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中的关键因素 | 选址

147小编 159 2025-07-05

在明代,中国经济文化重心转移至东南地带,该区域多山多水,地形复杂多变,同时南方地区盛行“巫文化”,使得风水观念在此区域扎根深厚,继而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都城或村落选址上,其大都遵循着依山傍水、藏风聚气、追求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风水哲学思维,本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明代时期风水学对于村落和阴宅选址的影响。

自古以来,相地选址都是中国风水术的核心价值点所在;而到了中国明代,基本上所有的阴、阳建筑在建造前均都要进行风水层面的顶层设计和谋划。

村落选址

明代流传下来的众多村落宗谱中,记载了大量关于村落风水选址的记录:邀形家观山水,寻龙穴,以为“卜筑”

在确定完建筑基址之后,还需要堪舆师傅作出村基舆图。中国明代风水堪舆师在实践中逐步凝练出了一套关于择址的理论模型,核心思想为——背山面水,山龙昂而秀,水龙围抱,作环状;“明堂”宽大;水口收藏,关熬二方无障碍。

福建银澍王氏族谱喝形图

蓬岛郭氏宗谱喝形图

蓬岛者,武荣以北之极也;四面皆岭,引基其;大抵蓬岛据万山之上而福坪居正其中,势若太极之圈,形如莲花之心。双髻后插,钟昆前峙,且码山为基苍特朝。

尚书方氏宗谱喝形图

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而特立,后有幽谷窈然而深藏,左右河水回环,绿林阴翳。

安徽黟北湾里裴氏宗谱喝形图

鹤山之阳黟北之胜地也,面亭子而朝印山,美景胜致,目不给赏,前有溪清波环其室,后有树葱老荫其居,悠然而虚,渊然而静……惟裴氏相其宜,度其原,卜筑于是,以为发祥之基。

以这一思想原则为蓝本,古代大量村落的外部空间都展现出了类似的规划模式,无外乎六个字,即——枕山、环水、面屏

村落外部空间布局图

而对于无山可依的平原地区的选址,风水体系中也有一套适配的“洋法”,即——以水为龙,坐虚向实,得水为上;在这套原则的指导之下,具体落实到村落外部空间规划中,就形成了——背水、面街、人家的风水格局。

平洋风水吉地

此种格局以江、浙一带的水乡为最为典型,例如江苏吴汇县同里镇、浙江吴兴县乌青镇以及双林镇等地,他们都是“四湖环绕于外,一镇包涵于中”的家家尽依河的风水格局。

吴兴县乌青镇方志有如下记载:两镇之水,乌镇之水自顾家塘分一股入三里泾下,总出太师桥,是乌镇之水分于坤申而合于丑艮,所谓斗牛纳丁庚之气也,尤妙在西烂溪一水,自北逆上与太师桥之水合,此乌镇大得力处;青镇水由白马塘一股,是青镇之水分于丙丁而台于乾戌,所谓乙丙交而趋戌也,尤妙在东青石桥之水,又下北过西出六里坝,此青镇大得力处。而其大会大交“至分水墩则东者归西,西者归东,南流下北,北流上南,皆合聚于此,故分水墩为两镇之大关键大纽合。

以水为龙,背河而建的吴兴乌青镇

同里镇方志也有如下记载:西有庞山湖,郡邑之路由此达也,南有叶泽湖,乡明而治文教之所以日昌也,东有同里湖,水望东流有所归也,北有九里湖,言地势无不自北而南,且诗礼大姓多居北隅也。

以水为龙,背河而建的同里镇

城市选址

除了民间村落选址深受中国风水哲学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也基本受到风水学原理的支配。

在同样思维模型的指导下,城市基址和乡村选址也表现出了相似的原则,而差异则有体量感的不同,即城市基址需考虑——“气”要大,“龙”要旺,“脉”要远,“穴”要阔

此外,除了体量感的差异以外,城市择址时“水”元素相较“山”元素更加重要,集中体现于——其基既阔,宜以河水辨之。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地处平原才有更长远的发展,平原地区即“洋法”施行地域,洋法就以水为龙。

紫禁城

福州府城图

明代城市依据风水哲学择址的案例非常之多。明南京皇城选址就是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据说是由朱元璋的谋士、深谙风水之术的刘基参与决策的。

明代著名文人杨荣写《皇都大一统赋》称赞南京风水说:“既渡江左,乃都金陵。金陵之都,王气所钟。石城虎踞之险,钟山龙蟠之雄。伟长江之天堑,势百折而与流。炯后湖之环绕,湛宝镜之涵空。状江南之佳丽,汇万国之朝宗。此其大略也。”

南京城周围有马蹄形山体环绕,开敞的一面比较平坦,并有长江及其支流萦回其间。简而言之,明代风水家认为南京城的风水以石头城为白虎,以钟山为青龙,朱、玄武既全,又有长江天堑环绕,形局上佳。

然而南京城的“风水”却备受后人质疑,普遍的质疑说法是认为南京城:“山形散而不聚,江流去而不留,非帝王都也,亦无状元宰相者,因世禄之官太多,亦被他夺去风水”。

金陵风水图

阴宅选址

上面给大家分享了错落选址和城市选址的风水学思想,除了这两项以外,风水相地还在一项活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阴宅择址。

在中国明代,上到帝王,下到寻常百姓,坟墓的择址都需经堪舆师仔细勘定后才能下葬。

明代著名文化大家王阳明,他的陵墓据说就是其自己根据风水原则择定的,形制俗称“仙虾八斗”。其后有仙虾山为靠,前有小案山回顾对景,山南有溪流缠绕山脚;此地水缠玄武,水聚明堂,取其仙虾跃水、生机蓬勃之间。

王阳明墓

王阳明墓平面布局

而明代帝陵更是严格依照风水哲学,流程也更为繁琐;通常是先由皇帝指派大臣率领钦天监官员和风水师选定几处“吉埌”,绘图贴说,进呈御览,然后乘其拜谒祖陵之机,亲临现场,逐一审视,而后再选择其中尤佳者作为自己的“寿陵”。

在明代一众帝陵中,明成祖的长陵是十三陵陵区选址的关键,由江西风水师廖均卿主导择定。长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灵兽到位,天寿山主峰为“帝陵龙脉之祖”,左有蟒山如青龙,右有虎峪山似白虎,符合“四神砂”格局,形势和谐。理气上,按沈氏玄空“三元九运”,癸山丁向兼子午在四、五、六运为旺山旺向,连旺60年。建筑上,陵墓主殿祾恩殿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吸纳灵气,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对应“九五至尊”,内部金丝楠木巨柱象征一甲子轮回,顶部藻井绘《河图》《洛书》,暗喻帝王承天命而治,充分体现皇权象征与风水理念结合。

明十三陵整体布局

而各帝陵墓营造也是深受风水理论的影响。如明光宗的庆陵,原来是完全依照穆宗昭陵的形制、尺寸,然而由于中遇溪壑,建设过程中变更布局,调整成按仁宗献陵的布置方式,将陵区前后两部分(宝城、方城、明楼区和享殿区)分开,中间架一石桥作为联系。时任大学士视察后奏言:“新寝营建规制,原题比照昭陵。今相度形势,似又宜参酌献陵。盖以龙砂蜿蜒环抱在前,形家以为至尊至贵之砂,不可剥削尺寸(即不可丝毫破坏地形地貌---笔者注),献陵亦以龙砂前绕享殿、祾恩门,正与此合”(《明熹宗实录》卷七)。因此,总体布局来看,庆陵和献陵基本一致。

庆陵与献陵布局类似

现在的十三陵,其四周山岭环抱、气势恢弘,可谓风水学、建筑学、环境艺术学的完美融合。

风水补救之策

在某些情况下,根据上述风水学原则选址的策略并不完美。这时就体现出风水学中辩证的一面,风水体系中规定了一系列补救之法,包含如引水开圳、挖塘筑堤、造桥植树、培补龙背砂山等等。

在中国明代,风水补救之例众多;譬如徽州黟县的宏村,其原本村里无河水贯通,明永乐年间经风水师建议,才在村中开挖了月塘,以实现“定主甲科,延绵万亿子孙千家”的期望;时间来到明万历年间,又有说法提到“内阳之水”无法让后世子孙逢凶化吉,因此在村南开南湖作为“中阳之水以避邪”。

宏村的月塘与南湖布局

宏村整体功能布局

抛开风水学意义不谈,在村中开挖月塘、南湖也有实用的一面;由于宏村西侧有一条溪水绕村而过,水流湍急,村中取水不便,所以由上水口处开渠引水进村,而在村中心挖塘蓄水,以此来为解决村民用水难题,同时兼顾了消防应急取水之用;月塘之水顺流而下,筑堤围成南湖,这样既增加了蓄水量,同时也让村中景致更加丰富多彩,两塘设立实为利民之举。

另外,植树、培补龙背砂山的实例也有很多,如在特定的地带如村落之下砂水口处、村落背后及龙山等地段,广种树木或修建筑,或挑土增高山的高度或改变山的形状。

村后种树补基,银澍王氏族谱

本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下期见。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易经[M]. 苏勇 点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4卷 元、明清建筑》——潘谷西著

3.《风水探源》——何晓昕

4.网络资料。

... The End ...

古建漫谈

一个醉心古建筑的小二郎

上一篇: 如何才能知道某地的地底下有大墓,这四招堪称古人智慧的结晶
下一篇: 墓葬风水福佑后人的原理解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