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竹怎么养?这两种养殖方法太方便了,谁用了都说好
122 2025-08-24
风水观念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风水并非从一开始就和易学有所关联,它最初是一种朴素的相地术。
商周时期,相地术与占卜开始联系起来,当时占卜起着决定性作用,相地仅处于辅助地位。
卜筮的发展催生了卜筮之书《易》。《周礼・春官》记载 太卜掌管三种《易》的方法,一是《连山》,二是《归藏》,三是《周易》,如今仅存《周易》。
这三种《易》都对相地术产生了影响,后来,阴阳五行、八卦方位等观念逐渐融入相地术,使其慢慢演变成了风水术。由此可见,易学是源,风水是流;易学是理,风水是术;易学是体,风水是用。
易学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关于天、地、人的“三才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
“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是建筑风水的灵魂。古人认为,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能认识和改造自然。风水术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它要求建筑不仅要顺应自然,还要通过选址和设计,让人类与天地环境相融。比如,传统建筑偏爱 “背山、面水、向阳” 的地方,因为山体可阻挡北方寒流,形成天然屏障;水流既能提供水源又能调节局部气候;向阳面则保证充足日照,促进万物生长。这种选址理念实质是通过对地形地貌的细致考察,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统一。
王其亨教授在《风水理论研究》中指出,风水术中的 "穴位" 是山水相交、阴阳交融的精华汇聚之处。就像人体经络中的穴位,好的风水穴位能集聚天地灵气,滋养居住者的身心。中国传统建筑从故宫到民居,都遵循这一原则,通过巧妙布局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形成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境界。
《易经・乾卦・象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保合太和”指乾的阳刚得配上坤的阴柔,相互配合,万物才能生长,天下才能安宁。这是古人心中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能化解矛盾,达到和谐状态。“保是常存,合是常和。‘保合太和’就是让太和之气一直运行不停,永远融洽没有偏差,万物靠这股气生长成形。”
看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是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合殿。保合殿、太和殿的名字都来自 “保合太和”。再往里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六个宫殿就像《周易》里的六个爻位,分别是初九、六二、九三、六四、九五、上六。“九五至尊” 指的是皇帝的位置,六二是臣子的位置,君臣和谐就是 “得中”。九五、六二两爻阴阳相应为“和”,既当位又相应故为“中和”。太和殿和保合殿中间是中和殿。中和殿象征阴阳和谐。
“乾清宫” 和 “坤宁宫” 这两座主要的内廷宫殿,名字里就算没 “和” 字,也藏着 “和” 的意思。它们是用八卦里的 “乾”“坤” 两卦命名的,乾代表天,坤代表地,方位以北方为上。乾下坤上,谓之“泰”卦。“泰” 卦的卦辞是 “小往大来,吉亨。” 因而,二宫合为一个“泰”卦,主要象征“夫妻合和”。
《易传》指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万物因属性(“气”、“声”)不同而聚散,由此产生吉凶利害。
易学认为,“气” 是万物的本原,《易传》中 “精气为物” 的说法,为风水术看重 “气” 的流动提供了理论基础。风水追求的 “生气”,正是能滋养万物的 “五行之气”,它的聚散直接影响环境的优劣。
古人发现,“山必开阳而后生气聚,水必弯曲而后生气留”。山能阻挡气的扩散,水可让气停留聚集,尤其是弯曲的水流,能让 “气” 环绕不散。郭璞在《葬经》中说 “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风会吹散气,水却能留住气,所以山环水抱的地方往往被视为风水宝地。
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影响 “气” 的性质,进而影响人。比如 ““福厚之地,人多富寿;秀颖之地,人多轻清;湿下之地,人多重浊;高亢之地,人多狂躁;散乱之地,人多游荡;尖恶之地,人多杀伤;顽浊之地,人多执拗;平夷之地,人多忠信。”,这也是风水术重视环境选择的原因之一。人们通过改造环境,如让水流弯曲、山体开阳,来引导 “气” 的流动,让建筑周围充满 “生气”。
《阳宅十书》曰:“凡宅不居当冲口处。不居寺庙。不近祠社窑冶官衙。不居草木不生处。不居故军营战地。不居正当流水处。不居山脊冲处。不居大城门口处。不居对狱门处。不居百川口处。”风水理论认为,建造于某些自然环境禁忌的住宅为“凶宅”,是应引起注意的。
《易经》里讲 “精气为物”,其实说的是宇宙间有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它能变化生成万物。就像《易传・系辞上》提到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里的 “鬼神” 并非迷信中的鬼怪,而是指能量的动态变化。
这种能量在天地间流动,比如《易传・说卦》里说的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山和水相互呼应,能量才能流通,万物才能生长。简单来说,气是万物的本源,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存在于天地之间,这就是风水理论的核心基础。
郭璞在《葬经》里说:“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故谓风水。” 意思是气遇到风会散开,遇到水会停下,古人想办法把气聚集起来不让它散掉,这就是 “风水” 的由来。山环水抱的地方肯定有气,因为水能吸纳、聚集气,这就是 “气遇水则界” 的道理。
水流弯曲,气才能聚住,《水龙经》:“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饶。” 不过 “大江大河虽有湾抱,其气旷渺”,意思是大江大河就算有弯曲环绕,气也比较空旷辽远,所以适合建大城市;而江河的支流,就适合建小村镇、民居这些。
东晋风水大师郭璞在《葬经》里提出 “葬者乘生气”,这里的 “生气” 就是五行之气的流动。山要开阔向阳才能聚集生气,水要蜿蜒曲折才能留住生气,就像 “山环水抱必有气” 的道理。比如柳州三江交汇的水局,柳江九曲十八弯,形成 “明堂九曲水” 的格局,既缓解急气又增强生机,这就是 “水曲则气聚” 的典型例子。风水里常说 “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意思是能量遇风会消散,遇水则会停留,所以古人通过选择山水环抱的地方来聚气。
“风水轮流转”的观念是《易经》“八卦相荡”“既济未济”“原始反终”思想的广延。实质是将建筑与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纳人一个大系统中综合考虑,以求建筑与自然的平衡协调。
《周易》强调“易与天地准”,能包罗天地之道,需“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周礼》规定建国要“辨方正位”,寻找“地中”(天地之气和合、四时交替、风雨相会、阴阳协调之处)建立都城。建筑风水极其重视方位的精确测定。
易学提供了丰富的方位系统:四象、河图洛书、九宫、先天八卦(乾坤定南北,离坎定东西)、后天八卦(坎离定南北,震兑定东西)、十二辟卦、二十四山等。这些系统将方位与时间、易卦、五行、吉凶紧密关联。
这种方位观在建筑实践中贯穿始终。古天文学将全天恒星分为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故宫 “紫禁城” 的命名便源自紫微垣,明清北京城布局中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的规制,正是对《周礼》方位礼制的承袭。方位尊卑观念显著,“吉事以左为上,凶事以右为上” 体现在 “左文右武” 的建筑布局中,平时以左为贵、战时以右为贵的差异,也反映了方位与礼仪的结合。
在具体选址与朝向方面,风水理论以背山、面水、向阳之地为最佳,古时期房屋多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东、南方向开门被视为大吉,这既符合地理气候规律,也与易学中方位与吉凶的关联密不可分。
总的来说,易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建筑风水的文化密码。它让风水术从简单的相地技巧,升华为一种兼顾自然规律与人文理想的智慧,既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也包含着他们改造环境、追求和谐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