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非遗传承人:在“守艺”中的“破”与“立”
129 2025-07-21
因为这一天下雨没有出去耕种,乔文年一家坐在大炕上聊天,她的妻子讲起她刚嫁到这个村庄,只看见满山沟壑上到处挂着窑洞,根本找不到出村的路口,乔家住的窑洞也有三十多年了,院落整洁干净,推门而进就看见一个大红躺柜,让窑洞忽然生动起来,男主人乔文年坐在炕上说起窑洞,说起当年建这窑洞的情景,而他的弟弟乔文斌则为我们讲述了龙泉寺的来历。无意中一抬头只见窗棂上糊着旧年的麻纸,热辣辣的红对联。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怀安县龙泉寺村记录下的文字,在这之前,还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窑洞。这之后又多次来过龙泉寺。非常喜欢这些窑洞, 也在怀安其他村庄看过更多的窑洞,窑洞依然成为我们行走张家口乡村里的一份独特的感情,而我们更多的是对他们的这种瑄窑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探访。
怀安瑄窑是一种独特的民居文化
窑洞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种体现地域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的民居形态,目前现存的窑洞模式,主要有陕北的挖式窑洞,山西的石碹窑洞和张家口怀安的土碹窑洞。
而分布在怀安县境内的这些碹窑,不仅年代久远,全国独一无二,且有着自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含义,以及独特的民居建筑和民生风俗。这种用生土建成的民居建筑,更是见证了怀安窑洞一千多年的历史,怀安瑄窑不仅实用,而且独特美丽,从现存窑洞的表现就呈现出它的别样魅力,是集朴素、智慧于一体的一个建筑神话。
怀安瑄窑的出现,与这里的地形地貌有着本质的联系。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别是在怀安南部一带,所见之处全是黄土状貌,或沟壑纵深或土丘横亘。另一方面由于北方草木稀缺,雨水较少,用来盖房子的木料不够充足,人们为了生存,于是发明了窑洞。
怀安寨沟原来窑洞所在的大沟
怀安寨沟从前的窑洞
怀安许多村庄最早的窑洞是在大的沟壑边上的崖式窑洞。在怀安寨沟村,一位八十多岁的大妈曾为我们讲述她刚嫁来在沟里窑洞生活的岁月,那时想上沟可不容易,沟里有水井,而后来搬到上面的瑄窑居住的开始,也还要从几丈深的沟里往上挑水,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挑上来的,我们曾经上过一次,什么东西也没拿从沟底沿坡往上走,走到半坡就不敢走了,最后只能是爬着上来,可见这个沟的坡度了,那他们挑着水是怎么走上来的?这样的窑洞建筑和居住方式,受到很大的局限性。而怀安碹窑的诞生,不能不说是民间工艺和生存方式的一次历史性革命和文明史转变。可以就地取材,择地而生,随意性和主动性得到生存者的充分选择。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张家口怀安县处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处,有的地方的土质具有一定的胶结力,粘度高,便于挖掘或制作土坯。再加之怀安气候冬冷夏热,较干燥,且许多地方开阔平坦,这些都为当地建筑碹窑提供了有利条件。
怀安碹窑是一种用黄土“碹而建窑”的土碹窑。“碹”字是用砖、石等筑成弧形的意思。而怀安这里几乎见不到石头,而砖对他们来说更是想到不敢想的,由此他们运用智慧,发明创造了窑洞的主要构件,俗名:棢子。这种棢子是由土和碎柴草和成泥,由模具坨制而成,待晒干后,成为碹窑的主要构件,其状就是半圆形。建窑时用的这个棢子的力学结构,就如拱桥的原理一样。
建造瑄窑的最初灵感是怎样来的,已无从查证,有一个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据说,怀安人最初是挖洞而居,碹窑是大人受小孩玩“过家家”抟土窑洞模型的启发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明的。随后,这种生土民居建筑形式在怀安迅速发展,且不断壮大和传承。《怀安县志》记载,明朝时,怀安以“某某窑”起名的村庄就有47个,现在273个行政村还有43个保留了这种称谓。这些称谓基本上是以姓氏开头,如李姓碹一处就叫李家窑等。怀安碹窑择地而生,就地取材,平地起窑,全部是生土建筑,其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是几千年来延续生命、发展生产力的一种独特的居住方式。
怀安碹窑以拱而碹,碹窑建筑中所体现的采光、向阳、防水、通气、温度湿度调节,生活起居,通风排烟等,都是当时当地人因生存需要所激发出的智慧结晶。更有这样的说法“由于碹窑的特殊性,窑洞内温、湿度相对稳定,夏季窑内比窑外低10摄氏度左右,冬季窑内一般比窑外高15摄氏度左右,也因此有了‘冬暖夏凉神仙洞’的美誉。”
现存保留下来的怀安碹窑,大多是最原始的一窑三孔的构架。一般来说,中间一孔为正窑,两侧分别为配窑,作起居室和炕室。炕室必配一炕以取暖,张家口本地农村谚语有“家暖一盘炕”的说法。取暖材料以农作物秸秆为主,环保节能,草木灰还可作为农家肥的主要原料,抗土壤板结,有助于增产丰收。三间碹窑一般一间宽7-8尺,深6米,高4米多。全窑以土为主,辅以木质门窗,墙体土层厚实。屋内有的是通铺火炕,连着锅台,有的则在炕沿正中下方建锅灶,做饭烧炕同时进行,炕上铺苇席。屋内放一些大缸,盛物,盛水,腌咸菜,还有一个大红柜放些衣物和值钱的家当,粮食则就地而囤。从大门走进,首先看到的是怀安碹窑正窑,为堂屋,然后东间为正房,家长一般都居住在东正房,长子成婚后居住在西正房。多子多孙者同住一个院落,按长幼排列居住。
怀安龙泉寺的乔大哥介绍,建造碹窑的工具主要有木制的辋子模具,墼模具,炕土板模具,和泥用的泥凿子,泥杈子,铁锨,打墙用的墙板,木桩,绳子,木楔,夯,木榔头。以及平时维护窑顶用的石杵子,泥铘,榠刺刺,托泥板,等等。建窑省工省钱,一般一座窑半天时间就可建好。
现如今,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怀安碹窑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痕迹,是怀安悠久绚烂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口外女人嫁进窑洞怎样适应这里的生活?
眺望眼前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就会忍不住想起艾青写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层层梯田下,不经意与一锄地的村民相遇,嘴里说着话,但他手里的小锄头却没有停下来,犁过的土地,宛若花纹流水一般,空阔的山里传来几声野鸡的叫声,远处错落有致的窑洞隐约可见,一切仿佛恍若隔世。
在半山坡上,一些不知名的树随意的结着几个果子,不知名的草顺着风摆动,信手叩开一家木质的门,仿佛是很久远的一个故事,这里已经很久没人住了,院子里没有水井,也不知道当时居住的人家从何处挑水。门上依然贴着火红的对联,雕花的窗棂还在,隔着窗棂往外细瞧,绿树环绕,一条通往远处的小径隐约可见,炕挨着曾经烟雾缭绕的锅灶,地上一个旧陶罐述说往事如昨,只有储存土豆的窖里留下了主人曾经的足迹,猛然有一种冲动,想拥有这座窑洞,想过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一些挂在半坡上的旧窑洞,稀稀落落点缀在那里,半塌的院墙,一道微微开启的简陋栅栏木门,在阳光里散发出古朴简陋的质地,这些孔洞说不尽的沧桑,道不完的故事,一群麻雀的声音淹没了窑洞的寂静,满眼都是黄土的路上,竟然发现一段由石头铺就的路径,让人眼前一亮。
怀安许多地方土地贫瘠,沟壑纵横,生活苦寒,可这里的人吃苦耐劳,非常的勤快。
在怀安,男人娶媳妇是整个家庭最大的事情,因为贫穷和生活环境的原因,要想娶一个媳妇就必须要花大价钱。在我们去过的怀安很多村庄,村里很多媳妇都是从口外娶过来的。
还是在我们第一次来龙泉寺的时候,一位从口外尚义嫁过来的大姐,讲述了她嫁来的经历。
在她刚刚念完高中的时候,她去串门,人家和她说,给你说一个男人吧,家在怀安,人挺好家也挺好,家里有个亲戚就嫁那里了。她说,她那会小不懂的,稀里糊涂就跟着媒人来了。
第一次来的那天,她记得下着大雨,去村里要过一条河,她要嫁的男人赶着毛驴车去接她和媒人,水把毛驴和车还淹住呢?来到村里看到人们都住的是窑洞,她没见过窑洞,进去感觉特别憋屈,而窑洞还在沟里,沟里的路只能一个人过,一不小心就掉沟里了。
她一个坝上人住惯了大房,走惯了平路,一下子来到这样的环境,她心里就不愿意嫁过来。
她要回去。可媒人收了婆家的说媒费就和婆家一心,用各种办法把她留下来,这一留,成为她心中永远过不去的结,每次说起来,她都要流泪。
开始住窑洞时,站在炕上动不动就碰头了,而出去走路也要格外小心,岁月是块磨刀石,会把你的棱角磨平,现在,这位大姐现在已经和怀安的瑄窑融合在一起了,其实她嫁的老公性格挺好,对她也好,只要不想起这件事,她还是很快乐的,唱歌跳舞,过着平常的生活。
口外人嫁怀安的女人很多,有很多人是愿意的,也有的是家里看上男家给的彩礼多。
在我们去过的怀安村庄里,曾留意问过,几乎每个村都有,但像龙泉寺那位大姐,有心结的不多。
小米焖粥是怀安一代人的最爱
怀安县四面环山,沟壑较多,黄土深厚,山场广阔,地质资源丰富,居住者大都以谷黍、土豆等杂粮为生。
谷子起源于我国,是我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具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据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等出土的大量炭化谷粒考证,谷子在我国有7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谷子就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栽培作物。据相关史书记载,古代对谷子的认识,由于品种类型繁多,或地域的不同,或所指各异,认识相去甚殊,先后有禾、粟、粱、稷、谷、秫、黍、苗、糜、艺和小米等十多种称谓。古代史书还有这样的记载:“稷,百谷之长也,今俗直名之日谷,脱壳则为粟米,亦曰小米”这可能是小米最早的来历了。
怀安龙泉寺属于干旱的地区,这里世代以种植谷子为主,谷子曾经很长时间是这里的主粮,小米香味非常好,熬的时间长越香,它做的干饭要比一般的干饭好,小米土豆粥是村里人们的最爱。
在村里一位大姐家,我们吃了一顿地道的小米土豆焖粥。
为了节省小米,这里的人们常常要加些土豆,做成小米土豆粥。小米焖粥在前些年还是好饭,不是天天能吃上的,现在很多年岁大点的,还常吃。
小米土豆焖粥做法很简单,先淘米,用水淘净米中的糠屑,俗称“米油子”,再“尚”米,尚出米中之沙。把土豆刮皮,切成块,放在大锅里,然后加水烧开,在把淘好的米下锅,待米将烂未烂之时,用勺将多余的汤舀出,剩下的米再用慢火加热,并在加热一段时间后,用铲子将米粥翻一下,这样表面略显夹生的米翻在下面,整个米粥浑然一体,呈“筋韧韧”的状态。加热时,要掌握好火候,火大易糊,如果糊了,则上面放一截大葱可去糊味。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小米山药粥日渐稀少,怀安瑄窑生活的人们对于小米山药粥的感情却是永远的,因为,每一碗小米山药粥都寄托着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外的游子,每逢思乡时,一碗小米山药粥往往就能寄托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小米山药粥的这种家乡的味道,安慰着那些漂泊异乡的怀安人。
小米山药粥,永远属于那一方土地的乡愁。
土门土炕土坯房,土路土堡土院墙。在看惯了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和青砖大瓦房的今天,沐浴在阳光中古老静谧的怀安碹窑小山村,这种“抟土而居”的生活是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