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雨城区龙兴寺:千年古刹的禅意与重生

147小编 149 2025-08-06

一、起源:唐韵遗风,文脉交织

雅安雨城区龙兴寺始建于盛唐时期,具体创建年代虽未在现存文献中明确记载,但据《雅安县志》及地方史料推测,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前后 。作为川西地区较早的佛教寺院之一,龙兴寺选址于周公山麓、青衣江畔,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暗合“藏风聚气”的风水理念,成为历代信众修行礼佛的圣地。

唐代雅州(今雅安)地处茶马古道要冲,龙兴寺的兴建不仅承载着宗教功能,更成为文化交流的枢纽。北宋时期,文豪苏轼、苏辙兄弟曾随父苏洵途经雅州,据《舆地纪胜》记载,三苏曾在龙兴寺留下墨迹,与寺僧论道品茶,留下“东坡昆仲读书处”的佳话 。这一文脉渊源,使龙兴寺在雅安地方文化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二、传说:禅茶一味,灵韵流转

尽管雅安龙兴寺的民间传说未见于正史记载,但地方口耳相传中仍留存着几则颇具深意的故事:

1. 三苏题壁

相传苏轼在龙兴寺暂住时,曾于藏经阁墙壁题诗一首,诗中“青衣江上月,照见佛前灯”一句,既描绘了寺周江月相映的景致,亦暗含禅理。此壁虽毁于后世战火,但题诗内容仍在当地文人中流传。

2. 济公显迹

清代《雅安杂记》载,南宋高僧济公云游至此,见寺内僧众以茶待客,遂取周公山泉水烹茶论道,留下“茶禅一味”的开示。后世寺僧延续这一传统,每逢法会便以老白茶供佛,茶汤的枣香成为龙兴寺的味觉记忆。

3. 神泉护寺

寺内曾有一古井,传说大旱之年井水不竭,寺僧以此泉救济灾民。清代《雅州府志》记载,道光年间雅安大旱,龙兴寺古井竟涌出五股清泉,百姓皆称此为“五龙护寺”之兆。

三、镇寺之宝:遗存与新生

龙兴寺历经千年风雨,虽屡遭损毁,仍留存部分珍贵文物:

1. 唐代经幢残件

寺内现存一截唐代经幢残柱,高约1.2米,表面浮雕佛像及梵文咒语,虽字迹斑驳,仍可辨盛唐雕刻的细腻风格。此经幢原立于山门处,文革期间被截断掩埋,2003年修缮时重见天日 。

2. 明代观音像

大雄宝殿内供奉一尊明代铜铸观音像,高约1.8米,神态慈悲,衣纹流畅。据寺内碑刻记载,此像为嘉靖年间当地信众集资铸造,历经多次修缮仍保存完好。

3. 现代彩塑群像

2000年重建时,四川美院雕塑家为龙兴寺创作了天王殿四大天王及大雄宝殿三世佛彩塑,其造型融合川西民间艺术特色,成为当代佛教造像的代表作品。

四、修缮:劫后重生的涅槃之路

龙兴寺的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

初创至明清:唐代始建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缮。据《雅安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曾扩建寺院,增建藏经阁;清代乾隆年间,寺僧募资重修大雄宝殿,并铸造万斤铁钟一口(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

近代劫难:文革期间,龙兴寺遭受毁灭性破坏,佛像被毁,殿宇沦为仓库。至1980年代初,仅存残垣断壁及部分石刻构件 。

复兴之路:1984年,在政府支持下,当地居士李其珍发起重建工作,历时十余年,陆续恢复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建筑。2000年,聘请僧人释照空住持,寺院正式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2010年后,政府拨款对寺内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并增设消防设施,使千年古刹重焕生机。

五、现状:晨钟暮鼓中的禅意空间

如今的龙兴寺占地约10亩,建筑依山势层层递进,红墙黛瓦掩映于苍松翠竹之间。主要建筑包括:

1. 天王殿:重建于1995年,殿内弥勒佛与韦驮菩萨像皆为樟木雕刻,殿外悬“龙天护道场”匾额,为当代书法家启功手笔。

2. 大雄宝殿:寺院核心建筑,供奉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三世佛,两侧分列十八罗汉彩塑。殿内藻井绘有佛教故事壁画,色彩绚丽。

3. 观音殿:二层楼阁式建筑,底层供奉千手观音,顶层设观景台,可远眺青衣江及雅安城区。

4. 禅茶空间:寺内“静心堂”延续济公烹茶的传统,游客可在此体验禅茶仪式,感受“茶烟一缕轻轻扬”的意境。

六、景点导览:从历史到日常

1. 山门照壁:新建照壁以周公山页岩雕刻“龙兴胜境”四字,背面刻《心经》全文,为雅安书法家协会集体创作。

2. 古树群:寺内三株百年银杏与两株古柏形成“五树护寺”格局,其中最大银杏需三人合抱,秋季金黄落叶铺满庭院,宛如金色地毯。

3. 文物陈列室:展示唐代经幢残件、明代铜钟碎片及历代寺僧所用法器,辅以图文介绍龙兴寺历史。

4. 佛事体验: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及佛诞日,寺内举行祈福法会,游客可参与诵经、供灯等活动,感受佛教仪轨的庄严。

结语

龙兴寺的千年历史,既是一部佛教寺院的兴衰史,亦是雅安地方文化的缩影。从唐代的江畔古刹到今日的禅修胜地,它见证了雅安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变迁,亦承载着百姓对安宁与慈悲的永恒追求。在周公山的云雾与青衣江的涛声中,这座寺院正以茶禅交融的姿态,续写着新的传奇。

上一篇: 麻将赢牌的关键:好运来时顺着手气走,霉运缠身稳住别乱打
下一篇: 风水学中,形势的七大吉相是什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