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的入户门一定要换吗?我朋友被坑了,你们不要再被坑了
129 2025-09-11
起初,《水浒传》在世人眼里,不过是诲淫诲盗一类邪书、恶书。
但明末奇人金圣叹却将之与《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西厢记》并列为“六才子书”,奉为世之经典,并加评订。
评订过程中,金圣叹惯用手法是对比。
其拿《史记》与《水浒传》对比,称:“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如《史记》须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于《海侠》、《货殖传》特地着精神。乃至其余诸记传中,凡遇挥金杀人之事,他便啧啧赏叹不置。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六个字,是他一生著书旨意。《水浒传》却不然。施耐庵本无一肚皮宿怨要发挥出来,只是饱暖无事,又值心闲,不免伸纸弄笔,寻个题目,写出自家许多锦心绣口,故其是非皆不谬于圣人。”
评论《水浒传》人物,仍是用对比。他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又说:“《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令反复细看,看得《水浒传》出时,他书便如破竹。江州城劫法场一篇,奇绝了;后面却又有大名府劫法场一篇;一发奇绝。潘金莲偷汉一篇,奇绝了;后面却又有潘巧云偷汉一篇,一发奇绝。景阳冈打虎一篇,奇绝了;后面却又有沂水县杀虎一篇,一发奇绝。真正其才如海。”
劫法场,偷汉,打虎,都是极难写的题材,一般人往往无从下笔,施耐庵却样样都来两篇。
来两篇就来两篇。问题是,为什么两篇偷情的女主角都姓潘呢?这仅仅是巧合吗?
而且,严格地说,《水浒传》写偷情,并不是只有两篇,你看,宋江的外室阎婆惜不也是偷情吗?她迷恋上“风流俊俏,更兼品竹调诗”的小张三,无端端惹出了“宋江杀惜”血案,迫得宋江亡命江湖,惊动草泽龙蛇,从而演绎出一曲英雄豪杰聚啸山林的壮歌。还有,卢俊义的老婆贾氏不也与管家李固偷情吗?这对狗男女从背后陷害卢俊义,最终引发出梁山泊英雄攻打北京城劫法场的大事件。
明明阎婆惜和贾氏偷情所引发的后果严重得多,但其轰动影响根本就不能与“二潘”相较。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是施老爷子在二潘事迹的刻画上精心着力,彰显淫妇娇娃的昭昭劣迹:
莫非,施老爷子和姓潘的有仇?
还真是。
根据《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所载的《施耐庵传》及卷十四补遗所载明初王道生撰的《施耐庵墓志》可知: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因不满官场黑暗,愤然隐退。张士诚起兵抗元,施耐庵踊跃参军。张士诚“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施耐庵在他帐下为幕僚,长日相处,大为失望,与鲁渊、刘亮、陈基等有识之士纷纷离去。施耐庵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耐庵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
张士诚失败,与两个姓潘的人有一定关系。
这两个姓潘的人一个叫潘元绍,是张士诚的女婿;另一个叫潘元明,手握重兵,出镇杭州。
这两个都是见利忘义的小人。他们在张士诚身处险境之际,先后投降了朱元璋,加速了张士诚的败亡。
施耐庵虽然看不起张士诚,但更看不起二潘的为人,在写《水浒》时,就把两个不忠之妇,都取姓为“潘”,致使后人凡谈及二潘,都要呸上一声。
施耐庵恶心人不露痕迹,真正的才情如海啊。
补一笔。施耐庵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写关公温酒斩华雄时,还不忘再恶心一把姓潘的。
那华雄连败江东四将,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坚的赤帻,在寨前大骂搦战。袁绍手下骁将俞涉出战,不过三合,就被华雄斩落马下。帐内群雄大惊失色。韩馥大笑,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袁绍急令其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遂成一时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