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埭头石塔,守望沧海的时光见证者,是岛内唯一仅存的明代石塔

147小编 190 2025-07-31

厦门埭头石塔:沧海桑田中的历史航标。

在厦门繁华的湖明路东侧,一座花岗岩古塔静立于行道树丛中。

这座高约7米的埭头石塔,作为厦门岛内唯一仅存的古塔建筑,历经四百年潮起潮落,从筼筜港的航标化身都市乡愁的图腾,默默诉说着鹭岛的沧桑巨变。

一、历史沿革:从海中航标到陆地遗珍

沧海桑田的地理见证:

明代末期建成的埭头石塔,最初矗立于筼筜港的碧波之中。

1935年《厦门摄影名胜大观》记载的厦门八大景之一“筼筜渔火”,即以石塔为背景——夜幕下渔船灯火如星,塔影摇曳于万顷波涛之间。

彼时筼筜港水域辽阔,北抵仙岳山麓,南达厦禾路,潮汐吞吐间形成十五里天然港湾。

20世纪70年代围海筑堤后,水域退化成今日的筼筜湖,石塔终成“登陆”的陆地遗迹。

众说纷纭的建造初衷:

关于建塔目的,民间流传多种版本:一说为埭头慈济宫的附属镇水建筑,借神灵之力护佑渔民;一说为导航标识,指引船只避开浅滩暗礁。

文史研究者杨羽翔指出,从1955年地图可见埭头地处海岸凸位,石塔极可能兼具风水象征与实用航标功能。

尽管传说将其与宋代兵部尚书吴玠关联,但考据证实石塔实为明末所建,驳斥了此说。

二、建筑艺术:斜塔重生的匠心密码

独特的结构与形制:

石塔以花岗岩条石垒砌,未用粘合剂,展现明代石构技艺。

塔分七层(一说六层),底座方形,向上逐层收分:

下四层方正稳重,第五层转为瓜棱形,六层为八角形,顶层复归方形,塔刹呈葫芦状,形成刚柔相济的韵律。

第六层原刻四面坐佛浮雕,现仅存一面清晰,其余在岁月中风化漫漶。

从“斜塔”到文物保护的修复之路:

因原始土石基座不均,塔身曾向东南严重倾斜,得名“斜塔”。

1993年旧照显示其岌岌可危,直至2003年厦门文物部门加固基座、修复八角攒尖顶及塔刹,才终结其濒危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此塔原为双塔并立,另一座已于上世纪50年代坍塌,更显存世者之珍贵。

三、文化意义:埭头记忆的活化石

航标功能的延伸价值:

作为闽南沿海贸易繁盛时期的航标体系组成部分,埭头石塔与漳州圭屿塔、东山海岛文峰塔等共同构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灯塔网络”。

它不仅是物理导航标记,更成为厦门海洋文明的精神坐标。

消逝村落的乡愁载体:

石塔得名于湮灭的埭头社(旧称“凤林”)。这个临海古村以吴姓为主,曾孕育“海燕”味精、厦门啤酒等本土工业记忆。

2003年村落拆迁后,摩天大楼取代了渔村炊烟,唯余莲景二路上的吴氏宗祠、慈济宫等建筑与石塔相伴,维系着原住民的集体记忆。

对老厦门人而言,石塔是穿越时空的“乡愁航标”,标记着筼筜渔火与埭头古村的往昔荣光。

四、保护现状:城市变迁中的文化锚点

2020年,埭头石塔入选思明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体,更在于塔位对研究厦门地方史的关键意义。

如今它立于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行人匆匆而过,鲜少驻足。

然而这座“大隐隐于市”的石塔,如同嵌入现代都市肌理的历史密码,提醒着人们在钢筋森林中回望鹭岛根源——从渔火点点的港湾到高楼林立的国际都市,石塔凝视着厦门每一次蜕变,成为厦门城市化进程的见证者。

结语

从海洋航标到陆地景观的转变,埭头石塔的每一道风化痕迹,都镌刻着厦门的地理变迁与人文脉络。

它不再指引船舶,却为城市点亮了历史的灯塔。

当游客漫步筼筜湖畔,或可循着湖明路的绿荫,寻访这座沉默的守护者,触摸时间赋予鹭岛的厚重与温存。

上一篇: 寺院石雕石塔摆放有什么讲究和作用?
下一篇: 重庆潼南发现一座古老石塔,雕刻精美,建成时期与原因却无人知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