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碗筷最不该犯这些禁忌,老师傅都知道会越住越穷,后悔才察觉
89 2025-08-22
1976年的9月9日,凌晨0点的时候,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建立起新中国的伟大人物带着安详的面容离世了。
虽然毛主席已经去了,但是关于他的遗体怎么处理,却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毛主席主张火化
早在1956年4月27日,毛主席就在北京中南海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上,毛主席主张所有人都选择火化,不要将遗体留在世上,这样就不需要提前找什么风水宝地,也不需要耗费物资和财力。
更好保护土地资源,不因为埋葬遗体而浪费。
会议休息的时候,秘书将这个提议拟成了一份倡议书,送到毛主席手中,要求提倡火葬的领导人在倡议书上面签字。
毛主席为了表明态度,第一个在倡议书上面签字,其他参会人员看到毛主席的态度,都紧跟其后,包括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136个人都在倡议书上面留下他们自己的名字。
很多没有参加会议的领导人,在听说了毛主席这个倡议以后,都纷纷附和,表示同意火葬。
陈云还因为这个事情特意给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写了一封信,表明他的态度。虽然之前毛主席召开的会议,他没办法参加,但是他十分认可毛主席的提议,所以特意写这封信,补上他的签名。
除了火葬外,他同意对遗体进行解剖,这样既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又能够促进科学的进步,他愿意为了医学进步而奉献。
而且毛主席在去世之前,有一天晚上,毛主席失眠了,他想睡觉却怎么也睡不着,于是就和他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聊起了天。
毛主席通过讲他母亲的事迹,延伸到了他的生死观。
毛主席告诉吴旭君,万一哪天毛主席离开人世了,吴旭君千万不要在他面前。吴旭君还和毛主席阐明她必须在的几个理由,但是毛主席又强调了一遍,还说明了他自己的理由。
毛主席希望给吴旭君留下一个美好的样子,这样以后想起来毛主席就一直都是美好的形象,而不是去世时的悲惨面容。
吴旭君不明白为什么毛主席一直要谈论死亡这个话题,她觉得有点不对劲,所以想把话题给转移开,但是毛主席丝毫不忌讳。
毛主席告诉吴旭君,他这个人比较执拗,别人不喜欢讲的,都避讳的事情,他却非要说。就拿死亡这个事情来说吧,毛主席曾经很多次在战场上死里逃生,别人都说他命大,可是他坚信唯物主义辩证法。
人固有一死,这是逃不开的,就像有失败就会有成功,人会犯错,也会做出正确决定,毛泽东还说到,他将来总会和罗荣桓同志一样,面临被死神的召唤,死了之后就把遗体火化掉。
吴旭君不知道毛主席为何要这么说,被吓了一跳,让毛主席赶紧换个话题讲,毛主席却不依不饶,非要就这话题继续探讨。
毛主席在病房里给吴旭君讲到。让吴旭君在参加他追悼会的时候,穿得漂亮一些,去台上讲话,讲一些辩证法的观点。
“我在世的时候吃鱼吃得比较多,死后你就把我的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让鱼儿来吃我,吃肥了好为人民去服务,这就叫做物质不灭定律。”
毛主席一而再,再而三地和吴旭君说起他要火葬的事情,还说他的遗体留下,会增加人民的负担。
当时的吴旭君并未多想,后来才知道原来毛主席这是在交代后事。
二、伟人的陨落
9月9日这一天,毛主席因为心肺问题离开人世。在此之前,毛主席曾经多次陷入昏迷,多次被医护人员抢救过来。
医护人员时刻观察着毛主席的病情,丝毫不敢懈怠,每天量血压,测脉搏,输氧气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但是7点的时候,毛主席的呼吸突然急促起来,他感觉到身体的不舒服,用手想要把管子从鼻子那里拿出来。
但是他不能,此刻的他早已没有力气这么做,还没等他把管子拿出来,就陷入了重度昏迷,这一次,他再也没有醒过来。
身边的人听到毛主席逝世的噩耗,就立刻向病房奔跑,神色慌张,一脸的难以置信,一进病房就抱着毛主席的遗体痛哭流涕,一边对着医生声嘶力竭地呼喊:“医生啊,你们快救救主席啊,你们为什么不救他啊!”
毛主席就这么离开的事实似乎不能被接受,身边的人一直在哭喊,似乎要把没能够对毛主席所诉说的话语全部说出来。
病房里回响着难以抑制的哭声,一声又一声,间断而不停止,如今毛主席逝世,一瞬间如翻江波涛,涌进了周围人的脑海。
1976年9月9日下午,电视广播反复播放:“下午3时有重要广播播放”的消息,让很多人不由得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到底是什么国家大事才能够让广播如此重视?
下午全国广播播放了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所有中国人民都震惊了,犹如晴天霹雳,打在全国人民的身上,毛主席就这么...走了..?
当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一经传出,无数中国人民为之痛哭,上百万人民群众自发在天安门广场进行吊唁。
大家自发地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毛主席的遗体两侧慢慢走过去,为了见毛主席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
当看到毛主席的遗容时,很多人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们难以接受,头脑中呈现毛主席往日的音容笑貌,一幕幕,一个又一个片段犹如电影般播放。
百姓们难以抑制他们的感情,有的失声痛哭,有的偷偷啜泣,还有的哭到声音哽咽,话都难以表达,更多的是高声呐喊,似乎要把心里所有的思念都通过这种方式传达给毛主席。
军乐队奏响的哀鸣,通过实时转播传达给了每一个人,也传达给了每一个中国人民,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
三、遗体保留,供世人瞻仰
毛主席逝世后,是该按照他的遗愿火葬,还是永久保存遗体,就成为一大难事。
为了确定毛主席的遗体该如何妥善安置,华国锋在中南海召开了专门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每一个人都坚持将毛主席的遗体保存下来,他们并不希望毛主席的遗体火化,这样,永久保存的遗体就可以被后人用来瞻仰。
但是,这样的决定就和毛主席的遗愿相违背了,但是大家还是决定,希望能够一直见到毛主席。
邓小平,华国锋等人觉得保存遗体,是出于稳定全国局面的考虑,是照顾到全国人民的情绪。所以经过再三确定,不仅要保存遗体,还要修建毛主席纪念堂。
这一决定不仅仅是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也是几亿中国人民的愿望,毛主席的遗体就如同他的思想一样,是中国人民不可缺少的财富,也是我们学习的伟大榜样。
只有将毛主席的遗体永久保留下来,才能够让更多人学习到毛主席的精神,更多人了解到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无私奉献的国家领导人。
三、遗体保护工作
既然决定了要好好保护遗体,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样才能永久保护遗体不受影响呢?
针对遗体保护,专门成立了16人的工作小组,当天凌晨4点,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中南海的房子前,车上下来两个人。一个是卫生部部长刘湘屏,另一位是中国著名医学专家徐静。
汪东兴简单传达了一下毛主席逝世的讯息,然后又布置了一下任务。随后带着两人去了毛主席的卧室。
为了保存毛主席的遗体,室内温度开的很低,光线也很暗,毛主席的遗体就在床中间,用一条白色毛巾被覆盖。
徐静为了不打扰到毛主席,蹑手蹑脚走到床旁边,掀开了被子,仔仔细细观察了遗体,得到了需要的信息以后,她重新盖上了毛巾被,快速走出了屋子。
徐静害怕多呆一会,她就会控制不住她的眼泪,随后带着助手,药品还有器械去见华国锋。
针对保护遗体,华国锋他们问徐静有没有什么好的方式。徐静将保护方式、步骤,还有紧急措施都讲了一下。
虽然徐静他们有过保护遗体的经验,但是像毛主席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做,既不能腐烂,又要栩栩如生,还要供百姓们瞻仰。他们也没什么把握,只能够尽力去做。
得到认可以后,徐静就带着工作人员先把毛主席的房间进行一番彻底地清扫,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打扫完之后进行消毒的工作。
三人临时找来一张解剖台放在房间中央,顾不上吃饭,就开始进行防腐败的工作,把毛主席的房间消毒,在遗体里注射福尔马林一类的防腐剂。
为了供百姓们瞻仰,吊唁,要确定毛主席的遗体该如何摆放,做什么动作,都需要一一请示中央。
几个人相互配合十分默契,张炳常是负责人体解剖的,平常就和遗体打交道,处理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技术娴熟;陈克铨双手灵活,动作快速;徐静是从事组织学,虽然和遗体打交道不多,但是胆大心细。
三个人一边商量如何操作,一边紧密配合,经过几个小时的工作,终于完成了毛主席的遗体保护工作。
但是要长期保存,需要注入大量的防腐液,注入以后,什么时候出现的肿胀现象会消失,他们都不知道。所以做完防腐工作以后,几位就一直在旁边观察,为长期保存做好原始的记录。
并且重新测量主席遗体的尺寸,让服装厂的师傅做出两套中山装,化妆技师负责为毛主席做细致妆容。
防腐工作完成以后,中共中央决定,从1976年9月11日至17日,将毛主席的遗体移去人民大会堂,在这里让百姓吊唁。
五、追悼会
当遗体准备完毕以后,毛主席的遗体就准备运往人民大会堂,在这里接受全国百姓的瞻仰,告别。
遗体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准备灵车,将毛主席遗体送往人民大会堂,但是当时中国并没有合适的灵车。
当时周总理去世的时候,北京紧急制造出来一辆,没想到没过多久,又要赶制灵车送毛主席一程。
汽修厂的几千工人忍受着心里巨大的哀伤,纷纷请求为毛主席制作灵车,用他们的方式为毛主席做点什么,哪怕就是拧一颗螺丝,涂一道油漆,运一个零件,组合一个小部件都行。
为了保证灵车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造出来,还要绝对安全,工厂成立一个小组,不分昼夜,开始准备。
为了制造时不发生意外,中央派遣士兵24小时真枪实弹保护。在9月的酷暑,工厂密不透风的作业间,就算被蚊虫叮咬,被汗水浸透衣物,也绝不分心。
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做到完美,他们用手拧螺丝,手工钻孔,就算出现水泡又如何,就算手臂痉挛又如何?都抵不上心中的痛,想要做好灵车的责任感。
最后,一辆乳白色,配着黑色绸缎的灵车终于做好,并且载着毛主席遗体,缓缓驶向人民大会堂。
为了更好保护遗体,大厅的温度必须要掌控,所以能够使用的冷风设备全部打开,将温度控制的足够低,但是这样的保护还不够。
人一多,室内的二氧化碳就会增加,二氧化碳的释放会增加展厅的气温,致使温度增加,就算有冷气设备也不足够。而且一再降低温度,会使前来吊唁的人受不了。
大厅里面的灯光,乐队乐器喷放出的气体,都是会导致大厅气温上升的因素。
徐静等人看到这样的场景,担忧起来,这样对遗体保护极其不利,经过商议,领导们决定撤去乐队,改放录音,大厅里面的灯光没必要的一律关闭。
最后经过一致商讨,觉得应该为遗体增加一个玻璃棺保护,保证遗体里面是冷的。虽然解决办法有了,可是要找一个适合的玻璃棺谈何容易?
一天时间内,现做显然难度有点大,所以他们想到了孙中山先生的水晶棺,但是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水晶棺比较小,和毛主席的身形不同,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无法使用。
最后只能做一个有机的玻璃棺,北京市只有一个厂是生产这个的,所以中央就下达了一个紧急任务。
知道这是为毛主席做的,厂里的工作人员都十分卖力,含着眼泪加班加点,用了十几个小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
虽然玻璃棺完成了,但是遗体保护工作远没有这么简单,他们还找了北京负责氧气和化工系统的人,研究如何往保护遗体的棺内充气,使含氧量降到保护遗体的标准。
最难的还是降温的工作,专家们提出,温度控制在6-7度才是最适宜保护遗体的温度。九月天正是高温季节,太阳拼了命地炙烤着大地,想要将他的热能源全部洒在祖国的大地。
另外每天前来大厅的人数有几万之多,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大量的热能量,再加上二氧化碳释放的热气,就算大厅所有的气温全部开到最低,也只能保证空气温度在15度以上,这个温度可比最佳保护气温多出一倍。
为了降温,中央还请来了各方面制冷专家,还有制作冷气的机器厂,技术人员联合商讨制冷的措施。
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制造出了半导体制冷降温的设备,通过综合降温将棺内气温降到最佳适宜温度。
毛主席去世以后,他的纪念堂制作完毕,毛主席的遗体被存放在了纪念堂,终于遗体保护工作全部完成。
团结就是力量,在中央领导人和全国百姓的努力下,毛主席的遗体终于是被永久保留下来,这是唯一一次大家明知毛主席的心愿,却还集体违背的情况,也是最后一次。
虽然没有按照毛主席遗愿来,但是能让中国人民一直瞻仰他,让他陪着这个他深爱的国家,想必毛主席也是愿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