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头像,也有禁忌,不要乱用
136 2025-07-04
新建的纪念碑正反面。栏杆被用来栓牛
我们一行七人冒着酷暑,从铁岭大甸子镇新坟村李成梁祖先家族墓转过青云山,来到李千户乡小屯村李成梁家族墓。该墓地的石像生是李成梁为其先祖李哲根穗修建的陵寝设施。还有李成梁及其两个儿子李如松、李如柏衣冠冢。当地村民称这里为“老坟头”或“龙王嘴子”。
令人忍俊不禁的石虎
墓地左右两侧有石像生4对,依次为石虎,石羊,石马,石人像(左为武将,右为文官)。石虎(是否是虎看不出来)昂首蹲在地上,羊、马卧在地上,文官双手握着笏板、武将手握剑器,石像挺胸站立。后山半坡是李如松、李成梁之墓(衣冠冢),后侧、左侧和右侧是其后裔的墓群。
铁岭市距离李氏家族聚居地李千户乡小屯村有半小时车程,村里两千多口人,仍以李姓人家为主,他们是李成梁的后裔。
注:原来称催阵堡乡小屯村。2002年2月6日撤销催阵堡乡、李千户乡,合并设立李千户乡。
李成梁家族墓在该村南附近,背靠一条小岭,前濒一条溪水河,远方是山峦,烟岚缭绕。这里的石像生为双双四重对面排列,中线为正东西向。依常理,古墓石像生两侧即为神道,而神道一般都是正南北向的,但小屯石像生的神道却是东西向,这是因为这里的墓地早年曾被损毁,现在各个石像生的位置都是经过后世维修后重新确立的。这些石像生有:蹲姿石狮、卧姿石羊、跪姿石马和立式文武翁仲各一对,石像憨厚,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是辽北境内现存仅有的明代墓前石像生作品,也是明代铁岭藉要职官员家族墓地的唯一现存遗物。
石像生是古代帝王以及王侯将相等权贵人士陵墓前安设的石人,又翁仲,此外还有一些石兽。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石人象征墓主人生前的仪卫,石兽象征吉祥和辟除邪恶的神兽。其造型生动,气宇轩昂,雕工精细,由整块巨石雕成,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专家认为,这些石像生的塑造年代很可能是在李成梁被明代朝廷重用之后的隆庆、万历年间,也就是公元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公元1567-1620年)。这一时期,正是李成梁升任辽东总兵并在抵御建州女真袭扰战斗中屡建奇功、在朝廷内外和辽东大地广受赞誉的时期。此时明神宗对李成梁褒奖有加,李成梁为显耀门庭、祭奠先祖而修建祖墓,这在当时也是件很光彩的事情,因此,把小屯李成梁石像生雕建的时间厘定在这一时期是应该接近历史事实的。
小屯石像生石坊等设施早年被破坏无存,石像生也都全部倒伏,埋没于土中。1984年,重新将这处石像生树起,直到现在。作为铁岭地方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这处石像生早被载入相应的史料之中。民国二十年修订的《铁岭县志·古迹》就有这样的记载:“城东三十里小屯村有李成梁之子李如松之墓,墓前石坊、石碑及石人、石马等物今皆毁坏。 ”
不过,民国《县志》说这处石像生是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的墓地,实在是个错误,因为这里不但不是李如松的墓地,也不是其父李成梁的墓地,而是他的先祖李哲根穗的陵地设施。清康熙六十一年修订的《李氏谱系》记载:李如松墓在“顺天府宛平县长兴店之西南”,所以铁岭的这处石像生应是李成梁为其祖先修建的陵寝设施。
李成梁及其两个儿子李如松、李如柏衣冠冢
李成梁衣冠冢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将领。镇守辽东30年期间,先后十次奏大捷。但因位望益隆,贵极而骄,奢侈无度,万历三十六年被劾罢。万历四十三年卒,享年90岁。
李如松(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万历三大征他打了两大仗,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万历皇帝也十分欣赏他,把他看做明朝的武力支柱;可惜他死得比较早,要不努尔哈赤很难占领辽东。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李如柏(1553年-1620年),字子贞,号肖城。辽东铁岭卫人,是名将李成梁之子,由父荫为锦衣千户。因饮酒误事,被免职。再以父荫授铁岭卫都指挥佥事,历任密云游击、黄花岭参将、蓟镇副总兵等职。万历十六年被劾,解职。后充宣府参将,因疾辞官。嗣明征朝鲜,如柏署都督佥事,率师援拔平壤、夺开城有功,碧蹄馆之战射杀立花家猛将小野成幸,晋都督同知,继任贵州总兵;二十三年转守宁夏,晋右都督,再因病辞官。家居二十余年,明末辽东危,无将可守,再起用李如柏。击退蒙古炒花部,加封将军、右军都府右都督。不久,与后金军萨尔浒之战,其引军防懿路,出鸦鹊关,甫抵虎拦路,未遇敌即溃,死者千余。其被弹劾还京,最后无法承受世人非议,天启元年(1621)九月十三日于宅中自杀。
图文 | 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