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避谈死亡,而欧洲人却喜欢住在墓地旁?

147小编 136 2025-08-12

#夏日生活打卡季#

老爷们好啊!

类似下面这样的案例

大家应该或多或少

都看到过一些吧——

“某居民区东侧三公里处

突然被规划成公墓

引起了业主们的强烈抵制”

其实不只是公墓

就算是小区楼下

新开了一家殡葬店

因为是和“死亡”挂钩的

都会让附近居民“觉得晦气”

而在欧洲很多国家

情况却完全相反

有很多公墓就在城市中心

早已成为“社区花园”一般的存在

墓园旁边有咖啡馆

也有居民楼

附近居民会在墓园里

散步、遛狗、读书、野餐...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

完全相反的状态呢?

我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

这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以及不同的城市发展历程有关

01

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咱们这边

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开始

死亡就被踢出了人生议题

逐渐成了“不吉利”的代表符号

最好“提都不要提”

关于死亡

我们总是习惯找个别的词来代替

比如“没了”“走了”“百年了”

有相关统计

这样的词至少有30多个

在传统观念里

墓地属于是“阴气聚集之地”

活人去了会“撞风水”“招厄运”

这种对于“死”的恐惧

让墓地成了避犹不及的“禁区”

而在欧洲人的观念中

“死亡”既是肉体的消亡

也是灵魂的永生

不是终结、而是全新的开始

所以“墓园”在他们的观念中

主要体现的是纪念意义

是“离逝去的亲人最近的地方”

他们的墓园

会有很多雕塑和鲜花

墓碑上雕刻着生平故事

人们在这里追忆逝者

感受到的更多是平静

而不是恐惧和忌讳

02

不同的发展历程

在咱们这边

墓地的选择讲究一个风水

要“背山面水藏风聚气”

所以公墓的选址往往远离闹市

多在城市远郊、山野之中

随着城市的扩张

城区面积越来越大

为了避免争议

新的公墓被规划到更远的位置

“公墓=荒郊野外”的认知

不断地被强化

而在欧洲很多国家

老城区的中心地带

往往都是教堂的位置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城区中心的位置一直没变

和教堂捆绑在一起的墓园

也就成了城市核心区的一部分

因为种种原因

有些城市还有过

郊区墓地迁入城区

改造成景观公园的例子

墓园成了绿色空间

和居民区无缝连接

03

不同的居住体验

因为前两点原因

在咱们这边

如果小区附近有公墓

通常代表了位置偏远、配套缺乏、

生活的便利程度低

我们在选择房子的时候

“附近有公墓”也是一个减分项

同等地段、同等配套的两个小区

靠近公墓的价格肯定会更低

而在欧洲国家

墓园占据城市中心地带

周边配套完善

生活便利度直线拉满

而且墓园的存在

还带来更高的绿化率

更好的空气和环境

相当于咱们的“核心区湖景房”

总之

不是欧洲人胆子大

而是他们的“墓景房”

就是有更好的位置、更好的环境

居住体验更好~

最后给老爷们留个问题

如果把传统公墓改造成公园式公墓

有绿道、有长椅、有水有湖

但是就在你家门口

你能接受吗?

博士一分钟,知识涨不停

我是好奇博士

很高兴认识你们

上一篇: 住错房子会“倒霉”?这些风水雷区你可能天天在踩!
下一篇: “坟前6不动,一动不吉利”,老祖宗传下的规矩有啥讲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