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小时里,电影给我展示了福贵他爹的死、他娘的死、战争的死、他儿子的死、老友的死、他女儿的死,最后只差他老婆的死没展示了。我并不想拿小说来和电影比,两者作为不同艺术形式毕竟有区别,可是最基本的精神内核应该是相通的。电影题为“活着”,只是简单的把“活”作为“死”的对立面来叙述,这不免狭隘,不免显得轻薄而失厚重。
小说对厚重感的铺垫和渲染做了很足的功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故事开篇福贵和他的老牛“福贵”田间劳作的描述。而电影中每一次强调“活着”都是直接跟死亡挂钩,例如战乱中幸存,说“活着好”;再如老友夜访福贵,表示不想再活下去时,福贵老婆走出来说:“你记着你还欠我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这些确实体现了活着的珍贵,但活着不仅仅只是“生”的要求。
在《芙蓉镇》里,秦书田临走前对胡玉音说“你要好好活着,像牲口一样的活着!”这样一种看似苟且的“生”,其实被赋予了一种更高的生命状态,一种活着的本身意义。小说《活着》里,余华强调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活着本身的生命意义。
对这部电影可谓久仰大名,但真正看下来还是觉得出乎意料的心酸!一个时代一代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显得多么的渺小!人的命运又显得那么的多舛!看着男女主角的一生,我想他们的愿望应该很简单,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也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复杂!或许他们觉得能平安的平静的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然而在那样的时代下,连这也是一种奢望!然而,生命就是这么的可贵,无论是人还是草木,只要有一线生机,总能激发无限潜能,渴望阳光是我们毕生的所求!或许这就是生命真正让人着迷的地方,而人生还寄托着对美好的向往,当你看见阳光,就努力的去追逐吧! 希望会抹平一切伤痛和迷惘,会带来久违的阳光!
故事跨越了四十年代的民末 五十年代的大跃进 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 这么漫长的大背景 为什么电影名字只有两个字“活着” 因为富贵 家珍他们 只是活着 坚忍麻木 富贵对有庆说 对馒头说 也是对自己说 对社会说 鸡长大了 就变成鹅 鹅长大了 就变成羊 羊长大了 就变成牛 牛长大了 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记得在2000年左右,DVD还不是很普及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买了一台DVD机,有一次,我去他那看碟,第一次看到《活着》我记得很清楚,看完之后,先是沉默,然后大喊了一声:“好”
没过几天,我买了一张《活着》的DVD收藏起来,后来有了自己的DVD机,我第一个把《活着》拿出来,算是试机!以后,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输了房子,保住了命;家破了,媳妇回来了,战场上没死,女儿却哑了;皮影保住了,儿子没了;有了孙子,没了女儿……这就是生活,就像是正弦曲线一样,起起伏伏!有得有失!
每当我心情不好、失落的时候,总会想起《活着》每当看完之后,心情总会平静许多,我们平常的生活再不顺心,比起富贵,你的经历又算什么呢?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也许是因为看的太多了,别人问我,《活着》好在哪里?可能真不知道如何回答,就是一种感觉,就是喜欢。什么样是好电影?每个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如果一部电影总能给你鼓励,让你共鸣,这应该是好电影吧!你我依然《活着》
写在看完《活着》电影版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