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的风水竟与这四座建筑息息相关,真腻害!
在肇庆西江两岸,
巍然耸立着肇庆四塔:
北岸有崇禧塔、元魁塔,
南岸有文明塔、巽峰塔,
每个塔都有它深藏的历史故事,
瞭望着几百年的沧桑变幻……
全国少见的
肇庆隔江四塔
肇庆四塔隔江相峙,均建于明代,形态各异,形成“天之四极”的景观,被誉为西江流域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西江历来多水患,古代人们缺乏科学知识,认为水患是由于河妖祸龙造成的,建宝塔可以镇河妖、锁祸龙。端州更是流传“一篙插竹筏”传说,说端州是两水挟州,像个竹筏浮在水面,建塔就像有支篙“定”住竹筏,这是人们对建塔寄托的良好愿望。
大叔不过浮云 摄
吴勇强 摄
“四塔”之首【崇禧塔】
年代:建于明代万历十年(1582),1983年重修。
形制特点:外观9层,内分17层,高57.5米。
二泉映月 摄
鲤鱼鲫鱼 摄
崇禧塔背后
明朝万历年间肇庆知府王泮认为西江水患频仍,希望建塔可以锁住“祸龙”,永固堤围,也可聚集人才与财气,于是建造此塔。塔名取“崇禧”,就有“文运兴旺、洪福无疆”之意。
大勇 摄
喜之狼 摄
崇禧塔的塔身平面是八角形,每层塔的檐角都吊有风铃。塔身是砖木结构,虽建于明代,但却保留了唐、宋楼阁式建筑雄伟壮观的塔型风格。
吴勇强 摄
吴勇强 摄
一般的古塔楼梯都是在塔心做螺旋形楼梯上塔,但是崇禧塔的楼梯却是直的,穿过整个塔身,这样的楼梯大概适合塔身较小的崇禧塔。登上塔的顶层眺望西江,江水仿佛从西天漫卷而来,一塔耸南天”的韵味。
郭少 摄
谢永平 摄
“私家斜塔”【元魁塔】
年代:始建于明代天启三年(1623)。
形制特点:外观7层,内分10层,
上细下粗,塔顶中心点偏移塔基中心点约68厘米。
大头蚊 摄
古道西风 摄
元魁塔背后
端州西江大堤东端有一座八角形的元魁塔,被人誉为“肇庆斜塔”。相传为渡头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同科中举,仕途畅通之时回乡所建,故名“元魁塔”。
吴勇强 摄
吴勇强 摄
元魁塔的造型独特,自下而上每层的高度按比例逐层减少,塔檐和平座也逐层收缩,属于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石塔。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整个塔身向东南方向倾斜,但是斜而不倒,已经有上百年都是保持了这个现状。
杀手希 摄
午夜咖啡 摄
元魁塔在“四塔”中比较特别,虽然比较矮小,但是结构玲珑,既有明代的建筑特色,又有宋代的建筑风格。
杀手希 摄
杀手希 摄
传说能预测风雨的【文明塔】
年代: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
形制特点:外观7层,内分13层,塔高45米。
啊伟哥 摄
文明塔背后
文明塔位于端州区西江对岸高要区的镇塘岗,是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肇庆知府郑一麟为振兴文风而建的。文明塔呈六角形,除第13层开一个门外,其余各层都开两个门,偶数层开上下门,奇数层开平门,平门南北对开相通。
文明塔是肇庆唯一的明代六角七层古塔,据地方史料记载,文明塔的塔基、塔高和塔刹高度等数据都以“六”为系数,暗含了《周易》中乾坤六爻之数。
来源:肇庆蜘蛛网
象征“风生水起”的【巽峰塔】
年代: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
形制特点:塔高39.2米,八角七层。
周永徽 摄
肥文 摄
巽峰塔背后
巽峰塔位于西江南岸乌榕山上,故又称“乌榕塔”。明代肇庆在旧府衙的东南方“巽”位,《易经》上这个方位象征着“风”,在这个方位建塔,寓意就是希望“风生水起”了。
肥文 摄
喜之狼 摄
巽峰塔平面呈八角形,属于仿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塔,底层开七个假门和一个从外面登上二楼的叠涩门,这种从首层进不了密封暗层的设计,在明代砖塔中以巽峰塔为首例。
吴勇强 摄
韩晋东 摄
巽峰塔从第一层至第七层外表的真假门两边都无筑斗柱,但是转角的地方都筑有依墙柱,平面露出无设柱础,柱顶也无设斗拱,每面依墙柱之间上部用砖砌出仿木拱额、普柏枋和檐枋,枋的上面是棱角牙子砖和线砖叠涩出檐,在肇庆各塔中有其独特之处。
杀手希 摄
杀手希 摄
一江四塔已经成为了肇庆的一张名片
郭沫若先生一句
“四塔擎天天宇稳,七星伴月月宫闲”
完美地诠释了肇庆优越的地理环境
有四塔 有七星
定保肇庆福祉长盛不衰
梁萍 摄
资料来源:肇庆蜘蛛网、知音堂、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