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盐放三处,家中难顺”,哪些地方不能放盐?
193 2025-07-15
北宋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一度达到巅峰。社会经济稳定,手工业、农业与商业也都飞速发展,堪称是百花齐放。
宋朝各地经济发达
吃饱穿暖,衣食无忧,这已经是百姓生活的最低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对于精神享受的追求。
正如饮食之风,在过去吃饱的基础上,宋人不断改良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从而导致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尤为昌盛。
宋朝文人士大夫
在《梦梁录》、《东京梦华录》以及《宋史·食货志》等史料中,便记载了宋人的各种吃喝玩乐,这令后人大开眼界。
当然,要说北宋最流行的饮食之风,便应该是宴饮了。顾名思义,宋人热衷于开"party",喜欢与同僚、亲朋、好友赴宴,同时又以饮酒作为日常交际中的主要方式。
现代人开"party",酒水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它能在麻痹神经的同时,也能起到舒缓身心的作用。但是过犹不及,一旦沉迷其中,反而会受其拖累。
宋朝宴饮剧照
不过,对于宋人来说,这种情况却很少见,毕竟当时还没有普及蒸馏酒。酒的潜在危害性降低,也让北宋时期的宴饮活动,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节日。
闲来无事时,三五好友举杯对酌;若遇上大事,更要呼朋唤友。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反而成为了宋人生活中的常态。
宋朝集体宴饮
(一) 宴饮是怎么流行的
要说这种风俗习惯是怎么来,其实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酒这个东西,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世人欢迎。尽管以前也流行,但受制于社会生产力与经济条件等因素,只局限在上流社会中。但宋人富起来以后,便有了充足底气酿酒喝酒。
宋朝富人喝酒赏戏剧照
二则是因为皇家的带头作用了。在古代,要说谁是最好的"带货一哥",那应该也是贵族圈子了。毕竟皇帝和贵族能享受的东西,百姓也能享受,这感觉简直不要太幸福。
当然,这些东西不包括皇家专用的物品或食物。一般的小玩意或菜品,倘若受到贵族或皇家追捧,那么它也能在百姓中迅速流传。毕竟在任何一个时代,"名人效应"引发的跟风举动,都是效果显著的。
宋太祖赵匡胤
巧合的是,宋代皇帝最爱做的,便是举行宴会。据《宋史》记载:"宋制,尝以春秋之季仲及圣节、郊祀、籍田礼毕,巡幸还京,凡国有大庆皆大宴。"
一方面,皇帝是宣扬国威,自己在位时,国家稳定繁荣,皇帝也会与有荣焉;而另一方面,宴饮是皇家惯用的一种施恩手段,与臣同乐、与民同乐,方能彰显天家之恩。
宋朝皇帝宴请大臣剧照
所以北宋年间的宴会,是相当频繁的,而且皇帝开宴会的理由,也都是五花八门的。比如"圣节宴",这个一定要办的,因为它是庆祝皇帝生日的节日。一般这种场合下,皇帝与百官参加宴饮时的要求与规矩,也会多一些。
又比如"曲宴",这个就比较随意了,因为它是皇帝临时打算搞的一出活动。虽然没啥要庆祝的,但是皇帝会说"千金难买我乐意",于是百官也得继续跟着参加宴饮。
宋朝与大臣宴饮剧照
另外一种较高规格的宴会,叫做"三更五老宴"。这种宴会很特殊,它只针对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者,是朝廷奉行养老尊老必不可少的一道手续。
渐渐地,皇家好举办宴饮的习惯,也逐渐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一来,文人之间需要交际;二来,文人在私下来也可以借助这种方式以酒会友、以文场合,以诗词助兴。
宋朝文人、百姓以酒会友
(二) 宴饮时都喝哪些酒
现代人办喜事,总要叫上亲朋好友前来吃饭喝酒。而在北宋,他们举办宴饮的目的也是如此。
所以酒的种类,便成了一个较为博眼球的话题。而受到时代条件的制约,宋人即便再富裕,他们喝的酒都离不开以下三种:
(1)黄酒
黄酒是一种的较为简单的酿造酒,酒精度数较低。又因为它色泽多黄色,故而称其"黄酒"。黄庭坚有诗云:"已醺浮蚁嫩鹅黄",意思是说这种黄酒的颜色,就像是雏鹅身上的毛色,即鹅黄色,看上去赏心悦目。
黄酒
有意思的是,有些黄酒颜色泛红,因此也有人称它为"红酒"。这部分酒之所以呈现红色,一方面是沿用唐代酿酒之法,原料取自于一种"醴酒";一方面是酿酒人在其中加入了红花、紫草等染色植物。
(2) 果酒
果酒,顾名思义,便是以水果酿造的酒。宋代的物质生活丰富,也自然有层出不穷的各种水果。桃子、梨、石榴、柑橘、甘蔗、葡萄这些水果,都成了果酒的主要原料。
青梅酒
比较受欢迎的是葡萄酒,也就是现代红酒的前身。早在汉朝时,葡萄经由丝绸之路来到东土,便已经出现葡萄酒了。
古代丝绸之路
唐人也酷爱这种美酒,还把它多次写出诗词之中。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北宋特有的柑橘酒,因其柔和、甘甜的口感,成为众多文人士大夫的最爱。苏轼便很喜欢喝这种果酒,还曾写词赞叹道:"拚沉醉、金荷须满。怕年年此际,催归禁籞,侍黄柑宴。"
苏轼爱饮果酒
(3)配制酒
除了果酒与黄酒之外,当属配制酒了。这种酒口感独特,酿造过程比较随意。简单来说,就是有个性。
在酿造配制酒时,酿酒人往往会在途中加入药材、动植物、香草或一些精粹,以随时改变它的药用价值或口味。它是一种露酒,而从酿造过程来看,多是以浸泡的方式为主。
药酒
在现代社会中,不少人总可以在家中看到长辈的自制酒。比较吓人的,一些药酒往往把蛇、蝎子放入酒中浸泡。其实,这便是一种配制酒。
北宋时期的配制酒,一般根据具体功用或浸泡的材料命名。前者如竹叶酒、桂花酒、羊羔酒、菊花酒等;后者如屠苏酒、醍醐酒、长生酒等。
香气四溢的桂花酒
(4)小结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种酒种,只是宋人最常饮用的酒。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品类的酒,或以地方为名、或以酒器为名,都是各有春秋。
不仅如此,不少宋词中虽然出现了"白酒",但这并不能说明蒸馏酒已经在北宋时期出现。至于白酒到底是不是蒸馏酒,还有待商榷与考证。
蒸馏酒制作工艺
宋代宴饮成风的背后,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酒在宋人的消费市场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两宋时期的酿酒业的繁荣,也在古代历史中屈指可数。
(一)酿酒业的发展
宋代经济腾飞的背后,有个现象不容忽略,那就是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经济重心偏移到更为富庶的南方。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较北方相比,这里的土壤也是十分肥沃。再加上南北合流的影响,导致宋代的耕种制度达到成熟阶段。
宋朝农耕图
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可见两宋时期的农业,是极为发达的。充足的粮食产量,也直接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再加上发达的商品经济,酒逐渐在饮食类的消费市场中,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宋朝农业发展
(二)官府的禁酒令
上述可见,消费市场中的酒元素,能为宋代朝廷提供大笔税收。奇怪的操作出现了,为了弥补朝廷庞大的日常开销,两宋按照以往的律令,颁布了禁酒令。
与之前不同的是,宋代禁酒令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让大家都戒酒,而是禁止一些私人买卖的情况。意思是说,自家小规模酿造然后自用,是可以的;但将它拿去贩卖或交易,便是触犯法律的了。
宋代法律中规定:"户私造,差定其罪:城郭二十斤,乡闾三十斤,弃市;民持私酒入京城五十里,西京及诸州城二十里者,至五斗处死;所定里数外,有官署酤酒,而私酒入其地一石,弃市。"
既然不允许民间私自酿酒,那大家想要喝酒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官府购买。换句话说,酒就像汉代的盐铁、现代的烟草一样,是国有专营的产业。当寡头垄断了酒业之后,酒的质量一度下降,导致不少民众非常不满。
《宋史·食货志》中便说:"岁计获无几,而主吏规其盈羡及醴齐不良,酒多醴薄,至课民婚丧,量户大小令酤,民甚被其害。岁检物贵,殆不偿其费。"可见官家为了从酒中获利,不惜削减原材料,造成酒的质量严重下降。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朝廷又开始增设官职。这个专门负责酒业的部门,便叫做酒务。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通过酒店来调控市场。
(三) 官营的酒肆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这里提到的"正店"与"脚店",是颇有讲究的。它们虽然都是负责推销官酒,但之间却有明显区别。
显然,"正店"表现地更加正规一些。这里提到的72家,意思便是说,整个汴京城中,只能有72家大型酒肆拿到官营许可权。有了这个凭证之后,他们不仅能承接官酒的运营与销售,而且还有资格自行酿酒。
北宋都城汴京地图
与之相比,"脚店"则多指一些中小型酒店。他们也有贩酒的权力,但需要向"正店"或官府进货。
而且其数量很多,不少酒家为了提高小点的名气,还制作了许多别出心裁的广告,然后悬挂在酒幌子上,成为了酒消费市场中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宋朝繁荣街市挂满酒幌
(四) 百姓怎么买酒
官家卖酒颇有讲究,反观作为消费主体的百姓,他们在买酒之时,也同样有几种不同的方式。用专业词汇来说,这叫"沽买"。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一手拿钱一手换酒。一般的"脚店",只要拥有"经营许可证",都能直接进行交换。
宋朝百姓喝酒
此外,还有许多好酒之人,喜欢拿物品交换。倒不是宋人习惯"以物易物",而是酒在消费市场中很受欢迎,为了能让它顺利流向市场,多数酒家都会支持这种做法。
不仅如此,酒家为了扩大酒的消费市场,还提供赊买服务。没有现钱?没关系,先赊给顾客,日后有钱再还上。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清贫,便遭遇过赊酒的情况。他在《鹧鸪天》中便写道:"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辛弃疾
这里,再补充一种更加新鲜的方式。为了打响自家酒店的知名度,不少酒肆会举办一些娱乐活动,并许诺送出酒水。
此举不仅能让店家顺利将自家酒打入消费者的市场,还能博取一部分人的好感,从而赢得一批忠实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