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海岸线界线图出炉!原来,我们澳门是这样“长大”的...
有人说澳门是一座“妙城”。她妙就妙在地理面积虽小,但是却给人一种“不尽”的感觉。
她毗邻珠海,与香港隔海相望。但又与这两地在地理上有很大的不同,它虽然海岸线长76.7公里,但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并无明文规定的水域。
就在近日,澳门特区公报刊登了一则行政长官批示,批示划定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岸线并核准海岸线的界线图。据批示所刊,澳门特区海岸线全长76.7公里,当中澳门半岛18.4公里、离岛(包括氹仔、路氹填海区及路环)49.9公里、新城A区5.7公里、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澳门口岸管理区2.7公里。
海岸线的明确,让澳门再一次明确了自己所管理的水域。
为什么说“再一次”。
因为早在3年前,澳门回归16周年纪念日当天,中央政府就已经将澳门特区管理水域明确为85平方公里。
关于澳门海岸线与水域面积的变迁,的确有故事可以讲。
今天,小编就带你一起穿越澳门历史的海岸线,去看一看澳门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大”的。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离岛到半岛
现在,当人们从关闸马路穿过出入境大楼步行或者驾车进入珠海拱北时,有多少人知道自己脚下或者车轮下过去是汪洋一片的海水呢!
如今的澳门关闸马路
昔日的澳门为广东省中山县南端的一个小岛,孤悬海中,未与大陆相连,与今日海外的小岛无异。
其后因西江携带的泥沙沉积,于澳门与大陆之间,冲积成一沙堤,遂将澳门岛与大陆相连而造成一半岛,在地形学上称为陆连岛。
广东沿海岛连岛、陆连岛的现象并不罕见,比如香港大屿山东南面的长洲,就是一个典型的岛连岛。
这个事实早在 70 年前就被中国地理学家何大章和缪鸿基所揭示。
澳门岛与大陆连接的沙堤原来很狭窄(位置相当于拱北水湾路与莲花路之间),宽仅 50 至 100 米,长约 2,250 米,大约三分之二在珠海境内,三分之一在澳门境内(位置相当于今日的关闸马路及其两侧)。
以前,澳门望厦山叫做莲花山,这条狭窄的沙堤就好像是支托莲花的花茎一样,故名莲花茎。自古以来,莲花茎都是内地通往澳门的陆上唯一通道。成书于200多年前的《澳门纪略》对它也有描述:“莲花茎,即所谓一径可达者。前山、澳山对峙于海南北,茎以一沙堤亘其间,径十里,广五六丈。茎尽处有山拔起,跗萼连蜷,曰莲花山,茎从山而名也。 ”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澳门境内在沙堤两侧陆续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填海工程,今天已成为一片宽广的平地。19世纪40 年代在澳门关闸以北,仍可见到沙堤的痕迹,今天则因珠海拱北建设的发展,面貌一新,沙堤也不复再能辨认了。不过,从关闸马路的葡文名 Istmo de Ferreira do Amaral (亚马喇土腰)的 Istmo (土腰),人们还可以联想起这条沙堤。
就这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澳门岛变成了澳门半岛,也形成了如今澳门地形的基础。
填海——“长大”的澳门半岛
这一次明确海岸线的批示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指明了澳门土地以及海岸线的重要来源,“本澳海岸线的类型大部分由人工岸线组成,约占海岸线总长的80.8%,主要分布在澳门半岛、氹仔岛北侧与南侧”,这就说明了,填海是澳门发展历程中新增土地的一个重要来源。
目光回到1839年,当时林则徐对澳门进行了一次较为严密的户口调查,得出结果是,当时澳门约有13000人。
而处在急速发展中的澳门,土地捉襟见肘,没有地怎么办?填海也就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
填海造陆并不是什麽稀奇事,比较著名的有西欧低地国家如荷兰、石油国家阿联酋、岛国日本等等,都早已加入到填海造陆的大军中。
据资料记载,澳门半岛填海拓地历史,开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
澳门填海拓地的过程
1863 年将南湾沿岸海滩填筑修建了南湾街。1866 至 1910年,在半岛西岸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填海工程。
在这个阶段,澳门最著名的填海工程,无疑是青州岛的消失。青州曾经和澳门一样,也是孤悬在海中的岛屿,不同的是,澳门岛成为澳门半岛,是大自然的厉害,而青州岛与澳门半岛的相连,是人的力量。19世纪末澳门修筑了连接青洲的海堤,以及青洲沿岸的填筑,青州岛从此消失,成为澳门半岛的一部分。
1910 年,澳门还在西湾沿岸填筑了民国大马路。至 1912 年,澳门半岛面积大约增加了 0.6 平方千米。1910年澳门地区人口总数有74,866人。
1919至1936年间内港填海工程和外港填海工程,这是澳门半岛历史上第一次规模最为巨大的填海工程,如大家熟知的新口岸、水塘等,就是这段时期的“産物”。填海所得土地达1.8平方公里。1936年澳门人口增加至12万人。
其后直到1986年的40多年间,澳门半岛没有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填海,只有一些零星的小工程,所得面积仅0.6平方公里。1986年,澳门人口总数为43万人。
1987至1996年,澳门半岛开展了历史上又一次规模巨大的填海工程,主要是黑沙环填海工程、外港填海工程和南湾湖填海工程,以及半岛西北和南端一些小工程,半岛的面积增加了1.9平方公里。1996年,澳门常住人口逾45万人。
1997至2006年,澳门半岛进行了一些填海工程,如青洲跨境工业区、筷子基周围等,填成了1.6平方公里土地。截至2006年12月31日,澳门的居住人口超52万人。
2007年至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澳门填海造地3.6平方公里的澳门新城区,陆地面积达32.8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超62万人。
离岛:从3个变成1个
估计有不少小伙伴有疑问,除了澳门半岛,澳门不是只有氹仔岛和路环岛吗?
其实,如果严格从地理界定来说,至少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氹仔岛是分成两个离岛,大氹岛和小氹岛。
直到上世纪 20 年代末,在大、小氹两岛之间距离最窄处,人工筑起一道海堤,把大、小氹岛连接起来,也就合称成为“氹仔岛”。这一步,也正式拉开了澳门离岛填海的序幕。
“一发不可收拾”。1968 年路氹连贯公路完成,将氹仔和路环两岛连接起来。
到 1986 年,氹仔东北部的北安工业区、西部的海洋花园住宅区、路环西北部的联生工业村、东北部的水泥厂和油库等相继填海而成,氹仔和路环分别增加了0.4 和 0.8 平方千米土地。
1987 到 1996 年,氹仔开展了包括国际机场、赛马场扩建等在内的更大规模的填海工程,面积扩大了 2.1 平方千米。路环也完成了九澳码头和电厂、黑沙湾南北两侧的酒店和住宅区用地等填海,新增了0.7 平方千米土地。
离岛填海最著名的,无疑是20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的路氹连贯公路两侧的路氹城填海工程,规模空前巨大,到 2006 年就已经填成了 5.2 平方千米。如今的路氹城填海区已经成为澳门博彩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让氹仔岛和路环岛二岛成为一个“岛”。
从上世纪 20 年代末到 2006 年,澳门离岛的总面积从8.2 平方千米增加到 19.3 平方千米,增幅达 1.35 倍。
中央惠澳“大礼包”:85平方公里海域
如果与澳门海域变化相比,澳门陆地的变迁是缓慢的,历经了二百多年的填海造陆史,而澳门的海域变化,乘着国家的鼎立支持和改革开放的春风,却是“一夜之间”,从基本上的无到事实上的有。
由于澳门在法律上对水域管理没有过明文规定,历史上也从未清晰公布过相关划界坐标,所以澳门历史上水域管理面积到底有多大,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只能以“习惯水域”来指代。
澳葡政府曾在1928年公布过一份并不断更新的“澳门港口图”,但由于这只是当时的澳葡单方面的宣称,不具备法律效应,广东也未予承认。
澳门与广东一直未能就水域问题达成共识:尤其是在拱北东部水域、路环岛东南部水域等涉及大块海域方面,后来双方习惯性在内港的航标中线来划分。
一直到澳门回归时,国家规范性文件对澳门管理的水域,仍是使用“习惯水域”来明确的。
1999年12月20日发布的《国务院令第275号》中,专门在附件关于澳门特区《行政区域范围文字表述》中明确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维持澳门原有的习惯水域管理范围不变”。
澳门回归后,考虑到大桥、填海等工程增多,环澳门水域的工程船、运沙船不断增加,而“澳门根本没有水域,难有海上主动权”。有澳门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多次建议,应从改变澳门单一産业结构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出发,为澳门预留适当水域。
澳门迫切需要水域。
作为直辖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域,澳门虽然无法拥有对任何水域、海域的所有权,但也应该如同其他沿海省市一样,拥有对毗邻水域的使用管理权。
这一直牵动着祖国的心。2014年,国家主席习主席在出席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庆典活动时,宣布了啓动明确澳门习惯水域管理范围工作。
一年后,澳门特区迎来了中央政府明确澳门水域和陆地界线。
这不仅让澳门解决了有关海域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让“长大”中的澳门再次感受到了中央的关心关怀和内地兄弟省市的无偿支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前,珠海习惯管理的水域大,而澳门对周边水域没有管理权,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水域管理范围划定后,澳门获得的不仅仅是85万平方公里的管理水域,更获得的是更大的发展空间,必然能促进澳门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澳门的“长大”,是大自然、中央政府及兄弟省市、澳门人等共同谱写的一曲“天作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