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池——家乡池州的城与诗 / 书香君

147小编 100 2025-08-13

前不久,著名作家晓剑(曾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携夫人郑俊华(海南出版社总编室原编辑)来池州休暇,我稍早也回到了池州陪伴老母亲。两相凑巧,书香君有机会陪同晓剑老师、俊华嫂子游览了九华山、齐山、平天湖、杏花村。联想到外地朋友很多人只知道九华山而少了解池州,我就想介绍一下家乡。

作家晓剑夫妇与作者合影

十几年前我看过韩寒的一部长篇小说,名字就叫《一座城池》,我拿来做这篇小文的标题觉得也适合。不过,他写的是青春故事(当时的),我写的是小城与诗(过去的)。

城池,最早是指城墙和护城河,既是古代防御建筑又可代指城市整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就很好地诠释了城和池。

先说“池”。

池州的“池”并不是护城河,它有另外的说法。曾任明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池州人丁绍轼这样解读池州:“郭外即湖,湖外为江,郡治襟江带湖,城阙宫室,宛在池上,故名。”

距今1400多年的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池州设立,其时州治在石城(三国时,黄盖曾任石城长),这也是八百里皖江流域最早设立州治的地方。唐贞观元年撤池州。唐永泰元年复立,州治迁至今天的池州城区所在地秋浦县(现在的池州市贵池区)。上溯历史,池州之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明清史志有以下概括:“池州之城,临瞰大江,为金陵上游之地,当吴越之冲。浸以清浦,镇以齐山。上引荆巴,下控吴越。山川清旷,江山千里。洪流环绕,沃野弥望。”

其中,“浸以清浦、镇以齐山”,指池州境内有清溪河、秋浦河与齐山。

池州复立后的第一任刺史(也是有史可考的池州首位刺史)、唐代的李芃在任上依山就势、筑堤阻水、筑土为城、扼守江防,池州至此才有了“城池”。

其后,在池州任过刺史(或知州)的大有名人。比如杜牧、萧复(唐代名相、唐玄宗外孙)、裴度(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曾任中书令)、包拯等。

池州历史上曾有多个名字:池州、池阳、池阳郡、池州路、九华府、池州府。

池州还是昭明太子萧统的封地(食邑),萧统曾在其私园“古玄圃”(一说池州秀山隐山寺)考订文籍、召集文人学者编辑《文选》。池州现在还有昭明太子衣冠冢、昭明太子庙、文选楼、昭明书院、昭明会等遗址。宋时,为纪念萧统,将城门之一的秋浦门改名秀山门。

而秋浦县改名贵池县(现为贵池区,是池州市唯一的市区、池州市政府驻地)也与萧统有关。传说萧统曾垂钓于秋浦河,钓得花鳜、食之鲜美,故将秋浦改名贵池。

再说“城”。

池州府城的城门(唐代始建、明代重修,清乾隆四十三年《池州府志》有图)有四向正门、三向辅门。正门分别是东门九华门(门上有九华楼)、南门通远门(门上有秋浦楼)、西门秀山门(门上有钟鼓楼)和北门迎恩门(门上有镇江楼);辅门分别是东南的毓秀门,西南的钟英门和东北的望京门。

池州城内至今仍有九华街、儒林巷、状元里、百子巷、孝肃街、牌坊街等街巷名。

三说“诗”,这要多说几句。

清代桐城人、诗人杨森在游览池州杏花村时首次赞美池州是“千载诗人地”。他的诗《杏花村》有:“千载诗人地,无花亦此村。”其中的“千载诗人地”对池州诗史做了高度概括,而“无花亦此村”则从文化学的角度肯定了“杏花村”的诗学意象地位。

池州地域历史上最早涉及到的诗人可能是屈原,其《哀郢》有“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其中“陵阳”据部分学者考证,在池州市青阳县一带(青阳县现在仍有一个镇叫“陵阳”)。当然,这并非定论,屈原诗中的“陵阳”也有其他解读。有学者认为“陵阳“不一定指地名,并且即使是地名也还不能确认在青阳。

其次应该是陶渊明。

据《嘉靖池州府志》:“东流菊所,在县治后。晋彭泽令陶渊明尝种菊于此,故县曰菊邑、江曰菊江。”东晋时,东流(现在的池州市东至县)与江西彭泽县属同一区划,陶渊明生活的东流菊江一带,至今仍有“陶公祠”在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南山,有学者即指东流的大历山(学界尚有争议);陶渊明《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一诗,即是他路过池州梅埂(钱溪)所作。诗中的“钱溪”即池州的“梅根(梅埂)”,《池州府志》有证:“在城东北四十里……梅根(埂)有铸钱监,故谓之钱溪。”

唐宋两朝在池州的诗人成分多样:有在任的官员诗人,有客居的诗人,更有慕名来池州游览的诗人,还有公务或私事路过池州的诗人。唐代的有孟浩然、刘长卿、刘禹锡、杜牧;宋代有梅尧臣、王安石、司马光、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李清照、岳飞、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王十朋、周必大、文天祥等,清代有姚鼐、杨森等。他们于池州,或任职或游历或途经,留下众多诗篇。

唐代的池州本土诗人最著名者有秋浦县(今贵池区)的高霁、卢嗣立、武瓘、顾云;青阳县的韦权舆、费冠卿、周繇、殷文圭;石埭县(今石台县)的杜荀鹤(传说他是杜牧的私生子,有争议。但当地杜氏族谱赫然有记);还有在外地任职的池州籍诗人王季文、张乔、康軿。这12人共留诗568首。其中,或内容或标题涉及到池州的(我们姑且笼统称之为“池州诗”)约50首。

李白在池州留下62首诗(含铜陵,现在的铜陵市唐代隶属池州),作于今天的池州市范围内的也有四十余首。可以说首首皆佳作,篇篇都精彩。不信,您看《秋浦歌十七首》。

杜牧于唐武宗会昌四年至六年(844-846)任池州刺史,留下了二十多首池州诗。其中《清明》《九日齐山登高》是代表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无人不晓。而重阳节吟诵“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亦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也是文人常有之事。可以说,李白是九华山、秋浦、清溪、平天湖的第一推介官,而杜牧则成功地为杏花村与齐山代言。

南宋王十朋经过池州时有诗《泊池州》:“城南风物似西湖,万里归舟入画图。光洁贮怀便弄水,翠微照眼称提壶。浦无时季秋尤好,池有精神贵可呼。最是九华知客意,倚天遥露一峰孤。”首联是描写风光的佳句,被广为赞扬自不待言;颈联“浦无时季秋尤好,池有精神贵可呼”更镶嵌了“秋浦”“贵池”二名,既工整又贴切,是对贵池山水、池州人文最好的诗意概括,常被后人引用。

关于池州的古诗词有多少?答案:几万首。这些诗主要分布在《全唐诗》《全宋诗》、池州本土诗人的别集和《池州府志》(六部)《贵池县志》(三部)中。别集主要有唐.杜荀鹤《唐风集》,宋.华岳《翠微南征录》,明.丁绍轼《丁文远集》,清.吴应箕《楼山堂集》等。

池州的山水是诗意的山水。池州诗之多、涉及名诗人之广在全国当排前列,池州是能担当起“千载诗人地”之美誉的。

池州诗最出名者可概括为“三山二河一村两路”——秀山、九华山、齐山,是为三山;秋浦河、清溪河,是为两河;杏花村,是为一村;皖江诗路、池宣官道,是为两路。

池州殷汇:梁昭明太子钓鱼之地

简要分述如下:

秀山。在池州城南七十里,原为石城县治所在地,留有诸多“昭明文化”遗迹。池州城西门称秀山门,现已重建,并建有秀山门博物馆。萧统的昭明太子与文圣双重身份,吸引了历代官员与文人游览池州,并留下大量的池州诗。

池州九华山(图片来源网络)

九华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关于九华山的诗最著名的有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刘禹锡《九华山歌并序》;苏辙《九华山诗》;王安石《宿化成阁》;王阳明《江上望九华二首》;汤显祖《宿九华山》;董其昌《咏九华》。《九华山志》中收录了大量的九华山诗。

李白“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诗句一出,九子山就此改名九华山了。

齐山。在池州城南。

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岳飞有《登池州翠微亭》,王安石有《和王微之秋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九日齐山登高》和《登池州翠微亭》最为有名(齐山现有翠微亭以及岳飞横刀立马雕像,晓剑老师夫妇在此有留影)。《齐山岩洞志》二十六卷,收录诗篇近千首。

秋浦河、清溪河。

李白有《秋浦歌》(十七首)《清溪行》《赠崔秋浦三首》《宿清溪主人》《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鹧鸪者》《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闻谢杨儿吟猛虎词因有此赠》《忆秋浦桃花旧时窜夜郎》等(限于篇幅只列举一部分);杜牧有《池州清溪》,苏轼有《清溪词》。

杏花村。在池州城西,是杜牧《清明》诗所写之地。清.沈昌《杏花村》诗追思杜牧:“杏花枝上著春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竹篱西去小桥东。”

中国杏花村众多,金陵、黄州、徐州、南昌、汾阳、怀宁等地都有,不少人尤其山西人跟贵池争杜牧《清明诗》杏花村的属地,我只微微一笑。贵池杏花村有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其一,历史最悠久;其二,与杜牧《清明》诗相关联——杜牧任过池州刺史、池州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是雨纷纷的(多说一句,史学名家缪钺《杜牧年谱》中没有杜牧在山西的记录);其三,留下的史料最丰富。贵池杏花村有两部《村志》。康熙二十四年(1685)学者郎遂编辑《杏花村志》十二卷,录诗近900首,该书是唯一被选入《四库全书》(存目版)的村志(可侧证其地位和影响力)。池州现每年一度举办杏花村诗歌节,我在海南认识的朋友、诗人雁西曾多次受邀参加。

皖江诗路。它是全国最重要的诗路之一。800里皖江在池州境内有162公里流域,历代诗人留下无数的江行诗词。著名的有孟浩然《夜泊宣城界》、罗隐《寄进士卢休》、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杨万里《秋浦登舟阻风泊池口》、范成大《钓池口阻风迷失港道》、王十朋《池阳阻风留十日》等。

池宣官道。它是江南西道上池州至宣州的一条陆上通道,今天的318国道即以此为路基建成。这也是一条诗路。刘长卿、白居易、岳飞等均有诗。

当然,池州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意象还是九华山、秋浦河、杏花村。

李白“三游九华、五游秋浦”(一说“两游秋浦、一上九华、一到石埭”),诗作量丰质高,成为九华山、秋浦河史上最佳代言人。

而杜牧任池州刺史两年多,也留下二十多首诗作,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清明》《九日齐山登高》之外,尚有《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池州重起萧丞相楼记》《上池州李使君记》《题池州弄水亭》《将赴池州道中》《秋浦途中》等。

池州翠薇亭(图片来源网络)

他与张祜在池州的诗作唱和,更传为佳话。其《九日齐山登高》对张祜颇多慰藉,诗中“与客携壶上翠微”的“客”,正是前来池州拜访杜牧的诗人张祜。当时张祜被元稹排挤,又被白居易轻视,失意后客居淮南,去池州拜访杜牧,作《江上旅泊呈池州杜员外》。其诗曰:“牛渚南来沙岸长,远吟佳句望池阳。野人未必非毛遂,太守还须是孟尝。”杜牧回赠《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七子论诗难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此外,杜牧还在池州九峰楼(即池州东门九华门上的九华楼)作《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李清照在池州的故事也颇令人唏嘘。建炎三年(1129),她与赵明诚客居池州,原本为了寻访李白杜牧足迹、搜集东晋南朝诗文佚稿,不料赵明诚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府,二人别后一个多月赵即病逝,李清照独自一人留在池州,她怀着对时局的忧惧、对丈夫的思念,写下了《行香子.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池州,成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永别地。

今天,我们即使不看作者名字,只看诗文,看诗作里的用词、情绪,浮槎来、浮槎去的;霎儿晴、霎儿雨的。大概可以猜到是李清照的手笔。

池州天平湖天路(图片来源网络)

池州天平湖天路(图片来源网络)

最后,不能免俗地提一嘴“平天湖”。我小时候它还叫白沙湖,这个名字没有多少诗意,后来改为平天湖,这一改好生了得,它本就有先天禀赋的,你看代言人李白的诗句“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说的就是它。池州的摄影记者蹲守一个星期,抓到了极好的云彩、湖光,用无人机航拍了一条美轮美奂的湖中“天路”——那条横跨湖水的小路像悬挂在澄明天际一样,其下碧绿湖水映照,树木摇曳、芳草萋萋…网络短视频爆款,官媒向世界推介…我估计大家可能也刷到过。

池州长江大桥

人人都爱自己的家乡,谁都说自己的家乡好。每个人也都能从古籍中发掘证据(有些甚至夸大、推理、猜想),证明自己的家乡,祖上曾经阔过。这不奇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通常做法。我没有这个诉求,写这篇小文也是一份追思,追思我的已离去的父亲,他生前最后的岗位是池州地方志的编辑。

本文参考了我父亲留下的《贵池县志》《九华山志》等池州地方志资料(致敬父亲!)以及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纪永贵教授的有关文章、何家荣教授的《李白皖南诗文千年遗响》、作家阮德胜的《文化池州》(感谢以上三位先生!)。

钟国骏 2025年5月26日于池州

作者简介:

钟国骏(书香君),安徽池州人,在海南工作。书香公益文化沙龙发起人、组织者和主持人。

他热爱古典文学,潜心研读《诗经》十余年,网络发表《致敬<诗经>之骏注骏译》两百余篇,四十五万字。受邀在晓剑书斋论坛、琼州文化大讲堂、海南省文化馆、海南师范大学、海南中学、文昌中学、多家读书会等场合做《诗经》讲座四十余场。

八年来,他举办书香公益文化沙龙已达175期。

图片来源:部分风景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张建青

上一篇: 钱塘江丨四季 在一座古城漫步
下一篇: 文言文名篇50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