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天池寺:盐都深处的禅意秘境

147小编 164 2025-08-07

一、起源:跨越八百年的梵音回响

天池寺肇始于北宋仁宗年间(公元1223年),初名海潮寺,原址位于尖峰岭。南宋《方舆胜览》记载,寺因山顶有池“大旱不涸,邑人以为天赐”,故更名天池寺。明洪武年间,盐商邹蟾春捐资迁建于现址天池山,形成“三峰环拱、一池居中”的格局。清顺治四年(1647年),峨眉山大乘寺高僧本悟禅师携弟子觉道重建大雄宝殿,引入江南园林式建筑风格,使寺院规模骤扩,成为川南佛教核心道场。寺内现存明代《重修天池寺记》碑刻,记载了“佛殿凌云,钟鼓震山”的盛景,印证其作为“峨眉脚庙”的显赫地位。

二、传说:山水灵秀间的神秘密码

1. 天池圣水的灵性

天池为天然涌泉,直径三丈,深不可测。相传池水与百里外的湔江暗通,江水清浊变化可从池中倒影窥见。明万历年间,贡井盐场突发大旱,住持智空禅师率众诵经七日,池水忽涌金莲七朵,甘霖随之普降,此传说至今仍在盐工中流传。

2. 神木自运的传奇

建寺初期,木材运输因山高路陡受阻。高僧志公禅师夜梦观音指点,次日将木材投入湔江,竟从天池中源源浮出。现存天王殿后“浮木池”遗址,池壁仍可见明代工匠雕刻的“九龙吐木”浮雕。

3. 风水斗法的民间记忆

清代《贡井风物志》载,天池寺山门原朝后山,后因与山下杨家祠堂形成“虎噬羊”格局,导致杨氏家族衰败。风水师建议在寺后挖“漏塘”、开“漏风垭”,以“漏克虎”化解煞气,此传说成为川南风水文化的活化石。

三、镇寺之宝:凝固的历史华章

1. 万佛宝塔

这座清代石塔高15米,塔身镌刻佛像逾千尊,衣纹流畅如行云流水。塔顶“南无阿弥陀佛”碑刻为光绪年间贡井盐商王德谦所立,其书法融合颜体与魏碑,被金石学家誉为“川南第一塔刻”。

2. 西方三圣殿

作为四川现存最完整的清代佛教建筑群之一,该殿采用全木结构,重檐歇山顶覆盖小青瓦,梁架间彩绘“二十四孝”故事。殿内三尊楠木贴金佛像高3.8米,背光镶嵌明代琉璃砖,在西南地区同类建筑中极为罕见。

3. 青铜古钟

原悬于钟楼的明代铜钟重800斤,铭文记载“钟声震彻,可驱盐井邪气”。解放后虽毁于熔炉,但现存钟纽残件仍被信众奉为“镇井之宝”,供奉于大雄宝殿东侧。

四、现状: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现任住持释慧生法师秉持“文化兴寺”理念,推动三大革新:

文物活化:2023年建成“天池寺历史陈列馆”,通过AR技术复原古钟原貌,游客可虚拟敲击体验。

生态修复:实施“万木归山”工程,在寺周种植桢楠、银杏等古树2000余株,重现“松涛绕梵宫”的古景。

数字弘法:开通抖音账号“天池禅韵”,直播法会与禅修课程,吸引粉丝超10万人,成为自贡文旅新IP。

如今的天池寺占地600亩,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先后获评“贡井区文物保护单位”“自贡市十佳宗教活动场所”,并入选《四川佛教地图》重点推荐寺院。

五、景点导览:沉浸式禅修体验

1. 核心礼佛区

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五百罗汉朝普贤”壁画为清代民间画师杰作,人物神态各异,堪称川南佛教艺术巅峰。

天池圣境:池畔立有“天池铭”碑,详述池水灵异。每年清明,信众以天池水净手祈福,相传可祛病消灾。

万佛宝塔:塔身佛龛内供奉历代高僧舍利子,塔基浮雕“西游记”场景,与塔身庄严佛相形成独特对比。

2. 文化探秘区

西方三圣殿:通过建筑模型与历史照片,展示清代佛教建筑技艺,游客可参与“古建榫卯拼装”互动体验。

盐佛文化廊:陈列历代盐工供奉的石刻佛像,揭示“井盐与佛教共生”的独特文化现象。

3. 自然禅修区

听松阁:位于后山古松林,内置禅坐蒲团,供游客静听松涛,体悟“独坐幽篁里”的意境。

云栖茶寮:以天池泉水烹煮自贡白茶,搭配传统素点,打造“茶禅一味”的沉浸式空间。

结语

天池寺以“一池圣水”为引,串联起盐都八百年的宗教史、建筑史与民俗史。从宋代的晨钟暮鼓到当代的数字弘法,从明代的古建瑰宝到生态修复的绿色实践,这座千年古刹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当暮色浸染万佛宝塔,梵音与盐井蒸汽共舞,天池寺用它的宁静与包容,诉说着自贡这座城市刚柔并济的精神密码。

上一篇: 四川自贡:造就“天下第一灯”
下一篇: 俗话说 “家宅旺不旺,不用请人看” 看 4 个地方就知道!你家有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