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行昭日月,仁政泽苍生宝鸡容氏家族朗原容公墓志铭解读

147小编 146 2025-08-04

文/古陈仓老朱

这是一篇凤翔府举人郑士范为容熙典(号朗原)撰写的墓志铭,通过记述其生平事迹,展现容氏家风以及朗原公本人的孝行、宦绩与品德,以传扬其人生价值,是研究清代社会家族、吏治、文化等的一手资料。

分段解析与注释

(一)开篇与家风展现

原文:范¹为童子,日侍先君子侧,听李符六²师称道宝鸡容氏家风孝谨:即弟侍兄,不命之坐,不敢坐也。长而与朗原同举於乡³,获登堂拜其母贾太孺人,又见从其叔父南池⁴明府於京师:油油然、循循然,事之如父,而南池亦子爱之。益信家声未坠。

译文:我(作者名士范自称范)还是孩童时,日常侍奉在先父身边(想表达的意思是小的时候父亲还健在时,体现了古人的孝道),(就)听李符六老师称赞宝鸡容氏家风孝顺恭谨:比如弟弟侍奉兄长,兄长不吩咐坐,(弟弟 )就不敢坐。长大后和朗原同一年在乡试中中举(也就是古人说的跟某人是同年),得以进入(朗原公家)内室拜见他的母亲贾太孺人(敬称),又在京城见到他跟随叔父南池(容南池,“明府” 是对县令的尊称 ),(朗原)自然和顺地、有次序地侍奉叔父(指侍奉叔父时遵循礼节、恭敬有序的样子),像对待父亲一样,而南池也像疼爱儿子一样疼爱他。(由此使我 )更加相信容氏良好的家风(容氏家族孝悌传家的风范)没有丧失。

注释:1.郑士范(公元1795—1873年),字冶亭,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高王寺村昭明堡人,为清末举人、经学家。道光二年(1822年),郑士范在陕甘乡试中获第一名,俗称解元。道光十五年(1835)赴京城大挑(未中进士的举人入仕的机会,一等按知县用、二等按教谕用),名列一等,分发贵州,历任印江、安化、清溪、贵筑等四县知县。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升任平越直隶州知州。他重视兴教办学,所到之处修缮兴办学校,政绩显著,被时任贵州巡抚贺长龄考评为全省第一。

2.李廷献(县志记载为廷猷),字符六,虢镇东堡村人,乾隆五十七的举人(公元1792年),任咸阳县训导,郑士范的老师。

3.郑士范与容熙典均是道光二年(1822年)考中的举人。

4.南池,指的是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进士容昺,号南池,曾任山东单县、广西怀集等地知县。

(二)幼年孤苦与求学孝行

原文:盖朗原生一岁而孤,鞠於贾太孺人,而从南池学。南池教法严,即农忙,日间耘耔,宵必命题,成一艺。朗原文思甚迟,太孺人纺车相伴,至夜阑。偶怨南池,朗原低声谏止之。时家綦贫,纸笔油膏,率出太孺人佣纺,其苦况,人亦鲜知,惟母子相依为命。

译文:大约朗原出生一岁就成了孤儿,由贾太孺人抚养长大,跟随(叔父)南池求学。南池教学方法严格,即便农忙时节,白天辛勤劳作(很辛苦),晚上也一定会出题,(让朗原 )完成一篇文章。朗原文采思路很迟钝,太孺人(就 )边纺车边陪伴,直到深夜。(太孺人 )偶尔埋怨南池(要求严苛 ),朗原轻声劝阻她(不要埋怨叔父南池)。当时家境极贫,纸笔、灯油等费用,一概出自太孺人做工纺线的收入,那种艰苦状况别人很少能知晓,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三)为官后尽孝与日常行孝细节

原文:朗原既入学、发科、作官矣,犹孺子慕也¹。一日三餐,必亲御食,视其寒热旨否,察其食之多寡。暇则侍母笑谈,时与阿孙嬉戏,以博母欢。诸妇突来,乃敛容庄坐。夜间亲自摩挈床席²,黎明即起,蹑窗外潜听,门启而入,话一宵寒燠³,搔背整衣。即厕牏⁴,亦或不呼诸妇,亲自涤除。货财必归母库,内外公私事,必告母知。以故,教谕皋兰及前署醴泉两学诸生,皆信先生之善事母也,而上司亦颇重之,保举引见,签发广东。以迎养路遥告近,改分甘肃,暂理成县事。

译文:朗原进入官学、科举考中(举人)、做了官后,仍像小孩子对父母的爱慕(一样尽孝 )。一天三顿饭,一定亲自侍奉(母亲 )进食,查看食物冷热是否合口,观察(母亲 )吃得多少。闲暇时就陪母亲说谈笑,时常和小孙子玩耍,来博母亲欢心。儿媳们突然到来,(他 )就收敛起笑容,庄重地坐着。夜里亲自整理床铺被褥,黎明就起身,轻步到窗外悄悄听(母亲起身动静 ),门一开就进去,谈论一整夜的冷暖,为(母亲 )挠背、整理衣服。即便涉及厕所清洁这类事,有时也不叫儿媳们,亲自打扫。财物一定交给母亲掌管,家里家外公私事务,一定禀告母亲知晓。因此,(他 )在皋兰县担任教谕以及之前代理礼泉县学官时,学生们都相信先生是善于侍奉母亲的人(孝子),而且上司也很看重他,保举(他 )接受朝廷召见,(朝廷 )签发(任职命令 )到广东。(他 )因迎接奉养母亲路途遥远,请求就近改派,被分到甘肃,暂时代理成县知县。

(四)宦绩与母亲离世

原文:闻有盗窝,即亲乘马,率民壮捕之,盗虽星散,而风厉所孚,萑苻¹以靖。已而署渭源,甫下车,即修屋置床,遣人迎养,板舆到门,而太孺人不起矣。

译文:(朗原)听说有盗贼巢穴,立即亲自骑马,率领民团抓捕盗贼,盗贼虽然逃散,但(他 )威严的风范所到之处,盗贼活动得以平定。不久代理渭源(知县职务 ),刚到任,就修整房屋、置办床铺,派人迎接(母亲 )来(做官处)奉养,(结果 )轿子到门口时,而太孺人已经去世了。

注释:1.萑苻本意是指芦苇,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因芦苇茂密的水泽易藏盗贼,后以“萑苻”代指盗贼聚集之地,或指盗贼本身。

(五)守丧与生平总结

原文:初,朗原将出,余窃疑之,既察知其有毛义捧檄意¹,又信其能以太孺人之所以爱子者爱民也,而孰知其不久哉。然八月之间,革吏胥豪夺市薪,增孤贫额设口粮,又能捐俸兴复首阳书院²。折狱不恃断才,而每结一案,必反覆开诚,使两造知所以受刑与所以免之由,而后已,无愧民之父母。己奔丧归葬,筑庵于墓,居之。冷雨凄风,未尝归宿。遵制释服,心丧三年,哭泣无时,今泪痕犹未干,而竟随母逝。咸丰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也,距生乾隆五十六年正月初二日,寿六十有三³。

译文:起初,朗原将要外出(任职 ),我私下里怀疑(他的动机 ),不久察觉知道他有像毛义捧檄(为迎养母亲而应召 )的心意,又相信他能用太孺人疼爱儿子的方式去爱护百姓,可谁知道他任职时间不长呢。然而(在任 )八个月时间里,革除官吏差役强行夺取街市柴薪(的弊端 ),增加孤儿、贫困者定额供给的口粮,又能捐出俸禄恢复首阳书院。断案不依靠(个人 )决断的才能,而且每了结一个案件,一定反复坦诚(沟通 ),让诉讼双方知道受刑的原因和免刑的理由,之后才结案,不愧对 “百姓父母官” 这一称谓。自己奔丧回乡安葬(母亲 ),在墓旁建草庵,居住在那里。冷雨寒风(的天气 ),也不曾回屋住宿。遵守制度脱去丧服后,(仍 )在心中为母亲守丧三年,随时(都会 )哭泣,如今泪痕还没干,竟然追随母亲离世了。(去世时间是 )咸丰三年十一月十二日,距离出生于乾隆五十六年正月初二日,享年六十三岁。

注释:1.“毛义捧檄意”,典故出自《后汉书》。据《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传》载:毛义家贫,以孝闻名。南阳郡守听闻其贤,命人持“檄”(委任文书)征他为吏。毛义捧檄而喜,旁人以为他贪慕功名。后母去世,毛义即刻辞官守孝,此后朝廷多次征召皆不赴任,时人方知他当初捧檄是为赡养母亲,“喜”非为己,乃因母亲可获供养。

2.有一篇名为《清末明初书院改制》的文章,未查到作者,里面提到:渭源县有首阳书院,道光年间的本县河里庄岁贡生侯链开馆教书,倡议兴建书院,在多方自助下,于城北三里处建了首阳书院。另外渭源县有首阳山(传说是著名的叔齐、伯夷隐居之地)。

3.乾隆五十六年正月初二,即公元1791年2月4日;咸丰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即公元1853年12月12日。

(六)家族与子嗣信息及铭文

原文:孤子怡,将以明年正月二十六日,奉柩安厝杜家凸北新茔之次,未山丑向。次公行事,而墨哀来丐余铭墓,泣述殁之前日,犹谆谆属“廿七吉日,祭太孺人,当营办也” 。当属纩时,心中了了,可谓归全矣。

谨按状:公讳熙典,字慎徽,朗原号也。姓容氏,宝鸡贾村原人。考晋,妣氏张;本生考昙,邑庠生,貤赠文林郎;贾太孺人,本生妣也,敕旌节孝,貤封孺人。配氏张,继氏白,皆先公卒。存氏曹。子四:怡,丙午举人,癸丑大挑二等,以教职用;惇、恩、慎,俱业儒;惇出嗣为族父后。女四:长适孙,生必昌;次适贾生渤,馀未字。孙二:申喜、鹊喜。孙女二。

铭曰:从来节母生孝儿,儿孝自然知母慈。家传治谱薰南池,况复教孝一经遗。为民父母心,举斯公之吏循,称固宜,人间落落慈惠师,知我此铭无愧辞 。

译文:(朗原)的遗孤子怡,将在明年正月二十六日,把灵柩安葬到杜家凸北新墓地的次位,(墓地方位)是未山丑向。依照朗原生平的为人处事原则(撰写铭文),(子怡)怀着哀痛来请求我为(朗原)写铭文,哭着讲述(朗原)去世前一天,还反复叮嘱 “二十七日是吉日,要把祭祀太孺人这件事办好” 。当(朗原)临终时,神志清醒,可说是安详地离世了。

谨据行状:公名熙典,字慎徽,朗原是他的号。姓容,是宝鸡贾村原人。父亲容晋,母亲张氏;本生父亲容昙,是县学学生,被推恩封赠为文林郎;贾太孺人是本生母亲,受朝廷敕令表彰节孝,推恩封赠为孺人。(容公)原配张氏,继室白氏,都先于容公去世。现健在的妻子是曹氏。有子四个:(长)子怡,是丙午年举人,癸丑年大挑考试二等,以教职任用;惇、恩、慎,都研习儒学;惇过继给本家族叔父为后。女儿四个:长女嫁给孙家,生子名必昌;次女嫁给贾家生子名渤,其余(女儿 )还未许配。孙子两个:申喜、鹊喜。孙女两个。

铭文说:从来节烈的母亲生下孝顺的儿子,儿子孝顺自然懂得母亲的慈爱。家族传承的治家规范都熏陶于南池公,何况又传承着以孝教人的经典遗风。(容公)有作为百姓父母官的仁心,践行着官吏应遵循的(准则),这样被称呼是应当的。人世间(他)是有操守、慈惠的好官,(应当)知道我这篇铭文(写的 )无愧于心啊。

注释:1.在周易与风水学说中,“未山丑向”是指坐西南朝东北的方位关系。

2.次公行事”出自《汉书·盖宽饶传》,原句是“次公醒而狂,何必酒也”,“次公”是盖宽饶的字。他为人刚直不阿,弹劾权贵,后因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而自杀。这个典故多在书面语中用于赞扬刚正的品格,或是形容某人做事有棱有角、不随波逐流的态度。这里当指墓志铭要按朗原公生前刚正的品格来如实叙写。

3.属纩,起初是指儒家丧礼的标准流程,如《礼记·丧大记》首载“属纩以俟绝气”。后世以“属纩”代指临终,如《宋史·赵汝愚传》“属纩之时,犹未绝笔”,借礼仪代指生命最后时刻。

上一篇: 家居风水小知识:门与窗户在风水上代表了什么?
下一篇: 四墓库之丑未讲解#八字基础入门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