同。弹药仓左部有7 列药筒架,共存放42 个不同装药的药筒,但由于当时的电子电路技术限制,每列药筒内装药号必须相同。还有40 个发射药包装在炮塔吊篮的固定箱内。自动装弹机为液压式,可保证火炮在任何射角下进行自动装填。它由选择器、提升器、供弹机和输弹机等组成,由电子逻辑控制器控制。
逻辑控制器将红外操作信号依次传递给各个部件。当电子控制线路发生故障时,可进行半自动装填。由于没有采用继电器和电磁接触器,故可靠性好,且维护方便。身管锁定装置设在炮塔内,可将身管朝前或朝后锁定。公路行驶时,身管锁定在-5度射角位置;越野行驶时,锁定在+6度射角位置。该炮虽采用炮塔尾舱式弹药仓,但是炮塔尾部较短,因此模块装药的输送系统能够较为方便地安装。该系统设计独特新颖,每次只装填一种装药模块 (该炮采用的是双元模块装药)。该系统有一个运输器,它先从发射药箱的一个储放架上取出6个装药模块,然后将它们放到一个斜板上,装药就会滚到弹箱和装弹机之间的一个托盘中央的空腔中。 借助火控系统控制的铰接式悬臂,将装药放置到位,因此跟着滚落到输弹盘中的装药数量也可加以控制。当前1发弹发射完毕后,斜板上的装药中又会有一个滚落到输弹盘中,以备下一次发射。由于AUF1的自动装填系统充分利用了火控系统的作用,简化了结构。该炮最大射速达到8发/分,爆发射速为3发/15秒,并且具备了多发同时弹着能力,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法国人自豪地宣称:一辆AUF1的战斗力相当于两三辆M109A2。
该车的火控设备包括:随动系统、光电测角仪和显示控制台。随动系统为液压式,由万向悬架、平行四边形传动装置、万向平台和高低与方向手柄组成。方向机由伺服液压马达带动,高低机由伺服阀门控制的2 个液压动力缸带动。方向与高低角瞄准精度在0.1 密位以内。该系统可补偿车体的倾斜。光电测角仪通过万向悬架与炮塔连接,放大率为5×,视场为10度,用于直接测出射击指令角度相对火炮实际角度的偏差,并经小型计算机计算后以数字形式显示在显示面板上。测角仪完全密封,当车体倾斜在12度以内时,仍能自动保持垂直位置。显示控制台包括测角仪读数装置、计算机以及方位与高低角和偏差角的数字式显示装置。火控设备与炮兵连计算机接口,能迅速将炮兵连指挥所的射击命令传递给火炮。1986 年,法国陆军为其配备了西塔20(CITA20)式自动惯性导航仪,后者由陀螺平台、计算与监视装置和显示与控制装置组成。此外,火炮还配有测速仪和射击装甲目标用的直接瞄准镜。
在弹药方面,该炮可配用法国和北约现装备和正在研制的各种155毫米弹药,包括DMl9Al式电底火和AUFl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用的可燃药筒。法国的弹药包括56/69(OE56/69)式榴弹、Fl(OE155Fl)式底凹榴弹、Hl(O米I155Hl)式反坦克布雷弹、H2(OEDTCl55H2)式底部排气弹、H3(OEPAD155H3)式火箭增程底部排气弹、FlA(OFUM155FlA)与F2A(OFUM155F2A)式发烟弹、Fl(OECL155Fl)式照明弹和56/69(OX155 56/69)式与Fl(OX155Fl)式弹着观察训练弹。其中Fl式底凹榴弹弹丸重 43.25千克,内装 8.83千克黑索今和梯恩梯(50/50)炸药,采用 7号发射药装药。配用引信与 56/69式榴弹相同。该弹对暴露人员的有效杀伤面积:45度碰炸时为 400平方米,空炸时为410平方米。对装甲目标进行间接射击时,在离炸点 15米内,0度着角时可穿透 15毫米厚的装甲,在离炸点25米内,仍有穿透类似装甲的可能性。Hl式反坦克布雷弹弹丸重 46千克,采用 5号发射药装药。弹体内装有 6枚反坦克雷,每枚重 0.55千克,60度着角时可穿透 50毫米厚的装甲。目前,法国还为该炮研制了“智能”反装甲弹药。此外,该炮还可发射西方各种155毫米制式弹药,但需人工装填。发射药有1~7 号装药,1~2 号为速燃装药,3~7号为缓燃装药。6号装药用于发射老式56/69式普通榴弹。各号装药在低射角(+45度以下)时的射程重叠量大于20%,在高射角(+45~+66度)时为5~7%。可燃药筒全部涂以清漆。药筒底部装有电感应可燃底火,药筒内装有传火管和发射装药。药筒有足够的强度,发射后完全燃烧,膛内不留残渣。
值得一提的是,AUF1发射时,也有拉炮绳的情况发生,曾有军迷笑言法国佬怕死云云,实质上世界各国炮兵均有用炮绳的习惯,其主要原因是:炮机械击发装置一般分为击针式、击锤式和撞针式。主要以击针式为主,它又分惯性式和拉火式两种。欧美国家的大口径火炮一直使用螺式炮闩,且火炮只有单纯的压制任务,所以一直沿用拉火绳拉火击发方式,从老式的M59到M198到最新的M777榴弹炮都是如此。我军早期的苏式火炮也有采用螺式炮栓的,它们都是用拉火绳拉动击发机,属于拉火式击发装置,如54式122毫米榴弹炮(影视作品中就是看着拉个绳往后拽)。我军的现代野战火炮已经普遍配有击发机,相当于步枪的扳机,一般安装在炮身左侧,炮手可以站在火炮旁边直接扳动击发机来发射火炮。带有击发机的火炮除了手动扳动击发机来开炮,也可以用拉火绳挂在击发机上,远离火炮拉火射击。使用拉火绳的情况,一般是在冷炮射击和大号装药射击的时候。火炮冷炮射击是指火炮进入阵地后进行的第一次实弹发射,此时药温不恒定,炮膛温度低,驻退机和复进机都没有被良好润滑,底板和驻锄与土地结合不严,火炮技术状态和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发生炸膛或掀翻炮位等事故,通常要求在第一发试射时,炮手在距离火炮后方10米左右的掩体里使用发火绳拉发,以保证人员安全。第一发试射以后,如火炮技术状态良好,炮位稳定,以后的发射就可以直接使用炮身上的击发扳机来发射炮弹了。美军的M198牵引榴弹炮也有类似的规定,其发射的前几发,必须采用十几米长的拉火绳,以防炸膛;在使用8号装药射击时,就需用一根7.5米长的拉火绳远距离拉发,以避免炮手受冲击波的严重影响。因此,我军炮兵使用绳子开炮的少数照片,也并不代表火炮如何落后,更不代表战士贪生怕死,只是炮兵射击规范的一项要求而已。
机动性能
AUF1尽管看起来形体硕大,但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最大时速60千米,最大行程450千米,垂直过墙高0.8米,这在当时属于相当不错的指标,与后辈的“顶尖高手”PZH2000不相上下。其动力室在车体后部,由隔板与战斗室隔开。动力系统包括HS110 型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构和离合器。发动机可采用柴油、汽油或煤油为燃料。传动装置由离心式自动离合器、组合式变速箱、转向机构、制动器和2个侧传动装置组成,有5个前进档和5个倒档。该车采用的法国HS110发动机由伊斯帕诺-絮扎公司研制,雷诺车辆工业公司进行许可证生产,主要用于法国1961年开始生产、1965年开始装备的AMX-30主战坦克。该机也在西班牙进行生产,用于装备西班牙的AMX-30主战坦克。现在生产的是HS110-2型,输出功率为537千瓦(730马力)/2 400转/分钟。最新研制的HS110-2S型采用了废气涡轮增压中冷技术,输出功率551千瓦(751马力),用于装备AMX-32主战坦克。截止到1987年,HS110型发动机已生产了约4 000台。HS110型发动机气缸水平对置,缸体和缸盖均为轻合金材料,采用湿式气缸套。增压系统使用了2台荷塞特(HOLSET)废气涡轮增压器。该机可燃用煤油、柴油或汽油等多种燃料。喷油泵为直列式柱塞泵,当改换燃料时,只要将控制喷油泵供油量的旋钮旋转,就可调节供油量。该发动机采用燃烧室盖可拆卸的球形涡流室式燃烧室,由喷油器将燃油直接喷到燃烧室盖的表面形成油膜,立即蒸发产生燃油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而燃烧。由于不同的燃料蒸发温度不同,所以更换燃料时,同时更换与其对应的不同材料的燃烧室盖,便可获得良好的混合气。该发动机在高达60度的环境温度下仍能正常工作,冷却风扇通过1个电磁联轴节驱动,风扇的转速可随冷却水的温度高低而变化,从而改善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其发动机的基本参数为:4冲程,12缸水平对置;冷却方式为水冷,燃烧室型式为球形涡流室式,能够接受汽油、煤油或柴油等多种燃料;其增压方式为废气涡轮增压。缸径/行程为145毫米/145毫米,总排量为28.73升,压缩比达到了21,标定功率537千瓦(730马力),标定转速2 400转/分钟,最大扭矩2 079牛*米,最大扭矩转速1 600转/分钟,平均有效压力0.850兆帕,活塞平均速度12.56米/秒,升功率18.7千瓦/升,最低燃油消耗率为234克/千瓦·小时。外型尺寸:长×宽×为1 553×1 250×840(毫米),单位体积功率333.1千瓦/立方米,重量为1 426千克,比重量2.66千克/千瓦。有意思的是,尽管重量超过了AMX-30坦克,但该发动机在装备AMX-30主战坦克时,发动机的重量反而减轻为1726千克。
与其配合的传动装置包括5SD-200D型变速箱、自动离合器、改进型克莱特拉克(CLETRAC)差速式转向机、制动器和2个侧传动装置。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由机械操纵换档,其中2~5档装有同步器。液压操纵的制动器可作行车也可作停车制动器。侧传动为行星式结构。由于克莱特拉克差速器为单级结构,故每档只有1个规定转向半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5SD-200D的性能极为出色,其动力转化效率达到了72%,这使得AUF1虽然重压群芳,但机动性能尚属中上游,在PZH2000亮相之前,几乎无可匹敌。AUF1自行榴弹炮也采用扭杆悬挂装置,每侧有5个铝制负重轮和5个托带轮,在第1和第5负重轮位置处各装1个减振器(1、2、4、5负重轮装有平衡器)。坦克的单销式履带由83块可更换橡胶衬垫履带板组成,每条履带重1 58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