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沟?东沟!

147小编 190 2025-08-08

作者:夏祖荣

全国各地竟相推出老街,其风向引导人们以老为鲜,以老为珍贵,区区东沟也不例外!

从东沟客运站出站,一面高大的、醒目的、标有东沟老街的指示牌,向游客指引着进入方向,古老的东沟,时刻展开古老的双臂热情迎接每一位到访来客,向游客诉说着曾经的滄桑和新时代的繁荣!

从车站步行经过北大桥,有三条路可进入老街,最优线路是从妙仁堂药房对面的路径进入,便可直达名为老猪市的老街,

老猪市,相传清朝始,这里就是四乡八集农人在这里进行生猪交易的市场,那时全以个体家庭养殖为主,故生猪生意兴隆,由此,老猪市街也因此定名。

一路直行,直至中街街口,这里曾有一入镇之门,古时名为西雀门,左拐进入中街,继续一路前行,至茶街口,此处为三叉街口,向东行,名为杨家巷,向北,名北巷,直通花园巷,即东皋公的后花园。向南,即南巷,一直向南尽头,包括西至原东沟粮油加工厂区有一小地块是乱坟岗,流浪者及饿殍无名尸均埋葬于此,现为前供销社生产资料商店和原粮油加工厂所在。

直行进入楊家巷,尽头,这里原有一条东大河横亘眼前,河上建有三孔石板桥名匯济桥,桥上车马人通行,桥下舟船航行,文化革命后,不知何由,被乡政府下令,河填平、桥拆毁,现己荡然无存。东沟唯一的几百年的古迹,也从此绝迹了!可惜可惜!

过桥是名为桥东街,这里曾经是柴禾草料市场,居民来此处购买烧锅柴俗称柴市,再向东,有一东林庵,由三个尼姑住持!

顺此条线路步行游览,东沟老街尽收眼底,一路游览完尽不走回头路,而其余两条路也可直达西雀门再到主街,但老猪市街与主街则需要分别单独游览!

东沟,得益于春秋战国东皋公的传说曾经名闻遐迩,众多商贾小贩慕名而至,傍依东皋公府周边砌房造屋,至明末清初形成了街镇规模,从那时起,店铺林立,工、农、商、学,乃至佛教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六合东南有名的生产、生活物资集散地!

东沟虽然有着古老厚重的历史,但只以物资流通出名,没有出现名流闻人,没有一人出任过朝廷官爵,就连东皋公的传说也没经考证难以成立,也没有一座官家府第或富豪乡绅的豪宅遗存向世人告示东沟是人文荟萃、官僚富豪倍出的风水宝地。尽其所能,只是庶民互相赚钱以此休养生息繁衍在这块平凡之地!

东沟同很多地方的老街旧巷一样,随着进入新时代,新街易地崛起,老街彻底废弃,那一间间门面用木板开关店面的商店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用砖块水泥砌墙,完全成为住宅用房,街道路面完全用水泥混凝土浇铸,从现有的面貌中再也找不到古老门面街房的痕迹,再也听不到每日天稍亮下门板、晚上打烊上门板时那门板互相撞击的此起彼伏的啪啪声、和那行人踩在高低不平的,并且因多年踩踏、己一角悬空变得不很踏实的青石板上发出的咕咚咕咚响声,好在还能从整座老街仅存在的并且还是原始原貌、还仍然用着己经变得十分黝黑的门板、低矮、和具有古代特色的小瓦盖顶的二、三家不知经过了抑或几百年岁月的旧房中,回忆和想象到过去整条街面的景象!

这是自有老猪市街就有的不知经过多少年的老街门面房,民国年间至文革前一直开门营业,从发黑的门板门面,看出业务规模宏大,窥见历史深远!

东沟唯一的照相馆,刻字店,估猜也有百年以上历史,我八岁时的全家福就在此照相馆拍照,快七十年了,馆在,照片还在,受照相机及手机普及影响,该馆没了生意,加之馆主老暮,又无接班人,二十年前就关闭歇业。令人唏嘘!

东沟的过去一如现在,米店布店烟酒作料店,卖农具卖柴草卖菜卖猪牛羊肉的,以及手工作坊蔑器店裁缝店,绱鞋子店,铁匠店铜匠店豆腐店饭店小吃店,炸油条的做糖脐子蛤蟆酥的食品店,店铺林立,好一派清明上河图街景!

我最好笑父辈那代人对绱鞋子的、俗称的皮匠,在六合城里有这样的揶揄:千匠万匠,不学那g日的皮匠,坐在屋檐下,像个猴子样,麻绳一nai(土语,字典查不到这个字),B嘴一歪。

楊家巷,这是曾经热闹非凡的一条街,各种店面橉次栉比,随着新街崛起,己变得十分寂寞清冷!

东沟历史攸久,留下很多地名文化,有茶街口,西雀门,西庵,东林庵、花园、石大桥等!

茶街口是从清、民国、以及解放后至六十年代,由陶姓以烧开水外卖的俗称茶炉子铺所处位置命名,街道居民自家来不及烧水,就拎着水瓶到茶炉铺灌开水,每瓶水费0.1元。茶炉子店的店址在今社区书记周全住宅,处在三条街口位置,被称为茶街口!此茶炉铺于文化革命后期乡政府扩宽中街,北面街铺每家折除一架房樑后缩,加之后来各家各户有煤球供应,家家烧煤炉,开水充足,不再需要花钱冲开水,此茶炉铺再无生意,折除无存了。

西雀门是由西进入东沟的一堵进街门,门垛的左右位置在西庵即现东沟傢俱城后门及徐五住宅处,青砖砌就,圆门洞,小瓦出檐封顶,门楣上书东沟(不知为什么不书东皋,可见叫东沟名己有多年历史),是进入东沟必经之门,因是青砖券砌,初始名为西券门,随着年久喊走音,变为西雀门,该门不知毁于何事变、何年代,早己无门,但地名遗传至今,我等这代人没见过此门,皆听爷爷口述,而年轻人更无人知晓,只有我等老人还有回想!然不知何故,东沟只有西街口有门,而东街口则无门!

西庵,全名西林庵,即庙宇,供奉着佛教菩萨,鼎盛时有十位和尚住持,至废除时尚有和尚五位,西庵座落于现今东沟傢俱城、东至原供销社商场一半计五大间正殿,向南大门东西两侧厢房供和尚寝居和摆放佛教经书等物件,中间空院,记得小时侯在院内放过电影,电影票价5分一角不等。大殿内供观音弥勒等众菩萨,听说香客不断香火旺盛,解放初期(五一、五二年),因政府下令,西林庵被叫停搬迁废除,从此,没了此庵!其时,在解放前,桥东街尽头还有一座东林庵,那是极其简陋的、用茅草盖顶的三间茅草房,有三位尼姑住持,听说最后老死在东沟,东林庵也因而没落荡然无存了!

在楊家巷街的尽头是东沟大河,与河对面桥东街之间建有青石板桥一座,名汇济桥,相传该河面原本无桥,两岸相通全靠东河一个叫林小元的人在此开通木船渡口,每日用木船搭载行人往返对岸。当然,收取渡资是必需的!

后来,镇众人动议在此渡口建造石桥,极大的方便了行人,也为人们节约了往返船费。

建造东沟汇济桥有两种传说:

一,是西林庵和东林庵的和尚尼姑外出化缘,用化缘的钱建造了大桥。这得归功于和尚和尼姑!

二,林小元摆渡多年,船体损坏,上岸修缮时发现船底有暗层,内有无数元宝(毕竟是传说,很难自圆其说,看看就好,不要认真追问),他视为老天赐给他做善事,并没佔于己有,而是,用此元宝,从句容靠水运,购买条石,请来工匠,建造了三孔汇济桥,中孔拱顶绘有道家八卦图,也许,是用于镇压河妖之用。

又于现中学后河面建造了一样三孔桥,名吳桥,也于文革后被拆毁,现有吳桥是一九xx年(己记不清何年)建造。多余元宝去老家买了田地,过上了地主生活。

东沟匯济桥在日本侵华期间,驻东沟日军在桥顶建有上下二层楼的碉堡,逼我爹爹(有铜铁器制作和修理技术)在毫无安全设施防护下,冒着危险,扒在堡顶,用白铁焊锡焊接做堡顶,且没有一分工钱给付。碉堡内驻有日本士兵,枪孔对着四面,成为要塞。盘查过往行人,对抗新四军,该碉堡于日本投降后折除。

至于东皋公的后花园传说,至今还有花园巷佐证,我在前篇文章中有过赘述,在此就不再絮叨了!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世间万物总在不断变化,时代向前、事物兴兴衰衰交替更迭、永无休止的标新立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独自存在几百年有自主决断政务能力的古老的东沟,自划归外乡被管理近十年,东沟原貌一如以往、一成未变地得到有效保护。人们期待,随着时间的延续,东沟或许还能再次迎来回归独自发展的兴旺鼎盛时期,让旧貌換新颜。如今,人们倘佯在曾经热闹非凡现在却难见行人的老街旧巷,湧现在脑海和心底的,也只是自己经历过的和老辈人对更古远老人们的口口相传的情景回忆,而折转身躯来在新街,那车来人往时刻展现繁华的、具有新时代新面貌的、高科技、智能技术,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现实生活!

上一篇: 极具地域文化特色湘西窨子屋的营造智慧与现代价值
下一篇: 小说:女儿突生怪病,请人来看,高人指着门垛说“往底下挖半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