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凉席价格不菲 噱头大于其功能性
195 2025-07-02
古风广州
祠堂篇
刘小玲的名片上印着她的头衔“文化志愿者”。实际上,她还是海珠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出版社编审、一级作家。本来安安静静坐在记者对面的这位“志愿者”,一讲起海珠区古祠堂,忽然变得激情澎湃,讲着讲着,竟然落下泪来。“以前大家总以为广州的文化在河北,但现在去走一走看一看,唯有海珠还保留了这么多的祠堂!同福路以前景致可比秦淮河,伍家、潘家、卢家、叶家、梁家……多么精彩!”
文:记者卜松竹通讯员:姜文明图片提供:刘小玲
在过去的一年间,海珠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民俗工作者带领着社会上热爱民俗的志士和大学生,走遍了海珠区的大街小巷、村庄院落,对海珠区的所有祠堂进行了一次寻访调查。用刘小玲的话说:“这是一次前无古人,难有后者的旅程”。他们不仅要登记祠堂名录,丈量祠堂规模,更要挖掘祠堂的历史,通过打捞那湮没在历史深处的细节,还原历史枝蔓。“遗憾的是,由于各个年代不同理由的破坏,我们需要的资料几乎空白”,刘小玲表示。
刘小玲告诉记者,此次寻访,记录的现存的祠堂有130多座,比之前广州市文物普查的数字还多了一倍。此外还有95座“纸上的祠堂”,也就是有历史记录但现在已湮没的古祠堂,其中最著名的是南雪祠。
祠主杨孚是广东省最早的博物学家和诗人,大约生活在东汉末年。杨孚退休回广州后,在距离故居南面约10里的一个小山冈上搭建草庐,吟诗、写作、授徒,这就是今天的“漱珠冈”。
邓氏宗祠:存甲午英雄邓世昌之勇毅
穿过南北广场,找到龙涎里直街2号,就来到了海珠区博物馆。建筑在今天看来并不宏伟,几进院落中,古树、盆景、花草亭亭静植,古意盎然的老房子中,挂的是安安静静的书画和图片。但是用刘小玲的话说,在这里“你只听到一二百年前的惊涛声、怒吼声和火炮声”。因为这是邓氏宗祠,是邓世昌的故居。120年前黄海大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后,清廷追封其为“从一品”官阶,故宗祠正门按一品官员规格,建6级台阶,以清代中晚期南方大祠堂的形式重建。步进头门,一块巨大的仿钢板军舰舰体板将人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120年前炮火纷飞的黄海。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动力的大规模海战。邓世昌和中国水师的勇毅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甲午海战时期的龙涎里,和今天闹市的景象完全不同,是青青良田,浓浓树荫。族老们可能没有想到,这间安静的祠堂,会以一种如此激烈的方式被后人记住。
卫氏宗祠:
弥漫“十三代书香”
祠堂是显示宗族实力的地方。来到面向珠江的卫氏大宗祠前,映入眼帘的是立于屋顶的飞檐走兽,还有高翘尾巴的屋脊鳌鱼,加上五开间的超大面阔,给人一种雄霸一方的感觉。刘小玲指出:“门廊两侧建有包台,这种建制源于周代,当时叫塾台,是大夫贵人才有的规格,中间凹下的门道是便于车马出入而设计的。门额上挂着直笃牌匾,上书‘卫氏大宗祠’。据说这种民间叫烧猪盆的直笃牌匾,须皇帝御封才能上挂。挂这种牌匾足可作为族人显耀的资本。”
沥滘村位于海珠区的南端,紧靠珠江后航道,古时河流纵横,田间水网密布,是典型的南国水乡格局。南宋时,卫氏先祖来到这里在此安家,经世代辛勤劳作,虔心向学,终成望族。卫姓是周代宗室之后,并以继承周代的礼乐文章为傲。族中父老告诉参观者,他们这一族是“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潘氏宗祠:
行商巨富精美宅
走过南华西街龙溪首约兜兜转转的巷子,一块古老的石碑映入眼帘,上面竖刻着“潘能敬堂祠道界”几个大字。潘家祠道上,有一排貌似普通的旧房子,走近细看,蚝壳窗及清水烟炙砖之精美让人惊叹。这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十三行商人首领潘振承在广州开基立业的重要见证者——潘家祠。
专家介绍,潘家祠于1776年建成,是一座融合了闽南岭南建筑风格的祠堂。它坐东朝西,中间厅堂所用的青砖、右厝的蚝壳窗、左路的满洲窗等均为岭南建筑风格。然而,走进祠堂内部细看,其挑梁、熔、烟炙砖等又极具闽南传统建筑特色。祠堂的总体布局分为三路双护厝(中间三路,左右两侧为“从厝”)带后楼,格局与闽南地区的传统大厝的布局基本一致,“总的来说,潘家祠的建筑风格以闽南传统建筑风格为主,但为弥补闽南传统建筑相对岭南传统建筑较低矮的不足,升高了建筑的高度,并加建了后楼,在窗户等细部建设中装饰融入了一些岭南的元素”。
钟灵毓秀风水好
梁氏宗祠位于黄埔村阜康里,坐北朝南,现存头门及天井。原宗祠为三间三进两衬祠,中座享堂中悬“咸正堂”堂名,是由清朝赐进士及第原充国史文颖两馆纂修翰林院编修定安张岳松题写。大门左侧衬祠为账房,总管家族账务;账房旁边设有马厩,年终岁末举行祭祖大典时,供远来族亲停车歇马之用;右侧有多间书房。左后东北角建有三层高的奎星阁,以振文昌。以传统堪舆学观点来看,整座宗祠前有照,后有靠,左有三星拱照,右有洪圣护法,左辅右弼,钟灵毓秀。但由于梁氏宗祠在建造时选用上等材料,结果享堂、后堂的青砖、石料,大都被拆去作修建水闸。现在的宗祠后座,则是族中赤子梁广尧1993年捐资重建。
厚重黑漆的祠堂大门上横额“梁氏宗祠”四字,是清朝进士仙城鲍子桐题写。大门平时双门紧闭,由两侧青云巷出入,只有家族里办理喜事,或接待达官贵人,或有族人“作奸犯科”需处理时,才会洞开大门,以示家规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