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长安区与航天基地将进行区政合一”的传言已在小范围内掀起一波讨论的声浪,但在相关消息未获得官宣的情况下,进入五月已逐渐消弭。
就在今日(5月19日),长安区官媒“今朝长安”发布的内容中,却出乎意料的官宣了这一消息。
XI'
AN
西安已定
两区实行区政合一、一体化运行!
根据“今朝长安”的文章显示:
长安区委书记、航天基地党工委书记吕强走访慰问航天基地管委会机关时强调,要树牢 “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 意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共同推动长安区与航天基地一体化运行,释放“1+1>2”的改革效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长安区区长、航天基地党工委副书记张军一同走访慰问。
开篇信息便透露了两大重磅消息:
其一:2021年8月被任命为长安区委书记的吕强,已兼任航天基地党工委书记。同时,长安区区长张军已兼任航天基地党工委副书记。
其实在日前,牛恺卸任阎良区委书记、航空基地党工委书记、航天基地党工委书记等职务后,我们就猜测西安各区县开发区的一体化进程或将发生变化。
而今长安区主要领导兼任航天基地主要领导的消息公布,也加速推动了这一进程。
其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措辞也直观表述了,西安已明确长安区将与航天基地一体化运行。
文章后续亦进一步强调:
长安区和航天基地实行区政合一、一体化运行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落实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促进开发区创新发展的主动作为;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全市发展大局,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务实决策;是西安实现 “六个打造”奋斗目标、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举措;是破解发展梗阻和体制障碍、推动长安、航天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并要求,航天基地各部门、各单位严格对照市上有关改革方案,逐项明确细化任务,制定务实工作措施,加快完成机构编制调整、职能职责划转、派驻机构优化等各项事务。
这也意味着,两区区政合一、一体化的工作已经启动,接下来将是全面落实的关键时期,届时两区将如何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区域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大动作,我们将持续关注。
XI'
AN
区政合一、一体化进程
将为两区带来何种未来?
区政合一在西安已经不再让人陌生。
2021年,西安加速开发区改革的脚步,当年8月,阎良和航空基地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被西安市赋予“区政合一”这一重大改革试点任务。
经过多年改革创新,阎良区(航空基地)充分释放“区政合一”改革效应,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势头良好,迈入发展“快车道”。
而面向未来,西安要求,阎良区(航空基地)要加快做大经济总量,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短板,有力支撑北跨发展。
实际上,此前不光西安在探索阎良、航空的区政合一,同时将航天纳入统一指挥,打造“空天一体”的“两个世界一流”。
产业的发展,可以讲究集群效应,尤其是对于航空航天产业来讲,通过集群化发展,能够加强企业间有效合作、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形成产业的区域品牌。
我们近年来,也能看到阎良、航空、航天三区携手统一招商,统一谋划产业等措施。
但西安航空航天两大基地中间还隔着西安主城区,在行政管理上有着天然的地理因素影响,恐怕这也是此次推动长安区和航天基地实行区政合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反观长安区与航天基地的关系,本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航天基地本身辖区内大部分社会事务管理权限仍隶属于长安区,2023年3月,航天基地又将9个社区交由长安区管理,所涉及的12大类40项社会事务由长安区对应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和长安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
推动两区进一步协作发展,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长安区作为传统行政区与航天基地实行区政合一,可实现行政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整合。
航天基地在科技创新、航天产业、新能源等领域的优势(如国家超算西安中心、隆基绿能等头部企业)可为长安区注入产业动能,而长安区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成熟经验,则能补齐航天基地的民生短板。
同时,航天基地此前受限于土地面积,部分产业项目难以落地,而长安区的广阔区域可为航天产业链延伸提供空间,推动“产城融合”,更专注于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核心职能,回归开发区的核心定位。
以阎良航空为例,此前有企业将项目落地航空基地确定后,阎良区和航空基地旋即启动各项保障工作,帮助企业在北屯街道李浩村进行了选址,征地拆迁涉及两个村子210余亩地,比原计划提前50多天开工,项目落地范围扩大17倍。
可以看到,西安“区政合一”改革的核心逻辑是通过行政与开发区的深度融合,释放土地、政策、人才等要素潜力。
而长安区与航天基地的区政合一之路,可借鉴阎良区的成功经验,同时需结合自身特点(如航天产业优势、跨境合作潜力),探索差异化路径。
未来,西安或可形成“阎良-航空”“长安-航天”双核驱动的空天产业带,进一步巩固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