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刘伯温) (1311-1375)-元末明初

创始人 1 2025-08-08

刘基(刘伯温)(1311-1375)

刘基,字伯温,谥号文成,浙江青田(今属浙江文成)人。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之一,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在民间传说中,他被高度神化,成为智慧的化身,常与诸葛亮并提。

54555c9320967130d8bd76dfffec0dd3

一、生平:从元朝能臣到明朝开国元勋

刘伯温的一生跌宕起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元朝仕宦与归隐期(1311-1360):

少年聪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地理、兵法谋略、经史子集。十四岁入郡学,习《春秋》,被视为神童。

进士及第:元至顺四年(1333年),年仅23岁的刘基考中进士。

宦海沉浮:初任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不畏强权,打击豪强,颇有政绩。后历任江西行省掾史、江浙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行省郎中(一说行枢密院经历)等职。

屡遭挫折: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和洞察时弊的见解,使他多次得罪权贵和地方豪强,仕途坎坷。曾因反对招安方国珍(当时被视为海盗)而被朝廷斥责并羁管绍兴,后又短暂复出。

心灰归隐:眼见元朝政治腐败,纲纪废弛,天下大乱之势已不可逆转,刘基深感无力回天。约在1356年前后,他愤而辞官,携家眷回到故乡青田,隐居著述,写下了重要的寓言体政论集《郁离子》,反思元朝灭亡的教训,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

辅佐朱元璋,运筹帷幄期(1360-1368):

礼聘出山:1360年,在朱元璋谋士宋濂、陶安等人的推荐下,朱元璋(当时为吴国公)诚意邀请刘基出山。刘基审时度势,认为朱元璋有雄才大略且能礼贤下士,是结束乱世的希望,遂决定辅佐。

“时务十八策”:初次见面,刘基便献上著名的“时务十八策”,对天下形势和朱元璋的战略方向做了精辟分析,提出“先灭陈友谅,后图张士诚,再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深得朱元璋赞赏。这成为朱元璋统一天下的基本国策。

关键谋略:

鄱阳湖之战:在决定性的鄱阳湖大战中,刘基是朱元璋最重要的军事顾问。他识破陈友谅诈降计,建议朱元璋移军湖口扼守要害,并利用火攻等策略,最终助朱元璋以弱胜强,消灭了最大的劲敌陈友谅。

平定张士诚:在消灭陈友谅后,刘基又参与谋划了平定张士诚的战争。

北伐中原:在制定北伐元朝的战略、稳定新征服地区等方面,刘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王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负责监察百官、制定律历、营建都城(南京)等重要事务。他参与制定了明朝初年的诸多典章制度。

明朝开国后的晚年与悲剧(1368-1375):

位高权重,刚直遭忌:刘基位极人臣,但他性格刚直,嫉恶如仇,在整顿吏治、严惩贪腐、约束勋贵(如李善长、胡惟庸)等方面毫不留情,因此得罪了以丞相胡惟庸为首的一大批权贵。

急流勇退与被迫留京:洪武四年(1371年),刘基敏锐地察觉到朝中暗流涌动,尤其是胡惟庸势力的膨胀和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日深。他主动请求告老还乡,获准。但在家乡仅低调生活,不问世事。

构陷与病逝:胡惟庸并未放过刘基。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指使人诬告刘基在家乡谈洋(一说淡洋)地区有“王气”,图谋不轨。朱元璋虽未深究,但疑心更重,下诏剥夺刘基俸禄,并命其进京谢罪(实为监控)。刘基抱病入京,忧惧交加,病情加重。

疑云重重的死亡: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基病重。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带御医探视。服药后,刘基病情反而急剧恶化,不久便去世,享年65岁。其死因存在很大争议:有认为是自然病亡;有认为是胡惟庸下毒;更有人认为朱元璋默许甚至指使了此事(借胡惟庸之手除掉功高震主又难以驾驭的刘基)。后世普遍认为他的死与胡惟庸的构陷和朱元璋的猜忌有直接关系。

身后平反:刘基死后,其长子刘琏也被胡惟庸迫害致死。直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才追念刘基之功,允许其子孙世袭爵位(诚意伯)。明武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成”。

二、故事传说:神机妙算的“帝师”

刘伯温在民间的形象远超其历史本身,被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常被描绘成能呼风唤雨、未卜先知的神仙式人物:

神机妙算,未卜先知:

《烧饼歌》:这是托名刘伯温最著名的预言谶语书。传说某日朱元璋在殿内吃烧饼,刘基求见。朱元璋将烧饼扣在碗下,问刘基碗中何物。刘基答:“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随后君臣问答,刘基以歌谣形式预言了明朝乃至其后数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魏忠贤乱政、李自成起义、清朝入关、民国建立等)。该书文字隐晦,被后人不断附会解读,其真实性极低,普遍认为是后人(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假托之作。

其他预言传说: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预言天气、战局、人事变迁甚至数百年后事物的故事。

精通奇门遁甲,法术高强:

传说他精通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奇门遁甲、风水堪舆,能撒豆成兵、呼风唤雨、驱使鬼神。在鄱阳湖之战等关键战役中,常被描绘成运用法术助朱元璋取胜。

建造北京城:有传说称北京城的设计建造也出自刘伯温之手,并留下了“八臂哪吒城”、“高亮赶水”等神奇传说(实际北京城规划主要由姚广孝等人负责)。

与诸葛亮的比较:“前知五百年诸葛亮,后知五百年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等俗语,将二人相提并论,强调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完成大一统的功绩似乎更胜一筹,其“神算”能力也更为后世所夸大。

斩龙脉传说:各地常有刘伯温为保明朝江山,奉旨在全国各地斩断“龙脉”(指有潜在威胁的地理形势)的传说。

重要提示:这些传说故事充满了浪漫想象和神化色彩,并非真实历史。它们反映了民间对刘伯温超凡智慧的崇拜和对神秘力量的向往,也体现了民众对这位悲剧性开国功臣的同情和纪念。研究历史人物,必须严格区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

三、经典著作:文韬武略,思想深邃

刘伯温不仅是谋略家,更是卓越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著作内容丰富,文采斐然:

《诚意伯文集》(或称《刘文成公全集》):这是刘基最重要的著作汇编,由其子刘仲璟、孙刘廌等整理刊行。主要收录:

《郁离子》(核心著作):写于元末归隐期间。采用寓言体,共18章,195则短篇寓言。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元朝腐败),系统阐述了他的哲学、政治、经济、伦理、人才、军事等思想。主张“以德治国”、“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反对暴政和贪腐”。文笔犀利,寓意深刻,是其治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书名“郁离”意为“文明”,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

《覆瓿集》:元末所作的诗文汇集,多为揭露社会矛盾、抒发个人感慨之作。“瓿”是古代一种小瓮,“覆瓿”谦称自己的作品无大用,只配盖酱罐。

《写情集》:词集,多写景抒怀、羁旅愁思之作。

《犁眉公集》:明初出仕后的诗文汇集。内容更为广泛,包括应制、酬唱、议政、记事等。文风较前期更为老成。

《春秋明经》:研究《春秋》经义的著作。

奏议、书信等:重要的政论和公文。

军事著作(托名或相关):

《百战奇略》(又名《百战奇法》):托名刘伯温所著的著名兵书。分十卷,共一百篇(条),每篇先阐述古代兵法精要(多引自《武经七书》),再列举古代战例(多引自《资治通鉴》),最后加“按语”评点。系统论述了古代战争的作战原则和方法。学术界普遍认为此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托名刘伯温。但因托其名而广为流传。

其他军事思想:刘基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辅佐朱元璋时的实践谋略中,以及在《郁离子》等著作中关于战争、谋略的论述。

其他托名著作:

《烧饼歌》:如前所述,著名预言谶书,托名之作。

《滴天髓》等风水命理书:民间常将一些风水、命理、占卜书籍托于刘伯温名下,均缺乏可靠依据。

四、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

杰出的政治家与谋略家:作为明朝开国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刘基的战略眼光(“时务十八策”)、军事谋略(鄱阳湖之战等)、制度建设(御史台、律历、都城规划)等方面的贡献是实至名归的,是朱元璋成就帝业的关键人物。

卓越的文学家:其诗文雄浑奔放,古朴沉郁,尤以寓言《郁离子》成就最高,是明初文坛的代表人物。

深邃的思想家:《郁离子》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政治和社会思想,强调德治、民本、务实和改革,对后世有积极影响。

民间智慧的象征:被高度神化后,成为“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代名词,是民间崇拜的智慧偶像,其传说故事成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素材。

悲剧性的历史人物:他功勋卓著却结局凄惨,死于政治倾轧和帝王猜忌,其悲剧命运令人扼腕,也引发了后世对封建专制制度下君臣关系、功臣命运的深刻思考。

文化遗产:在他的故乡浙江文成县(以其谥号命名),以及他曾活动过的地方,留存有许多纪念性建筑(如刘基庙、墓)和传说遗迹,形成了独特的“刘基文化”。

总结:

刘伯温(刘基)是元末明初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的杰出历史人物。他辅佐朱元璋开国立业,贡献卓著;其著作《郁离子》思想深邃,文采斐然。在民间,他被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成为智慧、谋略和预言的化身。研究刘伯温,既要看到其真实历史中的文韬武略和悲剧命运,也要理解其被神化背后所承载的民间情感和文化想象。他是一位在正史和野史、现实与传说中都留下深刻印记的传奇人物。

上一篇: 黄石公-秦末汉初
下一篇: 李淳风(602年-670年)-唐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