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蝴蝶、像飞鸟一样翩跹越过彩画重檐,在古建筑里穿梭翱翔|一本好书 04

147小编 161 2025-08-12

李乾朗

古建筑学者

一席第468位讲者2017年,我们曾邀请古建筑学者李乾朗来到一席,以“穿墙透壁”为主题分享圆和方对中国古建筑的深远影响李乾朗希望通过画图的方式,让中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的建筑,“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像一只蝴蝶或一只鸟一样,在建筑物里面翱翔。”(☞完整演讲请戳:这么伟大的古建筑,我总觉得不能独享,不如画给你们看

▲2017年,李乾朗在一席现场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李乾朗就开始循着梁思成的足迹勘察传统建筑,并用图解的形式将它们摹画下来。▲山西五台山大白塔(李乾朗/绘)▲北京雍和宫(李乾朗/绘)▲福建安贞堡(李乾朗/绘)他的绘画常采用剖面、掀顶、鸟瞰等透视角度,细致地呈现建筑的内部结构,揭示出中国古建筑的空间美感与内外玄机。▲北京天坛祈年殿(李乾朗/绘)

▲山西晋城二仙庙天宫楼阁(李乾朗/绘)▲北京国子监辟雍(李乾朗/绘)这些精美的建筑手绘图,被收录在《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一书中。书中覆盖建筑类型之多,内容之广,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百科”。2024年末,这本“古建筑宝藏书”进行了全新增订,新增21处建筑个案研究、64张各式手绘图,内容丰富程度更上一层楼。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五一即将来临,正是游玩赏景的好时节。特此择取《穿墙透壁》中诸多“古建筑之最”与大家分享。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和画笔,像蝴蝶、像飞鸟一样,翩跹越过彩画重檐,开启一场古建筑巡游之旅。__01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李家庄村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座建于唐武宗灭佛前的佛寺。由于位处五台山偏僻的悬崖台地上,故逃过会昌法难及历代兵灾的摧残;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因而又躲过虫害天灾的肆虐。

在漫长的岁月中,南禅寺大殿虽得以幸存,却几乎遭人遗忘,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发现,重新绽放它在建筑史上的光辉。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图源《穿墙透壁》)

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亦为三间,平面近正方形,立于高台座上。明间为具门钉的双扇板门,左右设直棂窗,木柱嵌在厚墙内。单檐歇山的九脊顶,近年经过考证修复,飞檐舒展深远,如大鹏展翼。

屋架采用“彻上明造”,也称为“露明造”,即室内无天花板遮挡,屋架的木结构一览无遗,椽条、大叉手、椽、驼峰、角梁、斗拱,所有木构件皆清晰可见。其脊榑下方以两支斜柱固定,形成人字形的“大叉手”,为唐代通行做法,南禅寺大殿是目前所见的最早实例

▲南禅寺大殿解构式掀顶剖视图(李乾朗/绘)

02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中国现存年代「第二早」的木构建筑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

屹立一千多年的佛光寺东大殿,与南禅寺大殿同为中国罕见的保存至今的唐代木构建筑。其殿宇规模较大、形制尊贵,斗拱的技巧运用纯熟,因此更能展现唐代雄奇的木结构精神;殿内多尊巨大的唐代原塑佛像,以及珍贵的唐代壁画,也是中国艺术史上难得的瑰宝。

▲佛光寺大殿近景(王南/摄)▲佛光寺大殿内部塑像(王南/摄)

佛光寺相传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尔后7世纪唐代的高僧传记中,曾多次提到这座兴旺的寺院,但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后,五台山多处寺院遭毁,佛光寺亦未能幸免于难。目前所存的东大殿为唐大中十一年(857)重建,外观大气庄重,木构简洁明朗,精练地传递出唐代建筑的特色。

因地处偏僻,佛光寺久遭世人遗忘,在1937年被发现时,还写下中国建筑研究史上一段动人心魄的插曲。(☞关于梁思成与林徽因发现佛光寺的故事,戳王南万象课《建筑学家林徽因》了解更多!)

▲ 左:梁思成在佛光寺大殿中的背影 右:林徽因与宁公遇塑像合影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供图)

巍然矗立在高台上的东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尊贵巨大的单檐庑殿顶,几与墙身等高。

屋顶出檐深远,但坡度舒缓,近观时,屋檐起翘昂扬,檐下尽是硕大疏朗的斗拱,展现力与美的结合。正门上“佛光真容禅寺”的巨大匾额,颇具唐风。

中间五间设厚实的板门,与殿内龛台宽度相配;左、右梢间填以槛墙,增强结构的稳固性,并开设直棂窗。这些都是唐代的典型手法。

佛光寺大殿匾额,上书“佛光真容禅寺”(王南/摄)

相较于面积小巧、结构精简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在斗拱运用上比较复杂,数量也明显增多。其外槽檐口的柱头斗拱,采用较高级的双杪双下昂;而转角处为使屋角起翘,出三下昂;两柱之间另有补间铺作。

佛光寺大殿转角铺作(王南/摄)

无论是整体外观还是细部结构手法,佛光寺东大殿都展现了唐代大型木构建筑浑厚雄奇的风采。(👇将手机逆时针旋转90°,探寻佛光寺东大殿的更多奥秘)

▲佛光寺东大殿正面长向剖面透视图(李乾朗/绘)03华林寺大殿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造佛殿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

有很长一段时期,长江以南被认为不可能存在宋代以前的木构殿堂,因为华南多雨潮湿,不利于木造建筑的保存。然而20世纪50年代,经过专家调查研究,奇迹般地发现了福州的华林寺大殿是一座建于五代末至宋初时期的古建筑。

▲华林寺大殿解构式鸟瞰剖视图(李乾朗/绘)

华林寺位于福州城北越王山下,据史载初创于五代吴越国,时当北宋乾德二年(964)。寺原名“越山吉祥禅院”(明代始改今名),当时寺内尚包括山门、法堂、回廊及藏经阁等建筑,属于禅宗佛寺。如今这些配套之制皆已不存。

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四间,平面近正方形。华林寺这座大殿用材粗壮,不仅巨大的木柱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还略胜一筹,所用斗拱之规格亦不下于佛光寺其梁架斗拱反映了极古老的特征,技巧高明,气势雄伟。

▲华林寺大殿斗拱为现存极少见的八铺作实例(王南/摄)

大殿的结构技术南北做法兼容并蓄,可供比较南北差异与地域之特殊风格。首先,梁架不用叉手或托脚,完全以梁上叠斗再置梁枋相叠而成,此法普遍见于福建与广东之古建筑,潮州开元寺即有十多层叠斗之例。

其次,它的昂很长,从檐口直伸入内柱,被压在大梁之下,形成合理的力学平衡系统。再者,歇山顶的“厦两头”出际,形成独立的一缝屋架,因此在殿内举头张望,可以看到次间的屋架依偎在明间栋架旁边。

归结起来,华林寺大殿的屋架设计用材硕大,比例权衡精练,力学分配合理,结构极为坚固。它一脉相承唐代建筑,已超越了福建地域性的意义!

▲华林寺大殿采用“彻上明造”,可见梁架各部构件(图源《穿墙透壁》)04嵩岳寺塔中国现存「最古」佛塔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峻极峰下

嵩山自古有“中岳”之称,在中原诸峰之中以峻奇著称,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神话与传说的神圣之地,历代建有佛寺及祭祀建筑。南北朝时期,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在嵩山南麓的峻极峰下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离宫,至孝明帝正光元年(520)改称“闲居寺”,并在北朝崇信佛教的皇室支持下大肆扩建,这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塔即建于此时。

▲嵩岳寺塔解构式鸟瞰剖视图(李乾朗/绘)

源自印度的塔,原作为供奉佛舍利的建筑,形如覆钵,中国早期出现的佛塔受印度影响,有许多相似之处。嵩山嵩岳寺塔的十二边形密檐造型,远望有如拉高的圆形覆钵,即反映出印度佛塔的原型,可以说是最具印度风格的中国古佛塔

至隋唐后,中国佛塔风格出现极大转变,放弃了多边形近似圆形的断面,多数做成方体的密檐式,外观更趋近于中国的楼阁建筑。就中国佛塔从覆钵到多边形,再到方形的发展史而言,嵩山嵩岳寺塔具有承先启后的过渡作用。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中的“历代佛塔型类演变图”

05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

应县佛宫寺木塔立于佛寺中轴线上,保存了辽代以佛塔为核心的布局特征。它构造极复杂,外观五层六檐,剖开一面,可见内部实为九层,每两层之间夹一暗层,并施许多斜撑木柱,以强化结构。

各层所供佛像不同,礼佛者从一层的“显宗”逐层拜到五层的“密宗”,达到“显密圆通”境界,反映了辽代大乘佛教的思想。

▲应县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辛惠园/摄)

▲佛宫寺释迦塔解构式剖视图(李乾朗/绘)

应县木塔采用八角形平面——八角形塔在结构及光影变化上优于四角形塔。它坐落在奇特的亚字形转八角形的双层石砌台基上。楼高五层,塔身第一层因外附廊道配以重檐屋顶,其他各层为单檐,所以形成五层楼、六重檐的外观。

底层直径30.27米,然后逐层略为收分,至顶层以攒尖顶及近10米高的塔刹终结,总高67.31米,整体比例壮硕雄伟,是世上现存最高的木塔。

▲1933年梁思成拍摄的应县木塔塔刹

为了增加结构的刚性,木塔每两层之间设计了一个具有交叉桁架的暗层,形成“明五暗四”九层——这是它的一大特色。它采用内外双圈柱梁的结构做法,并于梁柱之间施以斜撑,使高层木塔更为稳固。

此外,各层斗拱千奇百样,好不热闹;据称应县木塔依不同楼层及部位所安置的斗拱变化达五十四种之多,可谓集辽代以前斗拱设计智慧之大成。这些多重斗拱在地震来袭时,可大量分散且消耗摇晃的外力,其绝佳的抗震性是木塔得以屹立近千年的重要因素。

▲应县木塔斗拱仰视(辛惠园/摄)06普宁寺大乘阁供奉世界现存「最高大」的木雕佛像

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北侧

清朝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周围山谷中,建造了规模宏伟的喇嘛寺院群,一般称为“外八庙”。这些寺庙的建筑颇具特色,不采用纯粹的汉式或藏式,而是寻求一种以模仿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著名大寺庙并融入汉式而成的建筑风格。

从康熙皇帝开始尝试,至乾隆时期,一方面吸取西藏与新疆寺院建筑的特点,同时融入传统汉式做法而达到高峰。其中以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的普宁寺为典型代表,它的建筑群尽收各族式样,并且结合得非常和谐,有浑然天成之感。

普宁寺是乾隆皇帝为了纪念平定准噶尔部的军事胜利而建。寺坐北朝南,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其中前段从山门至大雄宝殿采用汉式建筑,而后段以大乘阁为中心的建筑群,则采用藏汉混合风格

▲大乘阁兼有藏式与汉式建筑之特色(图源《穿墙透壁》)

普宁寺大乘阁建筑群是根据藏传佛教教义来构图设计的,中央的大乘阁象征须弥山;日殿、月殿分列两侧,寓意日月升降;四周分布着代表四大部洲与八小部洲等的小型建筑物。这些环绕主阁之小型建筑,均以盲窗厚墙的典型藏式建筑作为底座,上部搭配汉式曲线优美的屋顶,结合成为完美的汉藏混合风格建筑。

位居中央核心的大乘阁,外观正面为六重檐,高五层楼;背面倚山,只有四重檐。正面一楼及东西侧皆设抱厦。侧面山墙有梯形盲窗,视觉上有如高楼,系仿西藏碉楼做法。正面仿汉式常见楼阁,檐下可见梁枋及成排的斗拱。屋顶采用五座攒尖顶的组合,保有桑鸢寺原型,居中央者最高大突出,四隅尖顶较小。

▲普宁寺大乘阁解构式剖视图(李乾朗/绘)

大乘阁高大雄伟的造型,予人以庄严神圣之感。内部为置大佛而做成空筒式,贯通三层。殿内巨柱林立,直达四层天花板。二层及三层设廊,可自殿内角落木梯登上环绕。

而和煦的光线自上层窗棂射入,照映在22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容颜上,不禁令人感受到佛自心中起的神圣温暖气氛。这尊榆木所雕的立佛法相庄严,体态雄伟,袈裟衣饰细节雕琢精美,实为中国佛像艺术之珍宝。

▲大乘阁内部供奉中国最大的木雕佛像(图源《穿墙透壁》)07晋祠圣母殿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龙柱鱼沼飞梁「唯一」实例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晋祠圣母殿是现存北宋木构建筑的代表作,它巧妙运用减柱手法,创造了高敞的前廊。木结构不但可见唐代雄奇的遗风,亦拥有细腻的斗拱技巧,雄大的昂在晋祠圣母殿上开始转化,摆脱单纯力学的角色,而兼具美学上的意义。

▲晋祠圣母殿(王南/摄)

圣母殿采用重檐歇山顶,整体造型舒展庄重。檐下斗拱硕大,屋檐翼角飞扬,上下檐出檐适中,屋顶举折平缓,曲线柔和流畅;屋脊则相对平直,两端设大吻,正中立脊刹。山尖可以看到外露的屋架,并施博风板。

圣母殿虽然位处中国北方,外观却优美轻巧,柱子生起与侧脚明显,更使体量稳定,高耸庄严,带有南方建筑的神韵

殿平面接近正方形,总面宽八柱七间,进深七柱六间,副阶周匝,殿身宽五间、深三间。前廊采用减柱法而特别宽敞,深有两间。这一奇特的布局,推测是因古代祭典进行时需比较宽敞的空间所致。

晋祠圣母殿琴面昂与盘龙柱(图源《晋祠文物透视》)

前檐柱上有蜿蜒盘旋的木雕盘龙。龙身细瘦,昂首张牙舞爪,正面龙颈盘成之字形,龙首或向中上,或向内看,不一而足。中间两龙身形较大,龙身皆分数段组合而成,盘绕固定在檐柱之上。这些木雕龙柱乃宋代遗物,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龙柱

▲圣母殿前檐柱上的木雕盘龙(图源《穿墙透壁》)

▲圣母殿蟠龙柱局部特写(李乾朗/绘)

此外,圣母殿也是宋《营造法式》中提及的“副阶周匝”目前所发现之最早实例。副的意思是“低附”,阶是“台陛”,“周匝”是绕四周一圈。宋《营造法式》称独立式大殿四周可以绕行一圈的回廊为“副阶周匝”,闽南则称“四面走马廊”。圣母殿是现存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采用这种做法的最早实例。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是通往圣母殿的主要通道。鱼沼是晋水的源头之一,因池中充满游鱼而得名。十字形的桥梁跨越水上,从四边通达至中央方形平台,前后平缓,左右较陡,犹如大鹏展翅。

▲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王南/摄)

桥之创建年代已不可考,推测是和圣母殿同时的宋代桥梁。飞梁一词引自西汉扬雄所作的《甘泉赋》“历倒景而绝飞梁兮”,此桥遂与鱼沼合称为“鱼沼飞梁”

从水中立起三十四根石柱,水枯时可看到池底的覆皿式柱础,柱子之间以梁枋连接,栌斗上有简单的斗拱构造,承担桥面,做法如同屋宇——位于水上的建筑物,中国山水画中可见,敦煌经变图中亦可见,但现存中国古建筑中仅有这一例实物,故弥足珍贵。

▲晋祠圣母殿解构式剖视图(李乾朗/绘)08阿帕克和卓麻扎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麻扎建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

中国的伊斯兰建筑主要包括清真寺及麻扎,前者以进行宗教仪式的礼拜堂为中心,后者则是教中重要人物的家族墓地位于新疆的阿帕克和卓麻扎堪称新疆地区规模最大的伊斯兰墓,其建筑群相当完整,以巍峨的圆顶墓祠为中心,周边配置礼拜寺、教经堂、阿訇住宅、浴室、食堂等建筑,另有水池、庭园和户外广阔的墓群,在一片黄土地上宛如清幽的绿洲。▲阿帕克和卓麻扎,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麻扎建筑(图源《穿墙透壁》)它由喀什地区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家族所建造,除了阿帕克和卓,其父玛木特玉素甫及其宗族皆葬于此。历来还传说清朝乾隆皇帝的宠妃香妃亦葬于此,故又以“香妃墓”闻名。但据史实考证,这一说法并不正确,香妃实葬于清东陵,不过此传说却给这座圣墓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

▲阿帕克和卓麻扎解构式鸟瞰剖视图(李乾朗/绘)

09南京城聚宝门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式瓮城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南京城墙坚固宏伟,施工精良,在世界各国城墙史上极为罕见,被视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城池工程。而在其众多城门中,又以俗称“聚宝门”(民国时期更名为中华门)的正南门规模最大。

明朝虽在洪武元年(1368)才定都南京,但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下,早在朱元璋登基前两年即开始大规模建城,且工期长达二十年,至明洪武十九年(1386)才告完工,其间调集了数十万工匠参加劳动,并动用庞大的财力、物力投入到这场漫长的筑城工事中。

明代因烧砖及拱券的技术发展至更高水平,城墙的建造达到又一高峰,较主要的城池,包括城门、城台、城楼、角台、角楼、马面、瓮城及城壕,一应俱全,构成固若金汤的防御系统

▲南京城聚宝门全景鸟瞰剖视图(李乾朗/绘)

聚宝门近秦淮河岸,今称为“中华门”,是目前南京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巍峨城门。引人注意的是,其瓮城不在城门外,反筑在城门内,这是南京城门一项显著特色。

聚宝门共有三道瓮城,东西通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近正方形,高逾20米;城门共有四道,拱门内设双扇铁皮包木门及千斤闸。城门内的左右斜坡蹬道,可供骑马登上城墙。瓮城厚实的墙体内以拱券结构留设室内空间,辟出若干藏兵洞。

明代在南京曾配置江防及城防数十卫兵力,城防士兵即居住在窝铺(今已不存)及藏兵洞之内。至清代太平军“天京保卫战”时,藏兵洞仍发挥了显著的军事功能。

▲聚宝门下段为石砌,上段为砖砌,非常坚固(图源《穿墙透壁》)

10紫禁城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宫殿

北京市东城区

北京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朝帝王的皇宫,在近五百年的岁月中,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在此处理国家大事。“紫”源自紫微垣,象征非常崇高的星;“禁”是禁制,表示戒备森严。

明成祖于永乐四年(1406)开始筹建紫禁城,至永乐十八年(1420)落成,其中工程前期的策划与备料占去十年之久,而正式施工仅耗时四年。

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宫殿。城长宽分别为961米、753米,城墙高达10米,护城河宽52米,占地约72万平方米,城内建屋9300多间,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等,规模皆无法与之相比。1987年,紫禁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紫禁城午门,皇权神圣轴线的起点(图源《穿墙透壁》)

紫禁城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前有玉带形金水河,其河水引自城西太液池—西方在五行属金,金生水,故称为金水;城后有景山拱卫。整体布局着重礼制风水,城内建筑依据周礼宫殿制度“外朝内廷,左祖右社”而设计。

外朝是皇帝上朝、举行大典之所,以中路的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为中心,称为“前三殿”,前三殿两翼又设有文华殿及武英殿。内廷则是皇室生活起居的空间,以乾清宫、交泰殿及坤宁宫为主,称为“后三宫”。左祖是指左边所设太庙,祀先皇列祖;右社指右边所置社稷坛,祭祀土地及五谷神。

▲故宫(紫禁城)平面图,可见外朝内廷、左祖右社之形制(图源《穿墙透壁》)

作为封建王朝的宫殿,紫禁城表现出中国古代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时间的无穷延展、空间的整体次序、建筑的尊卑关系与审美观。

▲紫禁城三大殿解构式掀顶鸟瞰剖视图(李乾朗/绘)11登封观星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告成镇

河南登封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天文台。13世纪末,元世祖忽必烈为进行历法改革,授命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设计27处天文台和观测所,这是其中硕果仅存的一座。当时已测出一年有365天又5小时49分12秒,跟运用现代科技所得出来的数值,相差只有数十秒,足见精确度之高。

▲登封观星台全景鸟瞰透视图(李乾朗/绘)

古代观察天象,具有多种文化意义,不单是为了探索时空关系,了解宇宙奥秘。古人认为天地的运行攸关国祚,历代帝皇自许奉天命治国,所以敬天法祖,重视历法,借以取得合法统治权。

所谓“圭表”,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仪器,主要用来测量冬至当天正午时分的日影长度,进而推算回归年的长度。水平的部分是“圭”,垂直的为“表”,表高8尺(约2.67米)。观星台实际上就是此种小型天文仪器放大而成的建筑物,以获得较为精准的测量数据。

▲登封观星台,由方形高台与长形石圭组成(图源《穿墙透壁》)

它由高台和水平的石圭所组成,台高与圭长之比约为一比三。高台平面近正方形,高约10米,由砖石砌成,左右两侧对称,设环形踏道盘绕而上。北向墙面有凹槽,凹槽上方置一横梁。

石圭等于水平长尺,长逾30米,上刻有凹槽,供注水以校定水平。高台的砖砌凹槽与石圭等于是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边,通过长时间观察凹槽横梁的日影落在石圭上的刻度,并记录落点移动的轨迹,即可校定时间,推算春分、夏至、秋分及冬至等四季节气。

▲横梁之日影投射到石圭上,可得到相应刻度(图源《穿墙透壁》)

12高平姬氏民居有落成年代可考的中国现存最古老民居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陈区镇

高平20世纪90年代发现一座建于元代的民居,它是三合院格局,在中门的门枕石刻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字样,即公元1294年,宅主为姬姓,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存有落成年款的最古老民居。

▲高平姬氏民居(图源《穿墙透壁》)

它位于山区内的斜坡上,自然排水良好,且阳光充足,提供了干燥的条件。正面为三开间宽,有前廊,立四柱支撑屋檐,明间设木格扇门,门板有门钉五道,左右次间辟槛窗,屋顶为双坡悬山式

▲姬氏民居门楣上凸出四个门簪,形式古拙朴实(图源《穿墙透壁》)

其外观简单而古朴,但走进室内却有另一番景象。虽是民居,但有巨大的梁架与斗拱。其进深只有一间,但利用一根弯曲的巨大树干为主梁。弯曲的大梁之上,以高低不等的侏儒柱调节二椽栿,其上再以大叉手及侏儒柱并用支撑脊榑。率性自然地运用天然木材,似乎也反映着元代豪放粗犷的文化精神。

更细致的设计出现在檐柱之上,在柱头上铺一层平板,越过门楣伸入室内,成为一处可以储存杂物的夹层。室内早期可能分隔为三间,即一明二暗,但现已合为一大间,推测它在元代可能规模还要大许多。无论如何,这是一座弥足珍贵的元代古宅。

▲高平姬氏民居剖面透视图(李乾朗/绘)__📕更多有趣的古建奥秘,请戳《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编辑 | siwen特别鸣谢 | 理想国文字据原书略有调整
上一篇: 常处历史上游、时代前列的“金平湖”该咋弥补文明缺憾?
下一篇: 什么是北京四合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