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拟对中国电动汽车领域加征高额关税的消息引起了广泛讨论。据悉,该政策可能将目前25%的关税提升至100%,尤其针对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电池、钢铁和铝等产业。这种做法延续了特朗普时代的额外关税措施,当时已使中国电动汽车面临27.5%的高关税。分析认为,这反映了美国长久以来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不平等对待,并且随着选举周期的临近,相关措施有加剧趋势。
面对外界关于新一轮“贸易战”猜测,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承认,中国可能会对潜在的新关税做出强烈反应,但她表达了希望中国不要反抗的意愿。然而,耶伦的期望似乎并不现实,因为中国外交部已明确表示,若美国实施此类措施,中方将依据世贸组织规则采取必要行动维护自身权益,强调应取消所有对华加征的关税。
中国外交部的强硬立场,与耶伦试图平衡保护主义政策与国际贸易规则之间的矛盾形成了鲜明对比。耶伦此前在讨论中提到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及对中国补贴政策的批评,被指存在双重标准。当被问及美国自身的大规模补贴时,耶伦则辩护称这是对关键领域的必要投资。这种态度在社交媒体上遭到华春莹的点名批评,她指出美国实质上是在回避公平竞争。专家: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不得人心。
历史经验显示,高关税保护并非万能良药。以美国钢铁行业为例,尽管长期对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产品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但仍难以避免行业内部的衰落,如美国钢铁公司被外资收购的案例所示。这反映出问题核心可能在于行业本身的竞争力而非外部因素。因此,若美国汽车业继续依赖高关税壁垒,其发展前景或将进一步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