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第47卦解读

147小编 175 2025-08-09

一、卦名溯源:从文字符号到生存隐喻

“困”之字形,甲骨文作“㞀”,外象“囗”(围墙),内象“木”(树木),象草木为垣墙所囿,枝叶不得舒展之态。《说文解字·囗部》释为:“困,故庐也。从囗,木在其中。”段玉裁注:“凡委曲不得舒展皆曰困。”西周金文中,“困”字已引申为“困境”义,如《大盂鼎》“不困于艰”,即指不被艰难所困。

从卦象看,困卦下坎上兑,坎为水,兑为泽。《象传》曰:“泽无水,困。”湖泽干涸,草木失养,鱼鳖困于陆泥,此象源于上古先民对干旱灾异的观察,折射出“靠天吃饭”的生存焦虑。卦辞“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以“亨”(通“烹”,指祭祀)为破困之径,奠定了“以德通神”的哲学基调。

二、卦辞疏证:困境中的宗教与伦理

1. 亨,贞大人吉”

“亨”之本字象宗庙献牲之形,甲骨文如《合集》14350“亨于祖乙”,均指祭祀仪式。困局中需通过祭祀通神,寻求超自然力量的佑助。

“贞大人”即“大人占卜”,“大人”指有德位者(如贵族或巫觋)。殷墟卜辞“贞:王其田,大人从”(《合集》24440)可证,商周时期占卜权由贵族掌握,故“贞大人吉”暗示困境中需以德行凝聚群体。

2. 有言不信

“言”指世俗承诺,困局中人力穷竭,故言语难取信。王弼注:“处困而言,不见信也。”此与《尚书·盘庚》“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形成对照,凸显困境中权威的消解。

三、六爻分释:从文字训诂到义理演绎

1. **初六: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文字考释:

“臀无肤”:“肤”非现代“皮肤”,《说文》:“肤,胠也。”段注:“谓胁也。”“臀无肤”犹言“身体裸露无遮蔽”,喻处境赤贫。

“次且”即“趑趄”,马王堆帛书作“趑雎”,叠韵联绵词,形容徘徊不前。《周易集解》引虞翻曰:“次且,却行不前也。”

象数分析:

初六居困卦之始,阴柔失位,下乘九二阳刚(坎中),故如“行于险中”(坎为险)。然阴居阳下,以柔承刚,虽危(“厉”)而“无大咎”,暗合“谦退守柔”之道。

哲学启示:

困境初现,宜审慎缓行(“次且”),不可强行突破。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退隐田园,虽物质匮乏(“臀无肤”),却保全名节(“无大咎”),印证“守柔存刚”的生存智慧。

2.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文字考释:

“朱绂”:“绂”从“糸”,指祭服蔽膝。西周《毛公鼎》“朱绂、銮旗”即载贵族服饰礼制,“朱”为赤色,象征祭祀的庄重。

“酒食”:非宴饮之乐,乃祭祀供品。《诗经·小雅·楚茨》“以为酒食,以享以祀”可证,“困于酒食”实为“困于祭祀之责”。

象数分析:

九二居坎中(坎为酒食),阳刚得中,上应九五(同气相求),故“朱绂方来”(获上层支持)。然互卦离(九二至九四)为火,火炎上而水(坎)下,象征资源虚耗,故“征凶”而“无咎”——行事有险,但若以祭祀(“享祀”)凝聚人心,则可免责。

哲学启示:

困境中若掌握资源(“酒食”),需以仪式(“享祀”)构建共识,避免独断专行。如商汤困于夏桀,以“桑林祷雨”祭祀求雨,既解旱灾(“困于酒食”),又收揽民心,暗合“以礼化困”之理。

3. 九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文字考释:

“石”:甲骨文象崖下石块,引申为“坚不可移之物”。《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以石喻权位之固。

“蒺藜”即茨草,《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棘”之“棘”同类,果实多刺,喻小人构陷。

“宫”为居所,《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此处指安身之所。

**象数分析:

九三阳居阳位,刚而失中,下乘九二(阳刚相叠),故“困于石”(遇强硬阻碍);互卦巽(六三至九五)为草木,故“据于蒺藜”(依附小人)。上应上六(阴柔失位),阴为妻,阴爻不正,故“不见其妻”(失其配偶)。全爻阳刚过盛,上下无援,凶象已成。

哲学启示:

王弼注:“石之为物,坚不可移;蒺藜之刺,不可践履。”此爻喻困境中决策失误(“石”)、依附奸佞(“蒺藜”),终致众叛亲离(“不见其妻”)。如战国屈原困于怀王(“石”)、谗臣(“蒺藜”),投江殉国,印证“刚愎犯险”之祸。

4.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文字考释:

“金车”指青铜车马,西周《虢季子白盘》“赐用金,玄镠钖”载车马器赏赐,象征权威资源。

“徐徐”甲骨文作“彳+余”,象缓步而行,与“次且”同为困阻之态,但更显审慎

象数分析:

九四阳居阴位(兑初),刚柔相济,下应初六(阴阳相应),故需“徐徐”而进;互卦离(九二至九四)为火,火克金(兑为金),故“困于金车”——虽握资源(金车),却受制于客观条件(火克)。然阳爻得正于上卦,终能“有终”。

哲学启示:

程颐《伊川易传》:“金车,谓坚实之物,君子所乘也。”此爻喻困境中借助外力(如权威)需审慎(“徐徐”),避免刚愎。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借魏王兵权(“金车”)却屡遭猜忌(“吝”),终以“夷门抱关者”侯嬴之计成功(“有终”),彰显“柔能克刚”之智。

5.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文字考释:

“劓刖”为肉刑,“劓”割鼻,“刖”断足,《尚书·吕刑》“劓刖庶民”可证。此处非实指刑罚,乃喻权威受损(如“劓”损颜面,“刖”失权柄)。

“赤绂”与“朱绂”同义,均指祭服,然“赤”较“朱”色更重,象征祭祀等级更高。

象数分析:

九五居兑中(兑为毁折),阳刚处尊而失位(困卦九五不得中),故“劓刖”(权威受挫);下应九二(阳阳相敌),故“困于赤绂”(空有祭祀之权,却无实效)。然兑为悦,缓图(“徐”)可解(“说”通“脱”),需以“祭祀”凝聚人心。

哲学启示:

此爻喻上位者困于名位(“赤绂”)而实权旁落(“劓刖”),需以仪式重建权威(“利用祭祀”)。如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劓刖”),却通过“郊祀大典”维系天下共主地位(“利用祭祀”),体现“以礼维统”的政治智慧。

6.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文字考释:

“葛藟”为藤本植物,《诗经·周南·樛木》“葛藟累之”喻纠缠难脱。

“臲卼”叠韵联绵词,《尔雅·释诂》:“臲卼,不安也。”形容动摇欲坠之态。

象数分析:

上六居困卦之极,阴柔乘刚(乘九五阳爻),又处兑卦之末(兑为毁折),故如藤蔓缠绕(“葛藟”)、危楼将倾(“臲卼”)。然物极必反,上六与九三正应(阴阳相应),故“动悔”(行动致悔)后“有悔”(反思悔改),终能“征吉”。

哲学启示:

《周易正义》曰:“居困之极,而乘于刚,下无其应,行则必穷。”此爻喻困境达于极点时,需反思悔改(“有悔”),突破旧局(“征吉”)。如勾践困于会稽(“葛藟”“臲卼”),“卧薪尝胆”(“有悔”)后伐吴成功(“征吉”),印证“困极复亨”的辩证法则。

四、困卦的哲学体系与学术影响

1. 困境应对的三维模型

认知维度**:承认困境的客观性(“泽无水”),非人力可抗拒;

实践维度**:以“祭祀”(仪式)凝聚共识,以“贞大人”(德行)引领方向;

超越维度**:通过“动悔—有悔—征吉”的辩证运动,实现困境突破。

2. **对先秦哲学的奠基作用**

儒家:困卦“贞大人吉”启“君子固穷”之德,孔子困于陈蔡而“弦歌不衰”,孟子“天将降大任”之论均渊源于此;

道家:“泽无水”之象与老子“洼则盈”相通,上六“困极征吉”暗合“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

巫术传统:卦辞“享祀”与爻辞“朱绂”“赤绂”,保留了商周巫术仪式的文本记忆,如《周礼·大宗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的实践遗存。

3. 易学诠释的历史脉络

汉易象数派:虞翻以“困从否来”(否卦三、上爻换位成困)解卦变,荀爽以“阳陷阴中”释困象;

宋易义理派:程颐《伊川易传》以“刚中”论(九二、九五阳刚得中)强调“处困不失其刚”;

清儒考据:张惠言《虞氏易》以互体、爻变系统疏解六爻关联,如“九三互巽为草木,故有蒺藜”,构建严密的象数体系。

五、结语:困卦的现代性启示

从甲骨文字到哲学体系,困卦展现了中华文明面对困境的独特智慧:既非消极认命,亦非盲目对抗,而是在“贞”(德行)与“亨”(仪式)的互动中寻求突破。其“困极必通”的辩证思维、“刚柔相济”的实践理性,不仅为易学研究提供了文本范本,更为当代社会应对生存焦虑、制度困境提供了跨时空的思想资源。正如徐复观所言:“中国哲学的特质,即在忧患意识的启发下所形成的人文精神。”困卦之“困”,恰是这一精神的原初注脚。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2. 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 程颐:《伊川易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 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

5.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商务印书馆,2019年。

#易学哲学 #古文字研究 #先秦史论

上一篇: 斩断荆棘,走出心牢:坎卦六爻给现代人的解脱启示
下一篇: 《周易》第四十七卦“泽水困”白话文解读,听得懂的中华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