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津一户人家,全屋“不贴一片瓷砖”!好看还好打理,很明智
196 2025-07-29
自贡的隐秘往事,一座曾经辉煌的盐都,为何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话题里?有人在讨论区大喊:“川C的车牌,路上见一次都稀罕!”还有人摇头,“小时候去自贡看盐井,觉得壮观,现在呢?连亲戚都搬走了!”看过去的自贡,气势不比成都、重庆差,经济地位也是西南老大哥。走街串巷,老房子还在,市井气息还浓。可问题来了,自贡到底怎么了?那些曾经属于它的荣耀,是否还能捡回来?
时间回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彼时全国都羡慕自贡:盐业+天然气,家家户户都靠它吃饭。自贡的企业拉通了全西南的产业链,来往的货车络绎不绝。街边烟火气里混着石油和烧烤味道,厂区门口工人大声招呼。甚至在成渝还没完全崛起前,自贡的经济体量就让邻居们望而生畏。查一组数据,1978年自贡的GDP一度排进省内前三,川C的车牌成了金字招牌,亲戚朋友谁要买车牌,都要想法设法搞个自贡的。那个年代的孩子谁不觉得自己是生活在时代前锋?
剧变其实早已埋伏下来。国家政策大转向,全国资源型城市如临寒冬,盐业和天然气被政策、市场双重打压。1990年代,中央加快资源配置,四川本地盐井逐步枯竭,盐化工企业利润越来越低。企业家得靠关系和行政命令拿到订单,很多不过是坐吃山空。那几年媒体屡次点名自贡“产业结构单一风险突出”,本地人在饭桌上私下感叹:“要么下岗,要么外出打工。”
转型?说转型谁不会。可是自贡的化工、盐业一旦没了政策加持,完全拼不过东部沿海。2000年代初,自贡企业拖欠工资的新闻上了央视。那时同行的成都、绵阳搞大项目、搞高新、自贡则只会守着旧产业过日子。一位老科员曾公开表示,“我们没招,靠卖盐还能让你创新吗?”新兴产业,哪有自贡的份?一组本地工商资料: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低于德阳、泸州,被后起之秀快速反超。
地理成了又一道隐形天堑。相较之下,成都孤身握住全川中心,重庆向西南进击,自贡却被卡在川南,铁路汽运都不占便宜。物流公司小张吐槽:“货运成本能高一倍,赶不上邻市。”交通劣势带来连锁反应——投资减少,青年外流,整个城市丧失“磁力”。而这段时间,绵阳军工项目如日中天,德阳电力装备出口海外,自贡的传统产业还在泥潭挣扎。成渝经济圈发展大会上,自贡代表发言永远没有成都、重庆的抢眼。
最新情况怎样?近几年国家力推环保,重化工城市日子本就难熬。化工厂被问责、盐井封井、天然气改造升级成本直线上升。自贡政府不得不大力发展旅游、文创、科技,引进开放式经济,甚至模仿成都的“国际范儿”,去开全球灯会。可观摩活动怪象频出,网友评论区一片话茬:“外地人去看灯会,一年就一次,平时冷清得很。”“市区商业体都没几个人气,怎么带动经济?”这种声音反反复复,政府想刺激新兴产业,苦于人才流失。本地高校毕业生基本流向成都、重庆,“小城市创业太难。”他们说做文创产业,投入上千万,但回报周期拉得很长。2023年全市文旅产业产值不到成都市的零头。“自贡辣么大,夜里路上没人。”一位司机半夜拉活打趣。
查最新数据,2023年自贡GDP全国排名百名开外,城市人口净流出。和巅峰期相比,整个川南的经济结构天翻地覆,邻市竞相转型成功,自贡还在调整缓慢: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比不到总投资的10%。产业链由重加工向轻资产、新经济迁移时,自贡被甩在后面。现场报道显示,一家国有企业厂区里,锅炉锈迹斑斑,员工望着荒芜的车间出神。就是这种细节,让外界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无力喘息。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认命。有一批返乡创业青年,利用自贡的美食(冷吃兔)、灯会、历史文化努力推新品牌。苏州路菜市场新开冷吃兔门店,一天百单,上抖音、做直播,居然小有起色。最新市政府规划中,科技孵化器、创新园区密集上线,争取吸引外来资本和年轻人才。还有自贡灯会尝试走进“一带一路”,年出口收入几千万元。新领域虽然难以立刻补上短板,但起码挣脱了过去“一盐独大”的局面。
往街头一看,虽说房价不温不火,却有不少老年人晒太阳、打牌。每到春节,外地游子归来,老城区小巷子重现人气。自贡人悄悄调侃——“虽然经济不行,但生活巴适!”标签变了,心气也变了。市民朋友圈晒盐商古宅、历史文化街区,老市井依然不灭。其实谁都不迷信传统产业自救,新项目突破本就需要时间和耐心。自贡还有机会吗?没人肯定,也没人想得太绝。有人相信风水轮流转,也有人只等下一次历史机遇。不必急着下定论,光辉或许正在酝酿,不见得就此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