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也信风水?第一批靠玄学出海的中国人已经赚翻了
174 2025-09-23
阅读本文前,请点个关注,以便更好的获取信息,感谢支持!
如今已是1月中旬,距离新年已不足一个月,作为一年中最特殊的日子,除夕对百姓们来说意义非凡,它有着“岁除”、“除夜”、“除日”等称呼, 在这一天不管大家工作多繁忙,都会赶回家中和家人聚在一起过年。
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而它最早可追溯上古神话传说中,“夕”是一种十恶不赦的凶兽,每到岁末这天晚上就会出来伤人,为了驱逐夕,人们会在这一天放鞭炮、敲锣打鼓等方式驱逐凶兽。
《吕氏春秋》记载,“夕”是一种瘟疫,每年岁末都会来到人间作乱,让人染上疫病,人们也会展开各种驱逐“夕”的活动。
如此就可理解,“除夕”就是驱逐过去一年的晦气、霉运、疫病,这样才能更好的辞旧迎新。
其实,民间也有老话:“除夕三不空、三要留,来年不收穷”!如何理解?传统习俗要牢记!
古人对待除夕十分重视,早早就会准备好各种年货,似乎没有了年货也就没有了除夕的热闹氛围。
因此,想要除夕这一天更喜庆热闹,那就要提前准备好年货,如烟酒、花生、瓜子、糖果、馒头、包子、腊肉、牛羊、鱼等。
在购买东西时,一定要注重其特定的寓意,如瓜子代表笑口常开、鱼代表年年有余等。
而在传统文化中,年糕是除夕夜不可缺少的美食,因而年糕也不能忽略,除夕夜吃上年糕,期待新的一年“年年高升”,生活越来越好,家人能够健康长寿。
饺子也是必备的传统美食,饺子形似元宝,吃上饺子就代表新的一年财源滚滚,事业有成。同时,饺子也代表着团圆,拥有着美好的祝福,因而饺子也要备好。
除夕这天,家家都会早起贴春联,写下对新年的祝福,让家庭更加喜庆和睦,感受着热闹的氛围。
同时,除夕也是一年一度的团圆之夜,家家都会聚在一起吃上年夜饭,一家人尽享欢声笑语。
只不过,随着越来越多人前往大城市生活定居,使得农村不再那么热闹非凡,可即便如此,每到春节前夕,在外打拼的游子还是会返回千里之外的家乡,只为了和家人团聚,和父母交心畅谈。
但仍有一些人,他们或许是觉得家乡已没多少人,更希望让父母来到他们所在的城市团圆过节,毕竟一家人只要在一起,在哪里都是过年。
只不过,对农村老一辈来说,他们更希望能够在老家团圆,就算平日里家里没人居住,除夕夜也不能空着。
至于为何,还因过去的人认为,如果除夕家里不住人,那晦气和霉运就会跑到家里,来年整个家庭成员的财运和福气都会减半。
因此,老人更希望儿女子孙能回到老家团聚,一家子人丁兴旺,家庭热闹温馨,这才是春节的意义。
春节来临前,家家都会忙着祭祀和准备年货,腌制腊肉、蒸馒头、大扫除、送节礼等等,感受着新年带来的喜庆。
其实,家家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贴春联。其实,贴春联是一项流传已久的年俗活动,古代称其为桃符、对联、门贴等。
至于为何会衍生出贴春联的习俗,主要还是为了趋利避害,驱除鬼神。要知道古人的认知不深,很多人将不能解释的自然灾害归于鬼神作祟。
为了能够驱除邪魔和疫病,大家都会在除夕之时选用两段8寸长的桃木,再按照人的模样削制,分别写上“郁垒”、“神茶”二神名字,除夕这天就可挂在大门前驱邪。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蜀国皇帝孟昶心血来潮,在大门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中国古代第一幅春联就此诞生。
这之后,百姓纷纷效仿,将春联张贴于门框之上,且还会在门上方挂上倒着的“福”,寓意着“福到好运来”。
此外,很多地方也会在大门上张贴寿桃、寿星、龙凤呈祥等剪纸,这些均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夕当天,人们需展开多种活动,如祭祀、贴窗花、贴门联、放鞭炮等。
而到了晚上后,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吃过饭后还没结束,还要一起“守岁”,也就是除夕之夜不要早早入睡,要熬到新一年的到来才行。
守岁,对老人来说是“辞旧”,接下来要更加珍惜时间;对年轻人来说是“迎新岁”,迈向新的一年。
不过对很多人来说,很难能够熬上一个通宵,为此,不少家庭就会特意点上一些灯不关,整夜灯火通明,这就是“留灯”的含义。
在传统文化中,灯有着驱邪避凶的效果,留灯可驱赶邪灵,庇佑家人平安幸福,同时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家中繁荣依旧。
正所谓“灯不亮,人不旺”,除夕夜一定要点亮家里的灯火,将家中的每个角落都要统统照亮,这样新的一年才会更加幸福。
如今,电灯早已取代蜡烛和煤油灯,但很多家庭还是会挂上红灯笼,期望新的一年能够越来越红火。
“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吃饱穿暖是百姓们最大的奢望,特别是那个靠天吃饭的年纪,很多人吃了上顿没下顿,能够有口吃的就已心满意足。
不过,除夕之夜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之一,这一年需要吃上丰盛的“年夜饭”,才能和过去一整年告别。
在古代,北方饺子、南方年糕都是必备的食材,餐桌上还要摆放一整条“鱼”,以象征着年年有余。
但古代,普通人年夜饭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当年粮食是否迎来丰收,如果一家人团圆之夜,锅里还是空的,那这一年过得自然是不太幸福快乐。
为了祈祷来年财源广进、五谷丰登,百姓们都会特意在锅里留上一些剩菜剩饭。
说起来,除夕留菜也有一个典故。传说,朱元璋当皇帝前,有段时间生活十分潦倒,四处乞讨为生。除夕的一天夜里,饿了几天的朱元璋来到一个村庄,想要偷点东西吃,可来到一户人家,发现铁锅里根本没有剩饭。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想起过去曾因吃不饱偷锅的事情,恐怕天下还有其他像他一样的老百姓,下令除夕夜家家都要留剩菜,这之后除夕留菜的习俗保留下来。
直至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大鱼大肉目接不暇,各种美食让人大饱口福,但还是会剩下一些饭菜,不让锅里空着。
除夕这一天,家家都会在一起团聚,吃上热闹开心的年夜饭,共同迎接新的一年,期盼日子越来越好,一家人安康幸福。
至于为何要“留人”,还因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县城里买房,他们可能适应不了老家的生活,吃了年夜饭后就想回到县城的家中。
此时,家里的长辈就要留人,希望年轻人能够在家中度过一夜,共同感受着新年的喜庆和睦,一同迎接新年。
除夕的习俗讲究多,这些习俗无不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希望大家在事业上能够前程似锦,家庭和睦安康,财源亨通。
而在今天,尽管年味越来越淡,可大家还是要重视家庭,多陪陪家人,珍惜和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希望新的一年迎来更多的好运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