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犯杖”?

147小编 200 2025-07-03

“犯杖”作为风水形法派核心技法之一,其理论根系深植于中国古代宇宙观与葬地学说。

最早可追溯至东晋郭璞《葬书》“乘生气”理论的延伸,经唐代杨筠松、曾文辿等宗师发展,形成“倒杖十二法”体系。

在《葬法倒杖》中,杨筠松首次系统阐释犯杖之法:“犯者,触也。如龙之来势雄急,落穴尖峻,当以刚克刚,扦于尖顶,名曰犯杖。”

其本质是在极端地形中通过“逆理乘气”实现“凶中求吉”的空间操作。

宋代廖瑀《泄天机·倒杖篇》进一步细化犯杖的适用条件:“凡脉来陡峭,星体粗雄,势如奔马,气如巨浪,非犯杖不能制其暴,非扦顶不能收其煞。”

强调犯杖需配合“龙真穴的”之先决条件,即来龙须具备“穿帐过峡”、“蜂腰鹤膝”等贵格,穴星需“开面垂唇”,方可行“冒险扦穴”之法。

明清时期,《地理人子须知》和《青囊海角经》等文献则将犯杖与“天星卦例”结合,形成“以卦制煞”的操作细则,使其从单纯形法升华为“形气合一”的综合技法。

犯杖的技术特征与操作范式

(一)地形识别的三重维度

1. 龙势研判:需识别“急龙”、“硬龙”形态,即来龙行度陡峭,入首处“束咽”急促,剥换不清,常见于石山、土脊等“廉贞”、“破军”星峰之下。

2. 穴场特征:典型形态为“乳穴”之变体,即乳头短缩、穴基陡峭,或“悬乳穴”悬空难立,需人工削凿或堆砌以成穴场,此即《葬书》所谓“斩截犯硬”之法。

3. 砂水配合:要求“案山耸拔、朝山呼应”,以“逆水朝来”、“狮象把门”等格局平衡龙势之刚猛。若“凹风射穴”、“水破天心”,则犯杖之法必败。

(二)操作技法的核心要诀

1. 剪裁之法:针对陡峭穴场,需“削高填低”,通过人工改造形成“平坡”或“台阶式”葬位,即《青乌先生葬经》所谓“裁成之妙,贵乎审势”。

2. 立向之法:须以“倒杖放棺”确定棺椁朝向,通常采用“斜受”、“侧受”之法,使棺首避开急流之气,《管氏地理指蒙》强调“向首宜平,气脉宜缓”。

3. 镇物之法:辅以石敢当、八卦牌等厌胜物,化解“刚煞”之气,此与《鲁班经》中的镇宅术异曲同工,体现风水术“以人制天”的实践智慧。

犯杖的风险逻辑与流派争议

(一)传统堪舆的风险警示

1. “福德配位”理论:《葬书》强调“吉地乃天造地设,非德者不可得”,犯杖作为“逆天改命”之法,需主家“积善累德”,否则易招“反气之咎”。

如缪希雍《葬经翼》记载:“浙东某氏扦犯杖穴,三年后家族暴毙,盖因祖上曾劫贫户。”

2. 地形安全隐患:清代风水师张鸣凤在《地理秘本》中指出,犯杖所选之地多“石骨暴露、土薄水浅”,易致“棺椁崩圮、水蚁侵凌”,实为古代对地质灾害的经验性认知。

(二)流派分歧与理论嬗变

1. 形势派内部争议:以赖文俊为代表的“九星派”主张犯杖仅适用于“变星”(如廉贞化气),而以蔡元定为代表的“峦头派”则认为“凡急龙皆可犯杖,需观其剥换”。

2. 理气派的批判:三元派宗师蒋大鸿在《地理辨正》中直言:“犯杖乃形法之末技,不知方位生旺,徒以形煞论之,误人多矣。”强调需结合“三元九运”判断气脉吉凶。

哲学层面的“逆取顺守”,犯杖法暗含中国传统“阴阳辩证”思维,如《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之理。

在极端环境中通过人工干预实现“凶煞转化”,体现了古人“天人相协”的主动生存智慧,与道家“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观相通。

在宗族社会中,犯杖常被视为“破局改运”的激进手段。

如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在外发迹后,多返乡寻找“犯杖穴”安葬先祖,以图“逆势崛起”,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地理风水与家族兴衰的想象性关联。

从地质学角度看,犯杖所选之地多位于“断层崖”、“剥蚀山”等地质活跃区域,虽符合“气脉旺盛”的堪舆认知,却存在滑坡、泥石流等现实风险。

“犯杖”作为风水形法的特殊技法,既是古人应对复杂地理环境的实践策略,亦是传统宇宙观的具象化表达。

其“险中求贵”的操作逻辑,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正如梁思成所言:“中国建筑之魂,藏于风水学说的吉光片羽中。”

上一篇: 【干货】如何挑选铺面?看准这几点,选对不是梦 头条...
下一篇: 袁世凯家族鲜为人知的两处葬地,每处都有迷信传说,生母未入祖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