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街参考 ·出品
作者 | 林默
这句话,我跟自己说过很多遍。
在刚上班那年,面对着那些不动声色把脏活累活推给我的老员工时。
在年近30那几年,听着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催生念叨,我却只能心里默默演练着爽快的台词时。
在被拉扯到一个有大人物的饭局上,喝得像个2B时。
在想起那个亲自下厨为我改稿,把标题改成“XX公司第二次创业记”,把结尾续上“XX公司在踏上啥啥行业的风口后,会有怎样的表现,让我们拭目以待”,在文中打上无数个补丁,还打电话找我领导的采访对象时。
我都在内心大义凛然、斩钉截铁地告诉自己,我没必要讨好所有人。
可是,臣妾做不到啊!我的内心仿佛长着一条狗的尾巴,我根本停止不了它的摇摆。
我很少能遇到过,讨好世界的意愿比我还高的人。当然,我的统计范围不包括,那些站在马路边上,满面笑容“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的人。
我的朋友们为这种恶习起名为“高情商”,他们评价我“林黑犬真是高情商”。
按照现在心理学医生百试百灵的“原生家庭理论”,我也可以追忆下这种高情商的源头。
当我的肉身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住在一个大东北的国企大院里。我是一个学习成绩特别不给力的小盆友,是那种特别努力、成绩就是不给力的那款。在那种几乎全家人都在一个单位上班的家属大院里,当你学习不好,所有人都知道你学习不好。
这对于在90年代初就买了貂儿、要强了一辈子的我妈,简直是人生的一记闷雷。
从那时起,我就学会了做一只察言观色、小心翼翼的小盆友。倒不是为了个人安危,主要是怕我深夜的嚎哭声,影响了其他邻居休息。
我不仅揣摩我妈的心思,还包括活跃在她身边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因为我发现,对于一个主要矛盾特别突出的小同志,其他细枝末节的负面评价,也都能引起一次暴击。
和谐友好的群众关系,肥肠重要!
当你的肉身还是一个孩子时,你有没有过这样的讨好?如果你不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许多人的第一份工作,掏心掏肺地讨好过单位的领导,费神费力地跟隔壁桌的老员工谈笑风生。
大家有过的那些笨拙的、狗血的剧情,我都没落下过。
更戏精的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
这份工作的特点是,采访前好话说尽,成稿后要面临女盆友对男盆友那种嫌恶指责,“你怎么把我拍的那么丑”。采访对象有千万个,他们的心情却常常只有同一款,你把我写的不够好啊。
为了能在江湖上持久地混下去,为了不坏掉某一段采访关系,我跟自己说,要抚慰他们脆弱的小心肝,最常用的台词是怯懦的,“这段不是我的意思啊,是编辑改的,我没有办法”。
或者是“对不起对不起,下次采访的时候给您修正过来”。
好听的话说多了,我渐渐开始回避在稿子里写,那些会让对方不高兴的问题。后来,我甚至不在采访提纲里埋下,那些可能引起采访对象不快的问题。我始终不是一个好记者。
讨好是取得认可的一张最便宜的入门证,讨好也许让你永远无法进入最后那道门。
我的好朋友小晚,我一直觉得她是国内最好的商业记者,没有之一的那款。我看过她写的那些,能溅人一脸血的采访提纲。但她一直是这个圈里最核心的记者,在那些大人物最重要的变幻时刻,坐在他们对面。
有新入行的记者问过我,小晚为什么可以从不讨好呢?
我想了想说,重点不是从不讨好,而是足够勤奋吧。当你坐在采访对象面前,手里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料。当你对一个行业的理解,并不弱于身在其中的人,你就不会再害怕坏掉一段采访关系,你就不必再刻意讨好。
你们知道的,后来我离开供职的媒体,自己做了个微信公众号。你们知道的,我常常写点儿小广告养家糊口,毕竟冬天到了,党九要吃糖葫芦。
我以为,做了微信公众号,再也不用去讨好我的上帝——采访对象们了。
世界常常是这样,一个上帝倒下去,千百个上帝站起来。
做公众号,是要重视阅读量和用户增长的,怎样能获得用户增长呢?要多听用户的意见。
我的前同事告诉我,要发挥你商业记者的特长,多写专业的财经报道。
我的愤青好友告诉我,要多关注政治和大局,才能形成公信力。
我的闺蜜告诉我,时尚话题啊,时尚才是永远的流量。
马师傅告诉我,要文艺,重在逼格。
我姥爷告诉我,他觉得养生的话题有流量。
我得负责任地告诉你们,这些方向我都尝试过。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流量和认可,为了成为一个有许多订阅用户的大号。
这样用心的尝试,当然,是不成功的。讨好只有片刻的好感,没有长久的恩爱。除非你能一直讨好,但这又跟我曾经做过的事,有什么不同呢。
我是个还算好玩的人,许多人喜欢我的盆友圈,有一天一个媒体前辈跟我说,林黑犬,如果你按写盆友圈的风格写公众号,我觉得应该有挺多人喜欢的。
这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花儿街参考现在的状态。有一些长得特别好看又特别可爱的人喜欢(我知道你们都是这样的),钱还够给党九买糖葫芦吃。
我觉得挺幸运的,毕竟,我不再住在那个大东北的国企家属院里了,这是一个注意力、价值观、喜好、流量都走向分散的时代分岔口,如果你能面面俱到固然好,如果你不能,你再也不用讨好所有人。
就像刚刚举办的优酷秋集上,为整体剧集做了新的类别定义。
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总裁杨伟东说,电视剧和网剧这种按播出媒介来划分类别已经过时,按照媒体融合的今天,剧集市场应该分为黄金档剧集、超级剧集和网络剧集三个类别。
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总裁杨伟
其中,黄金档剧集(Prime Time Drama),依然在电视台黄金档播出的剧集,台网同步或者先台后网,它的题材相对超级剧集和网络剧集来说更大众,以老少皆宜的合家欢为主,商业模式主要是广告。
超级剧集(Super Drama),主要先网后台或纯网播出,未来也会出现剧院版。核心用户是消费能力较高的中青年人群,超级剧集的商业化包括广告、会员付费以及衍生品开发。
而网络剧集(Online Drama),则会纯网播出,是在符合审核标准的前提下,平台和内容方集中创新的剧集类型,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在类型、题材和制作上有所突破,它一定不是大剧,也不服务广普人群,偏重年轻垂直用户,人群黏度相对更强,会员付费是最合适的商业模式。
你不必讨好所有人,因为懂得的人总会遇到。
贪财好色的花儿街致力于为大家带来更有价值的阅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花儿街参考(zaraghost)、作者,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