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白读书会|经典文学
“田晓霞溺于洪水”:
《平凡的世界》震撼人心的死
文/赵洁
《平凡的世界》最撕裂人心的情节之一,就是“田晓霞溺于洪水”。我在第一次阅读到这一节时,完全出乎意料,绝对不敢置信,顿时情难自已、泪如雨下、心如刀绞。不知道多少人也有过相似的感受?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段落:
“……田晓霞刚把用塑料袋装好的稿子交到副局长手里,突然发现不远处洪水中有一个小女孩抱着一根被水淹了一半的电线杆,在风雨水啸中发出微弱的哭声,眼看就要被洪水吞没了。
她几乎什么也没想就跳进水中,身边只传来公安局副局长发出的一声惊叫。晓霞在学校时游泳不错,但那是在游泳池里。
她在洪水中很快觉得她失去了控制自己的力量。不过,她在漂浮物中抓住一块木板,勉强推到那个小女孩手边。当她看见那女孩抓住木板的时候,一个浪峰便向她头上盖下来。
在最后一瞬间,她眼前只闪过孙少平的身影,并伸出一只手,似乎抓住她亲爱人的手,接着就在洪水中消失了……”
让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死在一个突发的事件中,从而震撼人的心灵。田晓霞之死,表面上看,是一次偶然事件。其实,这里牵涉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艺术真实性原则——巴赫金认为:“一切作品都具有内在的社会性,在一切作品里,活生生的社会力量是交织在一起的。作品形式的每一成分都渗透着生动的社会评价……”
也许,写到这里,田晓霞必须死,否则小说就很难写下去。一如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之死:别人劝福楼拜不要让艾玛死,他却说:“不,她不得不死,她必须死。”此处,作者被文本隐含的内在逻辑制约,对文本的趋向无能为力——布斯“隐含作者”的概念,就是在这个层面上提出来的。
这一事件,也让主人公孙少平从一个男孩变成了一个男人,开启了后面一系列的情感和与现实抗争的历程,尤其是接纳班长王世才那破碎家庭的自觉担当——如果晓霞还活着,一切都不可能如此延展。
我们是否可以说,田晓霞之死,就是路遥的一个预先设计。他深谙“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并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