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第一村大揭秘

147小编 106 2025-08-12

▲高杰村古建筑遗存

清涧第一村——高杰村

高杰村位于清涧县县城以东四十公里处,东临黄河,西靠无定河。村地域面积9.3平方公里,村落占地1.2平方公里,全村312户,1184人,(户籍人口),在外工作和居住的人数千余人。高杰村四面环山,景色秀丽,人杰地灵,根据出土的文物,该村人口居住始于汉代,约两千多年前,根据村里小地名该处应该是多姓氏村庄,而且居住在周边山根下。有文字记载的是,该村白姓约1596年左右居住该村约四百余年,并因出现不少杰出人物,在清乾隆年间将高家村改为高杰村。

▲高杰村村貌

人杰地灵

高杰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从白氏八世先祖来此,不久中举,授山西蒲州知州,后为 州(湖北宜昌)知州。其子白慧元1630年中举,明崇祯七年(1634年)为进士,任河北任丘知县。1639年在抗清战斗中与女儿、女婿家丁27人殉难。1643年平冤昭雪旗表为忠烈,追赠河南按察司佥事。其五子个个出类拔萃,人称五挂。在白姓来高杰村的第一院的大门正面牌匾上书写着“一经授受”,背面为“高行四达”,人颂“五家园成”。之后再三百年的历史中,又出进士四人,共出进士五名,其中翰林一名,举人十六名,武举二人,解元、亚元、径元各一名,副魁三名,拔贡四名,岁贡二十五名,例贡八名,禀生二十名,生员151名,监生68名,武生14名。职务,翰林院修篡一名,主薄2名,知州4名,知县9名,府同一名,通判2名县函1名,学官19名,都司1名,守备1名,领旗1名,其中皇帝赦封13名。各地任职官员四十余人,教谕训导三十余人,有“五家园成““父子翰林“的佳话,有”三子登科“的美谈,真可谓世代书香,人才济济。数十人有传记记载,也有《松盟稿》《太极图解》《西铭解》等书稿流传于世。

▲高杰村现貌

历史悠久

高杰村不但是历史文化名村,该村近代史更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高杰村文明的底蕴来自于文化教育,在封建帝制社会有私塾,后来建起耕读堂。我们的祖训是“唯耕唯读,一经授受“。1920年,白云熙在高杰村成立了清涧基层第一所学校——清涧第二高级小学,简称”二高“。1931年又成立了陕北第一所女子学校。清涧第一个党支部1927年6月,在”二高“成立,同年十月组织了清涧起义,培养出了白寿康、白炳勋、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 赵苍碧、白向银、白光、白峰、白成铭、白志勋、白慎行等一大批省市和军队领导干部白家驹(地质学家)、白绍曾(军械工程师)等科技人才,同时培养出刘警如、白守春、白茜、白烈飞、白云凡、白国英、白锋悟、白凌云、白洁、白怀英红军巾帼十姐妹,她们后来都成为党和政府部门的高级优秀干部,有铁骨铮铮、三上绞架、视死如归的陕北特委的主要领导,清涧起义的发起者之一白明善。有陕北的刘胡兰——白守春(全家六人同时被害)。1931年,该村先后有17位地下党员和有志青年惨遭国民党杀害,其中有“二高”教师白自强和白振纪、白巩凡叔父;白世斌、白仁林弟兄。她们为我们党的事业,为人民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将永远载入历史史册。

▲高杰村将铭记这段红色革命

红色革命

1936年12月,毛泽东东渡黄河,曾在高杰村住过一夜。1938年,中央警备三团为抵御日本侵略者西渡黄河,驻扎高杰村,历时三个春秋,时任三团团长闫红彦(1955年授上将军衔,云南省委书记,文化革命受迫害致死),三团政委杜平(1955年授中将军衔,原南京军区政委,书法家),亲笔为高杰村题词“清涧第一村”。民国初期清涧县参议郝念隆曾赠诗“四围三色一溪通,此地幽涵太古风,树木参差屋角露,居人同在画图中”,这是对高杰村文化文明和建筑文明的高度赞扬。

▲高杰村现貌

建筑风格

高杰村的最早建筑依山而建,大部分是二层四合院,建筑风格主要是土窑洞为主,(石窑),另有楼梯、石台阶和砖木结构的櫞檐,楼屋瓦櫞,富丽高雅,别具一格。既具当地特色,又有江南风格。这些建筑冬暖夏凉,外观大气。其中有些建筑是仿照自己做官时的衙门修建的,有四合院、二进院、三进院。这些建筑虽然建造年代不同,但基本集中连片。根据其建筑的位置,祠堂在正中心平地上(十字路口),其它建筑都在四周,其大部分建筑都是依北向南,厢房和櫞檐都是砖木结构,其中大部分建筑正屋门前1-1.5米处雨淋不湿。目前只有两处外貌尚存,仍可按原样恢复。

▲高杰村建筑

牌坊、寺院、革命旧址

高杰村曾有三座贞节牌坊,两座功名牌坊。贞节牌坊在村中心,功名牌坊在河湾(已损坏),一处寺院(高杰寺)和12处庙宇,说明佛教文化在一千年前就传入高杰村。庙宇除老爷庙外,大部分都是期盼保护人类和大自然的:河神庙、龙王庙、娘娘庙、窦神庙、观音庙、文庙、土地庙、马神庙、药王庙。现有白明善烈士陵园,二高旧址,中央警备三团驻扎旧址和千年酸枣树等主要景点。

▲高杰村

建筑独特

相传高杰村人最早居住分别在庙墕、周家村、瓦窑渠等周边山上,白姓居住后,首先在村中心修建了四合院,该建筑依山而建,除厢窑外,主屋上下两层,白慧元殉职后,长子羽辰进国子监,次子、三子、四子告老还乡后人口兴旺(堂兄弟16人),相继在路南北扩建,形成了“丁”字形巷道。到清乾隆年间,由于在外为官者之多,逐步扩建并完善了周边建筑,形成了目前这种集中连片的三合院、四合院格局。

▲高杰村现存供销社

高杰村建筑有如下特点

1、背北面向南,依山而建,大门及出路基本上向南或向大路;

2、以窑洞建筑为主体,部分厢房是砖木瓦结构,也有窑洞结构;

3、椽檐走廊均为砖木瓦结构,根据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身份区别,由不同的兽头和其它造型;

4、主人,仆人居住规格十分鲜明,家禽牲畜圈栏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包括厕所的位置都十分讲究;

5、由于邻里人与人之间和谐,在排水、出路建筑设计上作了合理安排,从高处至低处,人路、水路基本互不影响,有涵洞和槽道设施,污水担至不影响人居住的地点;

6、学校坐落在村周边,距村中心1华里,便于减少干扰,药铺设在村中心。为了办好学校,该村在历史上没有设立过集市;

7、解放后,为了方便群众,把供销社、粮站、邮电所、信用社、中学、政府设在村中心,改巷道为街道;

8、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清辛205省道擦边而过,黄河大桥全线贯通,高杰村至玉家河、解家沟也已成柏油路。为该村的发展提供了方便。

▲2016年高杰村选举现况

上一篇: 黄河岸边一古村,称为山西陈氏商人豪华的“家属宿舍”
下一篇: 阳宅自学课程第一节,干货满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