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青龙怕臭,白虎怕吵”:古人的智慧真了不起!
137 2025-08-12
街坊老张开了家早餐店,夫妻俩守着15平米的铺子,每天凌晨3点爬起来揉面,凌晨5点开门,晚上8点收摊,全年除了大年初一歇一天,剩下364天连轴转。我问他累不累,他抹了把汗笑:“累啊,但踏实。除去房租水电,一年能落20万,供俩娃上学够了。”
这大概就是餐饮行业里最常见的“夫妻店模式”——钱不多、人够拼,赚不了大钱但饿不死。
这种店的核心就是“低成本”。不用雇人,夫妻俩既是老板又是服务员,后厨前厅一人顶俩;食材自己去批发市场挑,能省一分是一分;店面不用装修多花哨,干净就行。我家楼下的面馆就是这样,老板两口子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0点,面条自己擀,浇头自己炒,连洗碗都是俩人轮流来。去年冬天我半夜加班路过,还见老板娘蹲在门口择菜,手冻得通红。
辛苦是真辛苦,但好处是“稳”。只要味道不差、价格公道,周边街坊总会来捧场,亏本基本不可能。但想靠这发大财?难。夫妻俩一天最多接待百八十个客人,客单价撑死二三十块,就算全卖光,刨去成本,利润也就那么点。老张算过账:“咱这店,一天流水2000块,纯利也就500,一年撑死20万。想赚100万?得每天流水翻五倍,可咱这小身板,忙得过来吗?”
另一种玩法就完全不同了——资本运作的大店。朋友阿凯前年投了400万开了家中餐厅,200平米的店,雇了厨师长、服务员、采购员、店长,光月薪支出就10万。他自己基本不用去店里,每天看报表就行。生意好的时候,周末翻台三次,一个月纯利能有30多万,他笑着说:“比上班爽多了。”
但这模式像坐过山车。去年夏天疫情反复,店里半个月没开张,房租、工资照发,一下亏了50多万。阿凯说:“大店看着风光,固定成本太高,房租、人工、食材损耗,哪样都得花钱。赶上生意差,每天睁眼就欠着钱,心脏得够强。”
最惨的是卡在中间的人。小区门口曾有个年轻人,东拼西凑借了80万开火锅店,既不想自己累着,雇了3个服务员,又没实力搞规模化,店面才80平米。结果呢?每天流水刚够付工资房租,撑了半年就关门了,还欠了一屁股债。
其实餐饮这行特现实:你有多大本钱,就端多大的碗。
没本钱的,就认夫妻俩的辛苦钱。凌晨备菜时的月光,深夜拖地时的疲惫,都是换安稳的筹码,虽然发不了财,但至少睡得踏实。
有本钱的,就得扛住风险。雇人轻松了,可市场一波动,最先倒下的可能就是你。
最怕的是“啥都想要”——不想吃苦,又没那么多钱,总觉得“开个店就能赚钱”。这种心态扎进餐饮圈,十有八九要栽跟头。
说到底,开餐馆不是碰运气,是量体裁衣。手里的钱、能吃的苦、抗风险的底气,缺一样都难走远。毕竟,这行当里,能笑着赚钱的,要么熬住了日复一日的辛苦,要么扛住了过山车般的风险,没谁是轻轻松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