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圆明 | 烟火归来圆明园
三月来京看病,难得有些空隙,适合到附近走走,我第一个想到了圆明园,雨果描绘的这个东方帝国诗歌一般美丽的梦,一直如白月光一样撩拨着我的灵魂。今天终于有幸圆梦了。
胡时芳 摄
我们从绮春园南门入园,那天天气不是很好,灰蒙蒙的,乍暖还寒,花事未起,不是赏景的好时候。在迎晖殿旁边,有几位大妈正站在一株腊梅旁拍照,腊梅开花了,虽然花很小,不茂盛,但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天地一大片铅灰、枯褐的背景中依然非常打眼,很显精神,我那时是惊喜地喊了一声的。拍照的大妈回过头,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你们是外地过来的吧,赏花还早了点,也就这里阳气足,才找到这么一株早梅花,只能逮着它猛拍了。里面的都还没动静呢。”顿了一下又说:“其实,要看腊梅,还得数卧佛寺的腊梅才正宗,最好看。等几天,开花的时候,小黄花配上红墙的背景,那色调,才真美呢!”神色中浓浓的回味与喜欢。我看着大妈,情不自禁地就被她极富张力的语气感染了,果然是天子之都,谈吐不俗,气场很足。
李悦 摄
别过大妈,我们沿着湖畔一路前行,穿过涵秋馆,水面豁然开朗起来。波光粼粼,明艳可人,柳条轻舒,远山如黛,宛如一幅清丽的水墨长卷。不是那种大写意的斧劈皴风格,而是用最柔美的线条勾勒,再用淡墨破开一点点的草色石苔,天光、水色、林霭的浓淡都渲染得恰到好处,就这样足矣,很有江南山水的秀美,又不失空灵大气,何需黄璃瓦、庑殿顶的烘托?再缀上几笔芦苇残荷,浮鹬游鱼,愈是灵气逼人。如果再来点雪,一二钓叟,那更是绝世惊艳的千里江雪图了。果然,还是中国园林最懂中国画的意境。
王珺燕 摄
我的镜头倒是更多地对准了圆明园的原住民——水鸟身上。圆明园湖泊众多,水质优良,在这安家的鸟儿可真不少,有鸳鸯、黑水鸡、绿头鸭、斑头雁等,都是一大家子一大家子地在水面游玩。它们一点也不怕人,自顾自地嬉戏着,划水、觅食、扎猛子,其乐融融。高兴了,就伸直脖子冲天吼上两声,简直是自在逍遥的桃源人了。它们毛鲜羽亮,动作敏捷,被人们照顾得非常滋润,毛羽之间自有喜气,成为这个冷清的冬天最灵动的精灵。
安妮 摄
水鸟中的明星当属黑天鹅了。自2008年一对天鹅飞来之后,它们就把这里当成了家,繁衍栖息,开枝散叶,如今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族群。任何时候它们只要一出场,都能吸引游人追星般的目光和特别的偏爱。在平湖秋月,我就看到一位游客大姐嘴里唤着它们的名字,专注地跟它们说话,她们之间应该非常熟稔,几只天鹅围着她转来转去,好一幅人鸟和谐图。
刘满意 摄
绕过宝相寺,我们在福海边有点迷路了,在小桥流水中绕了几圈始终不得要领。找到一块指示牌正商量怎么走时,一位大爷主动过来,给我们指点路径。指完,还意犹未尽地给我们讲起了圆明园的“禹贡九州”的风水。老爷子很健谈,自来熟,引古论今,娓娓道来,语句顿挫之中颇有种指点江山的味道,贵不可言。
刘淑敏 摄
转过黄花阵的迷宫过道,我们来到了海晏堂。这算是圆明园人气最高的打卡景点了。一块块巨大的汉白玉倾颓在荒山枯草里,一片衰败气息,我们也只能从上面的纹饰去想象这种洛可可建筑的华美了。“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盛世图景如今化成了一堆断壁残垣,确实令人痛心扼腕!不止这里,圆明园四十景也大多盛况不再,只留下一个个荒芜的基座和一些乱石,可悲可叹!
王珺燕 摄
圆明园是什么?你可以说它是享誉世界的“万园之园”,是皇家园林的登峰造极之作。但它承载的远不止这些,它是雍正帝心中教化后世的精神家园,蕴含着封建王朝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治政之道,寄托着“建极绥猷”的千秋帝国梦,所以,从取名、布局、到设苑、集景,莫不用心良苦。可以说,圆明园是他们所尊崇的家国天下思想最直观的物化,没错,理想很丰满。
赵林海 摄
然而,圆明园还是烧了,距开建不过五代,雍正爷处心积虑构建的精神家园就垮了,现实很骨感。这些“慎终如始”的理念看上去光鲜亮丽,实则空洞虚伪,充满道德说教,执行力却日渐退化为零。其结果就是这座精神家园,只能是毫无生命力的空中楼阁,焉能不垮?正大光明殿的那副对联“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乐民之乐以和性怡情”,更像是他们自我标榜、自我麻醉的一块遮羞布。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时,除了二十几个技勇太监在拼死御敌,算作是大清王朝最后的殉道者之外,几乎未遇抵抗,这座封建王朝的精神之碑,不光没有树立在广大民众心中,更被咸丰帝自己直接抛弃。
朱生伟 摄
另外,园中充斥的各种稀世珍宝、奇技淫巧,就和乾隆帝的十大武功一样,除了满足统治者极度膨胀的虚荣心之外,更凸显了统治者追求到变态的价值观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奢靡无度、罔顾民生,政风日下,这也为它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当乾隆帝计较于繁文缛节的得失,自负而又傲慢地一口拒绝英国使团贸易互通的提议时,也就为这个天朝大国的固步自封钉上了最后一颗钉子。圆明园成了一口巨大的棺材,静静地看着一群垂垂老人的末日狂欢。圆明园的焚毁,也就成了一个注定的结局。
杨胜清 摄
对比之下,我更喜欢今天的圆明园,亲和、接纳、广布德泽,虽然只是一地废墟,却有了更多的人间烟火气。相较于舞榭歌台、奇珍异宝,我更关注它给予芸芸众生的生命张力。在这里我看到了生命如初绽放,看到了草芥蜉蝣的悠然意满,看到了人们满满的归属、认同感,看到了国民对幸福生活满满的底气。我觉得,这才是这座皇家园林真正的王者之气,也是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兆。烟火中归来的圆明园,正洗尽铅华,浴火重生。这,岂是当年雍正爷能想到的?
圆明园官微征稿活动自举办至今,陆续收到了很多朋友的优秀稿件。感谢朋友们对圆明园的关爱,我们将会用心对待每一篇稿件,把更多更好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投稿邮箱地址:ymyxck_gw@163.com(标题请注明:圆明园官微投稿。并标注作者联系方式,请所有投稿者“保证稿件均为原创,且为微信公众号首发”,谢绝一稿多投。)
[作者]
杨 立 宏
[编辑]
李 卓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