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壹点的故事|妙处难与君说|刘太义

147小编 146 2025-08-08

说起我与齐鲁壹点的故事,不由得想起了宋代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里的一句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初识壹点,我的动机很单纯。是在六年前,张宜霞大姐作为济南农行的一个精神符号,退而不休的她来到我所在的平阴农行作巡讲。在会上,她介绍了本人写在齐鲁壹点“霞思云想”号上的诸篇励志文章,当时,我为她半生的奋斗和奉献精神所感动,就赶紧下载了壹点,以便详细了解她的人生历程。始料未及的是,我信手下载的壹点,以后会成为我文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筐篮,她伴随着我以后的写作,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每一道褶皱里。我想,这是不是一种因缘际会或者那首词里的“悠然心会”呢?

之前,除了偶尔浏览一下张大姐的“霞思云想”以外,对壹点,我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在2020年,我写了一篇“战疫”文章投在了“山东金融文学”公众号上,从此认识了“金融文学”主编林毅先生。他连续把我的几篇小说、散文、诗歌发在壹点的“山东金融文学”号,没想到,不过几天的功夫,阅读量竟达到几万、十几万甚至最多的一篇达三十多万。我开始惊讶于壹点的强大“威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竟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力?我不得不调整视角,重新认识着这个平台。

后来,我逐渐了解到,壹点不仅仅止于文学,文学只是她的冰山一角,她包揽着世间万物。有乡村日常,有国家大事,有国际风云,有大国博弈。她仰望着着岁月更迭,时代巨变,审视着万象更新,历史烟云。念叨着国计民生,家国情怀。怎么说呢,她是齐鲁大地的缩影,是风起云涌的世界信息通达之门。

我和壹点以文学结缘,那么就文学这个话题,壹点和我心灵相通。令我更为感动的,是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征文活动。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多关注那次大赛,匆匆给了林毅老师一篇散文之后,就把此事给忘了。心想,齐鲁文坛高手如云,我这个无名小卒,哪能入得了评委们的法眼呢?再说,我这个人性格有点面不辞人,不好意思去各个群里求票,所以根本就没有巴望中个啥奖。

等再次与它撞个满怀的时候,是二零二二年七月十四日上午。突然收到张宜霞大姐、林毅老师的微信链接和他们的祝贺。打开链接,上面赫然出现了我获得二等奖的公示。对这个结果,我确实有点“二乎”,甚至怀疑壹点弄错了。因为由于我的不用心,致使文章的阅读量和网络得票数都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得奖,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等确认之后,我的心热乎乎的,继而被感动了。之前也参加过一些赛事,有的只以网络投票为准,有的只是走一下过场,到头来根本没有我等“小人物”的啥事。仔细看了“青未了”散文奖的评奖规则和程序,让我对壹点肃然起敬,了解到专家评审团的成员名单,我更加坚信了这是一次十分真正的文学赛事——里面全是我敬重的文学大家:韩品玉、丁建元、马兵、何慧颖、廖鲁川、刘君、李康宁,这些齐鲁文学界的大家和著名编辑都作为评委汇聚一堂,特别是李掖平教授,更是心目中神一般的存在。后来,到了第三届颁奖的时候,我更坚信了这个赛事的公正,我永远记得李掖平教授说的一句话:“评奖都是匿名的,评审过程严谨、公正,只有这样评出来的奖,才能让文学的尊严和荣光得到维护。”有了这个初念,我想,既然赛事有“真事儿”,获奖文章肯定是“真么”(好东西)。于是我赶紧翻看了一等奖文章。这一看不要紧,着实把我惊住了。

一匹马(刘星元的“一匹马自梦中奔来”),就那么不经意地博住了我的眼球,把我一下子引进一个虚拟世界的图腾之中。这匹思想之马、虚构之马抑或是一匹真实的马让我一口气读到结尾,合卷而思,依然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一匹马,走完的是世间百路,走不完的是虚实空间。此时,我的内心,说不清是欢还是悲,是忧还是愁。只觉得忧也是轻轻的,愁也是淡淡的。

这匹思想之马,让我有一种即隐即显的东西时而在脑海里闪耀。一些模糊的群像在我心中也慢慢清晰起来,安静的夜,让我很轻易地在老驿卒、饲马者、病书生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深夜的房间里,灯光把我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拉得老长,我沉醉于那些写满心事的碎念里不能自拔。不知道是不是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作者在灯光的映照下,也在墙壁上拉出了这么长的影子,安静的影子里,内心却激荡着熊熊燃烧的创作激情,支配着那十根迅疾舞动的手指,敲下这些深含着哲理的思想火花。那些在屏幕中喃喃低语的文字,那匹负重前行的老马,看似时光流转中一道不起眼的流萤,实则是心潮暗涌于浮沉人生的波光云影,流连在红尘罅隙里,犹疑、彷徨、反思和顿悟。

读着这篇文章,有几个镜头总是交相重叠在我的脑海里。镜头一:背着公文袋的年轻驿卒,策马扬鞭疾驶入城门,像一股风一样,嘴里呼喊着:“行人闪开,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镜头二:城墙上,雍容华贵的贵妃偎依在皇帝的身边千娇百媚,皇帝突然指着不远处驿道上腾起的一道尘烟兴奋地说:“爱妃,快来看,从南国采来的新鲜荔枝到了。”贵妃柔媚地一笑。尘烟散处,渐渐显现出一个年轻的驿卒骑着一匹快马飞奔而来......

莫名其妙地,我的内心不知道和谁,开始不断地对话、对峙和争辩。偶一抬头,发现嵌在桌面玻璃下我的一张年轻时的照片,那是多么年轻、帅气的小伙儿,手叉在腰间,敞开着衣襟,头发被风微微掀起,颇有一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气概。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种幻像,照片里的这个年轻人,不就是文章中那位年轻时候的驿卒吗?他骑着一匹同样年轻的战马,驰骋于疆场,在为飘摇于风雨之中的帝国作战,立下赫赫战功,又踏着疾风暴雨般的马蹄声,为帝国的盛衰输送着信息的血液。那时,他的眼神从容而锐利,自信而坚定。他年轻而又张扬的内心里,有的是星云浩荡,有的是俯仰高歌......

多少年后,那些曾经的荣耀、繁华和壮阔,来不及炫耀便转瞬即逝,随着时光的流失,一切终归于平静。他开始在漫长的驿道上,伴着那匹瘸脚的老马以衰老的名义思考人生。而我亦然,在我日渐衰老的躯体里,仍然燃烧着一团火焰,思想之火日盛,我将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用一种半合的句式,来总结我的前半生。我也终归没有跑到时间的前面去,时间把人把马都磨老了,剩下的呢,是思考,是总结,是低沉,是内敛。有一些东西终归消失,留下来的是对世道人心的深深体悟。

发生在驿站的这三个故事就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社会折射,驿站这个幽微而又现实的小社会,见证了诸多的红尘纷扰和荣辱得失。曾在驿站驻留过的这三个人,他们饱经的沧桑世事,痛楚与忧欢,以及他们最终与生活的相互妥协,何尝不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发生过或者将要发生呢?他们咚咚跳动着的心鼓,何尝不曾经震动在我们的胸膛呢?散文可以飞跃时空,把一切兴亡的、代序的、隐喻的条块串成串,让读者紧紧绷紧着思想的野马寻找各自的命运。

从第一天我们来到这个尘世,就与五谷杂粮结下不解之缘。你相信五谷杂粮也有灵性吗?这些不会言语的物事儿,一等奖获得者葛小明(早餐里的烟火)却赋予了它们独语和告白的权利。也许在万物皆有灵的世界里,它们也有它们自己的岁长月短,春风和谎言。五谷杂粮被世间的大手揉捏成各种形状,被加工成各种味道,被不同的主人认领,从一个栖息地到另一个归宿,从量的聚变到质的升华,从一个使命到另一个使命。它们的命运跌宕多变,周而复始,在时间的长河中悄悄流逝。

而人呢,车流里的司机,买早餐的食客,炸油条的大嫂,做拉面的大哥,有多少百家之姓在世间的角落里努力地生活着。烧饼、油条、豆腐脑填饱了人们的肚皮,完成了它们的使命,而人带着它们完成的使命又去完成他们的使命。柴米油盐,生儿育女,他们都是茫茫人海中的沧海一粟,生生不息,延续着十丈红尘里的烟火人生。这个时候我在想,作者一定有着比任何悲天悯人的追问更为深广的情怀。

我读陈忠老师写的黄巢,眼前浮现出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旧唐时期,我一边读一边吟诵“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一个繁盛的帝国,就此陨落,这和人生一样,旧的事物睡去后,新的又在流逝。我每读一篇,就会有一次心灵的辩解,每浏览一行文字,就会给自己找到一个流泪的理由。

在第三届,我又“认识”了安宁、牟民、魏忠友。当然,这个“认识”并不是找他们要微信加好友,完全没有必要。我们在现实中 ,当然彼此还是陌生人。我只读他们的文章就行了,他们的文章就是他们的心声。他们或老辣,或清新,或深邃,我读他们的文章就是和他们心灵的对话;我读他们的文章就是和他们我话不谈的“好友”;我读他们的文章,就是触摸他们的心跳。我和他们,在壹点这个睿智而又友好的“介绍人”“撮合”下,成了精神上的“知己”。我和他们“结缘”,是壹点为我们“做媒”。

散文的魅力就是这样,又宁静又吵杂,又温和又锋利,又无情又情在其中。你需要层层拨开作者思想深处的那层厚茧,小心翼翼地拽住那根思想的线头,慢慢地把它缠绕在自己的思想之轴。在那些看似驳杂的、跳跃的文字画面里,顺着这条主线往前走,到头来,你会发觉,散文,是多么没意思而又有意思,多么无意义而又意义深邃,其中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

散文是多变的文体,写者多变,读者也是多变。有几个人的心中有着和我一样的哈姆雷特呢?颁奖会上,李掖平教授说,散文人人会写,但写出好散文诗不容易的。诚然,在当今文化虚热而文学式微的时代,散文更是像躲在角落里羞羞答答的小姑娘,被大多数的作者冷落在一旁。但散文的幽深辽阔却是其它文体无法比拟的。它像一个偌大的容器,可以不必把伤痛、欣喜、抱怨、爱恨寄放于哪个人物上,暗喻虚构于哪个故事里,散文可以直抒胸臆,有着一种强烈的抒发、独白和私语的给予。但是怎样引起读者的共鸣却是散文写作的一大难点。

我记得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而室内的颁奖会上,专家们发表着对散文的各自高见,听着听着,我竟有一些眼眶湿润,要知道,这些金言玉语,是参加任何学习班也难以学到的实用写作教材。刘君说,散文应把日常情感转化为审美情感;葛晓明说,写散文要有独到的发现和思考;何慧颖说,全社会应当保护散文创作者的热情;李掖平说,散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自由的书写”......

没有人玩手机,都在认真聆听,唯恐漏掉一个字。李掖平教授和几位大家们就散文的创作感悟侃侃而谈,这对于我也是如此,他们的对话不啻于一场文学的大餐,我和与会的文友们贪婪地饕餮着,每一个人对文学怀着一份真爱,心中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

自那以后,我对壹点“贴乎”得更紧了。我把历届“青未了”散文奖的一二三等奖所有文章搜集复制起来,做成了一个文档,没事的时候就翻出其中一篇细细研读。要知道,这些文章不仅仅是作者的劳动、思想成果,更是专家评委们从几千、上万篇参赛文章里筛选出来的精品啊,他们认可的文章,肯定有它的过人之处,这是一个学习的极好机会。

我还把壹点上这些专家教授的讲稿收集起来专门形成文档收藏,汲取里面的营养,学习他们对散文的诠释和见解。比如他们所说的散文讲求的语言美,散文讲求的“真”,散文是有“情”欲达,有“意”欲表,散文的表达可以是温泉喷涌,也可以是疾风骤雨等等这些金玉良言,都对我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新散文的写法,让我对散文的创作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

继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后,我在第三届和第四届又分别获得了三等奖和一等奖。第三届颁奖仪式的时候,壹点还对我进行了一个小采访,简单述说了一下我下一步的创作方向。我想,这是我不断学习文友们的写作,认真领会专家们对散文的精辟论述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是齐鲁壹点给我创作了学习提高的机会,我得感谢她。

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在夕阳如火的黄昏,我和一匹瘸腿的老马在郁郁步行,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一会儿我的影子重叠在马的影子之上,一会儿马的影子压着我的影子前行,究竟我是那匹马,还是那匹马是我?此中妙处难与君说。

最后附上我在第二届颁奖仪式后有感而发写的一首拙诗:

七月暑气意未平,绿柳红蓼远山青。

地出海右此亭左,而来已尽五千峰。

此方始起何由考,前溯史载有舜耕。

山环襟水连岱岳,名士多慕历下亭。

稼轩拔剑敌胆破,易安死亦为鬼雄。

绿肥红瘦卷珠帘,忧国梦犹回连营。

修文用武驱蛮虏,荷花映水荡金风。

淡淡遥山描青幕,萋萋芳草连碧穹。

隐隐朝霞接柳絮,痴痴游子望归浓。

二十四山山山醉,七十二泉泉泉丰。

齐鲁自古多才俊,尔今齐聚耀泉城。

八十七俊汇翡翠,我亦伏低仰众星。

千花簇云万灯聚,好文一览百家鸣。

吟罢光阴赋万物,天涯舟车更夜永。

说文解困有名家,茅塞一开沐春风。

直节亭亭易见心,对月临风心澄明。

名家解文如醍醐,灌得万年混沌清。

好文毋须升平乐,有喜有叹有浓情。

我享文餐急饕餮,心怨目缓耳不聪。

室内叙文室外雨,齐鲁文心动天公。

名家如弹三百曲,听者醉痴长禁声。

话说行文亦有道,写人拟物各不同。

大浪淘淘扬于江,涓流也催万物生。

名家娓娓细细说,我已涕泪氤眶盈。

从业已尽三十年,想来步步唯匆匆。

常有流言至自危,为文不辍度时空。

嫉恶执善从父教,爱家爱国总关情。

侃侃谈谈如行空,听者醉痴如清茗。

似执细柳洒玉露,试将心愚点玉瓶。

二时相聚四时止,我心依旧在梦中。

惜别故知与新友,归来已是夕阳红。

我感晚报有卓见,精筹细备扬文风。

妙章华文一万余,名家玉审论公平。

柴米爱恨话沧桑,文章无低亦无峰。

我写我爱亦书恨,涕泪有半喜亦浓。

雨中试读琵琶行,人生一别几相逢。

琴弦弹断三百根,根根都在恨别中。

是雨是琴是谁弹?是书是心是天公。

是恨是爱是流连?是愁是叹是浓情。

我欲行文腹词尽,书到用时方恨空。

雨中试读石头记,戏里戏外都是戏。

人生如戏非全戏,成败踌躇在须臾。

玳瑁凤钗裘皮衣,心比天高日落西。

我欲行文词又止,雨中空叹腹中稀。

我行我文嗤蜚语,人生有梦长歌依。

11月4日连夜

壹点号印迹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上一篇: 一书传三代,人走书还在:戴锡伦秘籍有多神?
下一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抔热土一抔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