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凝聚惠州力量抵御外侮

147小编 130 2025-06-14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相继攻占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成为我国接受外援军用物资的主阵地,无时不受日寇觊觎。惠州面向大海、又是军事上拱卫广州的重镇,成为日军的目标。

1938年,日军登陆大亚湾后仅10天,东江下游及广州地区相继沦陷。东江军民在大亚湾新桥的英勇阻击战,正式打响了华南抗战的第一枪,拉开了惠州地区武装抵御外侮的大幕。随后,各地纷纷成立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10月13日,在惠阳澳头港登陆的日军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惠州文脉》特推出系列报道。

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

东江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在日军登陆的第二天,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的廖承志便接到指示,要求在东江敌占区开辟游击区。

1938年12月2日,中共惠宝工委在惠阳秋长周田村,正式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成立后,部队分别在坪山、淡水一带活动,发动群众,组织自卫队;铲除伪政权,惩办汉奸,不断袭击敌人。

彼时,侵占淡水的日军,在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民众自卫队的不断袭击下,惶惶不可终日。12月7日,日军仓皇撤出淡水。这时,淡水常柏田村抗日自卫队的高健、高宏、高固、高桥、高远等5位队员,乘日军撤退之机,一举捣毁了淡水日伪维持会。

随后,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一部与当地自卫队进入淡水,铲除伪政权,肃清匪特,维持社会治安。12月9日,惠宝工委召开会议。会议就建立淡水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名称、施政纲领内容和产生政权的方式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最终将抗日民主政权的名称定为:“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12月10日,成立抗日民主政权的群众大会在淡水祖庙举行,正式宣布“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成立。

淡水祖庙

在日军入侵淡水时,除少数乡、镇建立伪政权外,许多乡村处于无政府状态。日军在淡水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日军撤出后,尸横街头,生产停滞,市场停摆,学校校舍、图书、教学仪器也遭重创,难民啼饥号寒。

1940年,被日军战火摧毁的淡水商业区

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重建乡、镇政权;惩办奸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做好救济难民和伤亡人员善后工作;废除苛捐杂税,恢复集市贸易;复办教育,组织生产……其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深得群众拥护。

日军撤出惠州后,国民党惠阳县政府党政界要员从罗浮山回到惠州,并恢复了县政府各办事机构。由于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是通过群众推选的抗日民主政权,而且又有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作为后盾,惠阳县政府不敢轻率否定,惠阳县县长蓝逊以统一名称为由,将“行政委员会”改称为“区署”,仍然委任严尚民为区长,工作机构和人员保持不变。

1939年1月,国民党制定“溶共”“防共”“反共”的政策,对共产党的活动实行严格的限制。惠阳县县长蓝逊因委任共产党员严尚民为区长而被撤职,刘秉纲被任命为新县长。刘秉纲上台后,声称要撤销严尚民区长职务。第二区群众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数千民众在淡水晒布岭举行大会,表示坚决拥护严尚民,各乡镇镇长也联名上书县政府要求留任严尚民。5月上旬,刘秉纲带着武装人员100余人,来淡水“视察”,以武力相威胁。

惠宝工委根据中共东南特委的指示,决定让严尚民暂时离开淡水,区政府工作由黄达三负责。为防国民党顽固派的突然袭击,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员也准备撤离淡水。随后,刘秉纲以“年轻”“需要深造”为理由,免去了严尚民的职务,惠阳县第二区抗日民主政府遂告结束。

惠阳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它的存在虽然只有5个多月的时间,但为后来华南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

博罗凤安围外,伫立着一座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吸引人们走近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个人觉醒到政权新生

惠东行政督导处成立

惠东行政督导处,是抗战时期中共为了加强惠东地区党、政、军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起来的军政合一的县级政权,是东江地区较早建立的民主政权之一。

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发展需要,中共惠东县委会于1945年1月成立,并于2月底在白花西山月何氏宗祠组建东江纵队第七支队。4月中旬,县委和东纵七支队在永湖大坑口召开了为期3天的惠东地区国事座谈会,共邀请爱国人士、开明绅士、工商教育各界代表共300余人参加。

经过民主协商,与会人员一致赞成建立惠东行政督导处为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委任练铁为主任、陈志期为副主任。4月下旬,惠东行政督导处在白花苏茅垅正式成立。

苏茅垄四角楼

督导处根据精兵简政原则及本区具体情况,制定了施政“十大政纲”,主要做的工作有:建立和健全抗日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维护社会治安;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增强抗战力量;做好统战工作,发展进步力量,分化瓦解敌人;发展生产,征粮征税,保障战时供给;进行战时教育、成人教育和抗日宣传活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派兵加紧进攻惠东解放区,鉴于形势剧变,惠东行政督导处于1946年在东纵北撤后停止了活动。

惠东行政督导处开创了惠东县级政权建制的新纪元,其背后藏着一段“四代人续写革命”的故事。记者了解到,惠东行政督导处办公楼苏茅垄四角楼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罗仲霍故居。

罗仲霍1881年生于惠东白花,20岁时因晚清苛税的逼迫,为求生计的他被迫离乡闯南洋,并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以笔为剑,撰文痛斥清廷腐败,唤醒无数华侨投身革命,号召海外赤子踊跃捐献,筹措巨款支援国内起义。

1911年,广州起义敢死队直扑两广总督府,罗仲霍与余东雄冲锋在前,炸毁督署后墙,但清军早有防备,激战中,罗仲霍不幸左足中弹,战友想救罗仲霍,被他厉叱:“大事成败,岂可为我所累,快随黄公(即黄兴)前冲!”最后不幸被捕。临刑前,罗仲霍仍激情演讲:“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英勇就义后,革命党人将他与其他烈士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在其影响下,他的子孙也前赴后继参加革命,孙辈罗瑾如投身东江纵队,曾孙罗志辉成为边纵战士。

在革命时期,罗仲霍的故乡诞生了许多革命英雄,是远近闻名的“英雄村”,在历次革命斗争中,全村共有17位青年用青春生命铸造了民族的英魂。1945年4月,惠东行政督导处在罗家祖屋挂牌,管辖40万人口,首次确立惠东独立行政版图,这座客家四角楼见证从个人觉醒到政权新生的壮阔历程。

博罗光复后,壮丁别动队进城搜寻残余的日伪军

组织群众、武装群众

博罗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抗日战争期间,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民主根据地互为依存。1944年1月20日,中共广东省临委书记、东江纵队政治委员尹林平,就如何在东江抗日根据地建立和扩大抗日民主政权问题请示中共中央。次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东江游击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问题》的指示。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东江纵队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指示,以民主政权为机构,进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使东江抗日根据地成为有武装、有政权、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抗日根据地。

1945年3月,东江纵队第五支队和第三支队主力横渡东江,开进博罗地区,打击敌人,收复失地,巩固和扩大解放区,以罗浮山为中心解放了长宁、福田、澜石、横河等地,解放区人口约14万。

为建立乡村政权,东江纵队政治部首先召开东宁乡事座谈会,到会的有当地士绅40多人,农民200多人。会议决定成立乡政筹委会,并即席选出筹委5人,制订临时的施政纲领并选举建政委员,成立建政委员会。

东宁乡参议会成立后,立即复审并通过施政纲领,选举出乡政委员和乡长。广大群众对新乡政建设热烈拥护,东宁乡的经验做法得到推广,全县建政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附近的郭前、湖镇等14个乡,都分别建立了乡政权。

1945年5月21日,东江纵队第三支队召开响水各界人士会议,成立响水乡动员委员会(即民主乡政府)、抗日总农会和常备队。随后,各村成立村政权、农会和民兵组织,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6月15日,东江纵队政治部在罗浮山白鹤观召开增(城)、龙(门)、博(罗)各界名流参加的国事座谈会,按照中共中央建立县、区民主政权应召开参议会的要求,进行民主选举。会上,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代表政治部提名韩继元为博罗县县长,并经过民主协商确认现阶段是过渡时期。在这一过渡时期内,各界名流共同组成县政委员会,决定县政方针以及监察行政。

1945年7月7日,通过各阶层代表民主协商,选举成立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博罗各界在东宁乡(长宁坪埔岭)举行庆祝“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24周年和抗战8周年纪念暨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宣誓就职典礼大会。

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着手建立和改选区、乡、村政权;组织生产自救;开展减租减息和退租退息运动;发展和壮大民兵组织,维护治安,保护人民安全,打击日伪和反动势力;健全和建立农抗会、妇抗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文脉链接】

淡水祖庙前世今生

淡水祖庙始建于明朝神宗(1580—1620年)年间。宋朝末年起,淡水就居住着詹、戴、李三大姓,他们因一块风水宝地纠纷不断。后来县官判三大姓在该地共同修筑一座庙,祭拜民间流传的关帝,名为忠义庙(淡水祖庙前身),意为三大姓人从此忠诚相待,讲道义,各不相争,平安度日。

《惠阳县志》所记载,祖庙有“在家第一雄”之称,也是“铁笔御史”邓承修笔下的“淡水八景”中的“回龙顾主协天宫”,其中,“协天宫”为祖庙主殿,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殿堂分为二进三开间,一进为拜亭,二进摆放神像,两边墙上饰有龙凤、山水、花鸟、二十四孝图、三战吕布、八仙过海等壁画。

“回龙顾主”则为庙前一堵半圆形围墙。在淡水商贸发展进程中,淡水商人发现广府商人生意越做越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意。为了圈住协天宫的灵气,淡水商人就在前面建起了一堵半圆形围墙,称“回龙顾主”,后来淡水商人的生意果然有所起色。

1938年12月,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在淡水祖庙成立,这是东江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1988年冬祖庙复修,后再经过1999年的重建,演变成了现在所见的规模。2004年,淡水祖庙被公布为惠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 | 记者 林海生

图 | 王小虎

资料来源:惠州市党史办、惠阳区党史办、惠东县党史办、博罗县党史办

上一篇: 中国名人第一村,出了3位皇后,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就在山西
下一篇: 天玉经三僚风水:山势有向背,真龙入首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