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了一篇专栏文,提到了《魔卡少女樱》里面小樱这个少女形象,让我想起了以前似乎帮自己二次元爱好洗白的时候就分析过文学作品里面的少女的意象,加之我是一个曾经少女漫中毒者,就想煞有介事地来扯淡一下动画里面的少女形象。
那么提到少女形象,就得先说明一下,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从现实中提炼出来的,却与现实并不完全相同。少女在现实中一般用于指代10到16岁是女性。而动画,或者说所有文学作品中的少女形象都是现实中少女的抽象出来的。
我个人的总结就是抽象出了纯真,善良这两个特质,并且相比少年形象多了一些亲和力,更容易寄予人们所渴望的真善美。宫崎骏老爷子曾经说过少女似乎有能和万物沟通的超能力,因此他的作品也多以少女作为主角。
不过现在的作品一般强调反差,所以会给这个年纪的女孩子加上很多附加属性,因此来制造萌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少女表现出早熟的特质。比如《十二岁》,让小学生谈恋爱,发狗粮,并且表现出思春期的焦虑和情愫。还有《心跳!光之美少女》某部里面的爱恨纠葛。并不是说现实中的孩子不会这样,但这样的塑造其实就是拔高了少年少女们的心理年龄,相对传统印象中的少女形象就有了不小的出入。
挺好的,嗯,挺好的
再比如宅圈赫赫有名的披着子供外皮,实则宅男向内核的《魔法少女伊利雅》。虽然主人公形象是小学女生,实际却做着很多不可描述的事情,其思考事情的方式也不像是小学生的脑回路。虽然偶尔还是会强调一下小学生的身份,但实际内核早已与少女形象相距甚远。反正我看的时候绝对不会觉得伊利雅和现实中的小学生存在交集。(伊利雅粉别打我,自己人,只是实事求是)
咳咳,对不起诸位,我抽到伊利雅了
这里就要提一下人物可信度这个概念,即该人物也许现实中没有,或者不存在这样的人。但该人物让人看着会相信他的真实性,甚至会有一种他就在身边的错觉。人物在作品中的行为可以荒诞,可以无厘头,但每一个优秀的人物必定有一个现实的内核。这也正是人物真实感和可信度的源头。
在这里我就要提一下我第一个喜欢的动画少女角色,《魔女宅急便》的主角琪琪。原作是一部儿童文学,后来被宫崎骏改编为动画。我个人其实非常推荐大家多看一看儿童文学里面的少女角色,包括《拇指姑娘》《绿山墙的安妮》《爱丽丝梦游仙境》之类的传统儿童文学,还有不那么儿童的《小妇人》。
咳咳,言归正传。一个优秀的少女形象,最直观的评价标准就是,会让你想成为她那样的人。这个不论男女,就是要让人有一种憧憬。琪琪自立,坚强,善良,为他人着想,偶尔会耍一点小脾气(第一次见蜻蜓),但都没有恶意。她拥有很多闪光点,却都没有超出少女的范畴。她的每一个行为都能让人理解,都能让人有代入感。对懵懂的感情塑造也是点到为止,就是淡淡的情窦初开,并不过分加入大人的思维。这就让这个几乎完美的角色即使现实中根本找不到,也能让人确信,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一点存在这样的人。
但少女的塑造不单有琪琪这样看着就让人喜欢的角色,有一些角色是通过一点一点的积累成长起来的。这里就得重点提一下《小魔女学园》的亚可。
描绘一个人物从幼稚到长大,并且强调真实感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和很多商业流程化的作品不同,扳机社这个公司,作为宅社的小儿子继承了宅社对作品内核的追求。虽然风格粗犷,但风格粗的同时却比任何公司都注重人物的塑造。粗中有细就是形容扳机最好的词。
亚可这个人物,从一出来,就注定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她风风火火,全剧大半的时间都在搞事情。她有一个天天挂在嘴边的梦想,却连基本的骑扫把都不会。她无比憧憬夏莉欧,却连偶像的真实身份都不知道。她精力过剩,自以为是,却老是帮倒忙。在近乎完美无缺的戴安娜面前就像小丑一样,让许多观众都疯狂diss。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亚可这样一个被人戏称亚白甜的人,却是我本剧最喜欢的人物(亚可我大女儿,拒绝一切反对)。搞事情是她活泼和行动力的表现。梦想就是要说出来,有说有练!背偶像背叛,最后还能释怀,真是个温柔的孩子。在朋友说着言不由衷的话的时候能为了朋友的本心行动起来,了不起!
监督吉成曜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过,亚可就像大雄一样,不会轻易学乖。我深以为然,不仅仅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重要的是,这种磕磕碰碰却不被世界磨平棱角的坚韧是难能可贵的。也许注定会碰壁,也许不符合明哲保身的圆滑之道,但亚可是个孩子,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她做的事情都有着美好的出发点,都是真诚的,即使手段笨拙,却让人敬佩和感动。所以她身边才能聚集那么多的朋友。
对于步入社会,不得不变得圆滑和凡是都得顾虑的大人来说,保护孩子们的善意和梦想才是应该做的。用自以为是的成熟去掐死这些赤子之心,用自己的极限去给后辈加上天花板,这不仅傲慢,也很恶毒。
咳咳,似乎又跑偏了。话说回来,道理是这样,但并非不符合少女形象的少女不优秀,最近的《来自深渊》《少女终末旅行》之类的,都是把少女形象作为一个载体,去表达作者自己的想法。在这里,少女就仅仅是一个寓言故事的载体。还有一些符合化属性化的角色,对故事的矛盾冲突也能起到一定帮助。但大多数细细品味起来会缺乏层次感。但凡事皆有例外,因为现实中本来就存在一些与人们传统印象不同的存在,而以这些打破少女传统形象的角色也能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比如洛丽塔,和杀冷里面的早熟少女形象。(所以说白了看作者水平嘛)
不过很多人物的内核并不少女,却依然用了少女形象,这是为什么呢?答案还是亲和力的问题,同样的话和行为,对方是一个少女似乎就是比少年或者大婶更让人容易接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男生,有没有女读者可以反馈一下)。《少女终末旅行》里面的两个女孩子的互动,明显是脱离现实少女的所作所为的,更类似于《等待戈多》这种剧,但角色设定为少女,在加上偶尔的少女元素小萌点,就能让这个剧风格萌起来,更易于被广大阿宅接受。如果变成两个大叔的话虽然没问题,但是作品风格就会趋于沉重和黑色幽默化。
女性具有更强亲和力这点我并没有更加坚实的依据,但主观认知是似乎就是这样。而且人类似乎对女孩子做出亲密动作的容忍度更高,这可能也是全是女孩子的萌豚番比耽美漫首重更广一些的原因。恕我才疏学浅,这里就不多做分析了。
然后呢……作为开头引子的小樱真是对不住了,因为我还没有完整地看过tv,只有零碎的记忆和大纲。不过就目前的观看进度来说,魔卡的小樱真的是clamp最有少女感的角色了。比翼里面的小樱丰满,也更讨喜,至于clamp其他作品的角色就都偏一点颓废美了。日后可能写日本少女漫和同人创作的时候会提(主要漫画资源质量差,老阿姨必看三大部只看了《恐宠》和一半的《天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