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印 印客美学
减重,无疑是今年互联网最热的话题,也是2025最魔幻的全民运动。
前有国家发起体重管理年行动,“国家喊你减肥”冲上热搜。
后有京东美团玩起“减重返现”“不瘦包赔”。
关于身材觉得阶层的讨论更是火热。
蛋白粉喝出阶级分层,连沙拉备注都成了中产社交密码。
我发现:这场身材好像渐渐变了味,逐渐成了资本家的新赌场。你的每一克脂肪,都成了明码标价的筹码。
国家不同意你胖,并递来减重指南?
还记得《西虹市首富》中王多鱼搞的脂肪险吗?
只要减掉一公斤脂肪,就能赚1000块。
7年后,电影居然照进现实了!?
京东买药秒在北京发起春季减重计划,给减重5斤以上的用户直接发钱,最高1000元。
美团卖药上线“不瘦必赔”专区,对购买司美格鲁肽等产品且正确使用后一斤不掉的用户,最高赔偿600元。
我看到评论区有网友调侃:“原来我的脂肪是未兑现的期权?”“建议支付宝开通‘脂肪花呗’,先瘦后付!”忍不住笑出声
随着这股减肥潮,#身材与阶层#的话题也再次被热议。
我翻到有人重提“上海某著名小学招新生,面试家长,看家长身材,肥胖的不要”的旧闻,说肥胖的人自我管理能力差,层次必定也不高,肯定无力配合超一流的教育。
还有对王诗龄身材管理的讨论,说她就算从小胖到大,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砸钱请私教,就能火速变美变瘦58斤……果然有钱人家的小孩不存在焦虑。
中产的身体管理学更是早已卷出天际。
就拿健身装备来说,鲜艳张扬的Alo成了年轻中产的时尚胎记,穿Lululemon瑜伽裤的是“新中产预备役”,穿迪卡侬速干衣的是“性价比战士”。
饮食更成了一门表演艺术。一份70元由“混合生菜、小扁豆、圣女果、四季豆”组合的沙拉,搭配美式咖啡,一度成为中产白领的提神健康餐。
但如果你以为减肥是21世纪独有的焦虑,那就错了——这场关于“胖瘦”的权力游戏,早在三千年前就开始了。
关于身材的权力游戏?
当我们把时间轴拉长,就会发现:身材与阶层一直紧密缠绕,它从来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而是一部浓缩的权力关系演变史。
最初,人类都是以胖为美的。
这是生存需求主导的“脂肪经济学”,脂肪=生命力=权力。
虽然楚灵王审美特别,独爱细腰,逼得大臣们“每日一餐,扶墙上班”,但先秦时期,《诗经》里美的标准是“硕人其颀”(高大丰腴)“硕大且卷”(高大健壮)。
在欧洲,中世纪至启蒙时代,宗教与阶层开始对大众进行审美规训,对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身材要求。
教义将身体视为“世俗堕落”的载体,肥胖被归因为“贪吃”(七宗罪之一),修士以“瘦骨嶙峋”彰显精神纯洁。
启蒙时代,贵族女性推崇“轻盈体态”,通过饮食控制与运动区分于劳动阶层,脂肪成为“缺乏自律”的符号。
殖民主义视角下,欧洲人将殖民地原住民的肥胖污名化为“野蛮”。
英国小说诋毁印度人“肥胖扭捏”,以此强化文化优越感。
不过骑士文学里,英雄一顿能吃掉四分之一头牛,膀大腰圆是勇武的象征。
直到工业革命之后,瘦开始与自律挂钩。
罐头食品和流水线彻底改写身体叙事,胖不再是特权。
资本家们开始推崇“精瘦身材”。流水线需要敏捷的工人,健身房诞生于白领对“文明病”的恐惧。
香奈儿设计的小黑裙掀起“扁平化审美”,迎合新崛起的职场女性,精瘦体型才是“现代化效率”的肉身化。
迪奥的New Look用收腰设计宣告细腰是自律的勋章。
科学话语也开始介入审美——1832年,比利时学者凯特勒发明BMI指数,把胖瘦变成可量化的健康指标。
瘦,是物质过剩时代对掌控感的表演。
从旧石器时代的脂肪崇拜到当代的体重焦虑,任何审美现象都是社会矛盾的外露。
人类对身体的审视从未脱离具体的生存困境与文化博弈。
减脂=跨越阶层?
如今,随手一刷,各大平台都能看到“减脂逆袭”的热帖。
减肥博主们将“逆袭叙事”与消费主义捆绑,晒出自己从胖到瘦、人生也随之开挂的过程,一边卖课一边灌输:“瘦20斤能让你实现阶层跃迁。”
但真相是——减肥根本不是跨越阶层的赛道,而是资本精心设计的新型成功学。
制造焦虑的人,往往也是卖解药的人。
减肥药广告告诉你“胖是原罪”,健身App用“体脂率”制造恐慌。
说圆肩驼背是打工人气质,直角肩和天鹅颈才是高管标配,就可以用“体态矫正课”收割白领钱包。
鼓吹吃沙拉是自律,嗦粉是堕落,将轻食包装成中产通行证,就能借机卖营养餐套装。
告诉你“减肥=投资”“私教课是自我增值,比MBA回报率更高”,就能让更多人花钱报课......
这种商业逻辑还催生了“身体内卷”。
当瘦成为基础门槛,人们开始追求更极致的腰臀比、马甲线,仿佛身体是台需要不断升级的机器。
但真正的阶层流动,从来不在健身房,而在教育、技能和资源分配。
身材从来都是时代精神的显影液。
我们不否定健康管理的价值,但更要警惕将身材异化为阶层通行证的陷阱。
因为真正的自由,是不必为了迎合某种审美标准而苛责自己。
真正的阶层跨越,在于用思想的厚度突破身体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