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院落不能栽植蔷薇,院落有蔷薇的要注意
156 2025-08-13
第二十四卦 乙 酉(复卦)
一、卦象
坤上震下
二、卦辞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白话文解读:复,亨通。阳气出入无疾,阴气来下无灾,阴阳反复于道,经七次推移,阳又返初。往前有利。
《彖》日:“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震下坤上 我国位于北纬,冬至,太阳南至,然后向北移动,是以阳气渐生,一月一阳。至夏至,太阳北至,然后向南移动,是以阴气渐生,一月一阴。由冬至至夏至,六阳生;由夏至再至冬至,六阴生:是以冬至后,一阳复生,故为复卦。”贾谊之《六术》,即阴阳各六律,又相生为十二律,是为天地之数,白伏羲以下,文王用之,以类万物之情。
《系辞传》曰:“夫《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韩康伯注:‘喂易》之所载,配此四义。”虞翻曰:“变通趋时,谓十二月消息也。泰、大壮、央,配春;乾、媽、遁,配夏;否、观、剥,配秋;坤、复、临,配冬。谓十二月消息相变通,而周于四时也。”复,为十二消息卦之一。
周历,一阳升于五阴之下,为正月;二阳升于四阴之下,为二月;三阳升于三阴之下,为三月;四阳升于二阴之下,为四月;五阳升于一阴之下,为五月,六阳全升,为六月。又,阳极阴生。一阴升于五阳之下,为七月;二阴升于四阳之下,为八月;三阴升于三阳之下,为九月;四阴升于二阳之下,为十月;五阴升于一阳之下,为十一月;六阴全升,为周之十二月。然后,阴极阳升,阳极阴生,终而又始。前六个月,六阳次第升起,为阳用事;后六个月,六阴次第升起,为阴用事。
商、周前,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故称年为春秋。盖上半年,阳用事为春;下半年,阴用事为秋。后又加冬、夏,称春、秋、冬、夏,后又改为春、夏、秋、冬四季。我国,在地球北半部,大体冬至以后,太阳光照,由南往北渐移,气温逐渐由寒变暖、变热,直至夏至;大体夏至以后,太阳光照,由北往南渐移,气温逐渐由热变凉、变冷,直至冬至。
周之正月,即夏之十一月,即冬至之月,故一阳升起;周之七月,即夏之五月,即夏至之月,故一阴升起。复卦,正是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冬至之月,一阳又起,为复。《彖》曰:“复,刚反。”阳为刚,阴为柔。刚反,谓阳反,谓阳反回于初,为复。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终始》曰:“天之道,终而复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 阴阳之所合别也。冬至之后,阴俯而西入,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相反也。”冬至之后,阴俯阳仰,即复卦之象。
阴阳之变,即天地乾坤之变。阳六爻,阴六爻,合成十二爻次。《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贾公彦疏:“十有二岁者,岁谓太岁,左行于地,行有十二辰,一岁移一辰者也。十有二月者,谓斗柄月建一辰,十二月而周,故云十有二月。云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十有二辰也。”岁星即木星,自西向东,在恒星间移行,十二年一周天。古时,一周天分作十二次舍,岁星一年行一次舍,所以用它纪年,名曰岁星。十二次,不啻用于天际星次,也用于月次、辰次。《周礼·秋官》曰:“司寤氏掌夜时,以星分夜。”即是将一昼夜,等分为十二时辰。根据北斗星,围绕北极星,一昼夜转动一周天,将北斗星转动之一周天,等分为十二区域,北斗斗柄转动时,每指一区域,即一时辰。
复 :“复:反也,还也。阴气侵阳,阳失其位,至此始还,反起于初,故谓之复。“复者,归本之名,群阴剥阳,至于几尽,一阳来下,故称反复。”
物无剥尽之理,故剥极则复来。阴极则阳生,阳剥极于上,而复生于下,穷上而反下也,复所以次剥也。为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极而阳复也。岁十月,阴盛既极; 冬至,则一阳复生于地中,故为复也。阳,君子之道。阳消极而复反,君子之道,消极而复长也,故为反善之义。”
亨:乾卦《文言》曰:“亨者,嘉之会也。”嘉为美,凡美为亨通。亨,谓阴阳之事亨通。
出入无疾 :《彖》曰:“动而以顺,是以出入无疾。”震为动,坤为顺。复卦,震下坤上,由下往上,为动而以顺,为顺行。自复之时,阳气升上,渐次出地;又,阳气降下,渐次人地,自然规律,必无病患,谓出入无疾。《系辞传》曰:“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十一月,阳气始出,为伸;五月,阳气始入,为屈。阴屈阳伸,阳屈阴伸,是屈伸相感,而利生焉。亦动而以顺,出入无疾。《说卦传》曰:“坎,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复卦,震下坤上,阳出阳人,皆无坎象,故日出入无疾。
朋来无咎 坤卦,坤下坤上。卦辞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彖》曰:“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按,伏羲八卦方位:巽,西南;坎,正西;艮,西北;坤,正北;震,东北;离,正东;兑,东南;乾,正南。自巽至坤,即自西南至正北,阴气渐长,为西南得朋,为乃与类行;自震至乾,即自东北至南,阴气渐消,为东北丧朋,为乃终有庆。是得阴为得朋,失阴为丧朋。朋,谓阴。泰卦,乾下坤上。九二日:“不遐遗,朋亡。”朋亡,谓小往,朋为小为阴。
豫卦,坤下震上。九四日:“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大,谓阳;朋,谓阴。谓勿疑众阴拥阳。咸卦,艮下兑上。九四曰:“朋从尔思。”谓初六之阴,来应九四之阳。蹇卦,艮下坎上。九五日:“大蹇朋来。”阳难,六二之阴来应阳。解卦,坎下震上。九四EI:“朋至斯孚。”朋谓初六之阴相应。损卦,兑下艮上。六五日:“或益之十朋之龟。”阳益六五之阴。益卦,震下巽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阳益六二之阴。按,朋,甲金文象两串贝并列之形,似坤阴之爻,故《周易》谓阴为朋。
夏至,五月中气,一阴来阳下;大暑,六月中气,二阴来阳下;处暑,七月中气,三阴来阳下;秋分,八月中气,四阴来阳下;霜降,九月中气,五阴来阳下;小雪,十月中气,六阴升。万物春生,夏长,秋成,冬藏。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乃统天。”坤卦《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又,《系辞传》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朱熹曰:“知,犹主也。乾主始物,而坤作成之。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盖凡物之属乎阴阳者,莫不如此。大抵阳先阴后,阳施阴受。阳之轻清未形,而阴之重浊有迹也。”复卦,出入无疾,谓阳出入无疾;朋来无咎,谓阴来成物无咎。来,谓来下。朋来无咎,谓阴来下无咎。“复卦,即仲冬之月卦。阳出以时,阴人以时,顺时之动,而无违时,故《彖》曰:“动而以顺时,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反复其道:《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谓自然之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天地人,天地人生万物。 万物背阴向阳,阴阳之气相荡,以成太和,又归为一。阴阳冲气,即阴阳推移,反复其道。按十二消息:自一阳生,二阳生,三阳生,四阳生,五阳生,至六阳生,为阳极;自一阴生,二阴生,三阴生,四阴生,五阴生,至六阴生,为阴极。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一阴一阳,迭运不已,此之谓道,即阴阳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周易》六十四卦,乾,为天;坤,为地。既济,月上日下,为夜;未济,日上月下,为昼。天左旋,地右旋,日月升落,昼夜不息。中间,自屯至小过,六十卦,每卦六爻,计三百六十爻,在天地日夜运转之中。一周天三百六十度,太阳日行一度,行三百六十日为一年(大数)。是爻数与日数相当。七日来复,谓乾卦六变为坤,七变而一阳复来。一爻当一日,故谓七日来复。
然复卦,十二消息卦,阳七日来复,亦是七月来复。即:五月,巽下乾上,一阳消;六月,艮下乾上,二阳消:七月,坤下乾上,三阳消;八月,坤下巽上,四阳消;九月,坤下艮上,五阳消;十月,坤下坤上,六阳消;十一月,震下坤上,一阳来复。由五月至十一月,七月来复,谓之七日来复。又,于十二辰计:午时,一阴消阳;未时,二阴消阳;申时,三阴消阳,酉时,四阴消阳;戌时,五阴消阳;亥时,六阴消阳;子时,一阳复来。一爻为一日,为七日来复。《彖》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即谓此为自然之道。
利有攸往:《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尤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由复至乾,阳刚长而利正道,故曰利有攸往。
三、爻辞解析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白话文解读:初九,阳不远复,无震物之悔,大吉利。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月令·仲冬之月》云:“是月也,命奄尹,申宫令,审门闾,谨房室,必重闭,省妇事。”《正义》曰:“命奄尹者,尹谓正也,谓命奄官正长,申重其政令,常察门闾之事,谨慎房室之处。必重闭者,谓门闯房室,必外内重闭。远者谓之门闾,近者谓之房室,皆有外内门房,必重迭闭之。此月阴气既静,故減省妇人之事,顺阴类也。”《仲冬之月》又云:“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齐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
郑氏注:“争者,阴方盛,阳欲起也;荡,谓物动将萌牙也。”《易》与天地,相似而不违。仲冬之月,阴盛阳弱,阳不远复。故谨宮闱,严律己,如阳之伏而修身。乾卦初九曰:“潛龙勿用。”《文言》日:“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潛之为言也,隐而未,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行而未成,是以弗用,是不远之复,以修身也。《礼记·大学》曰:“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白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故《系辞传》曰:“复,德之本也。”
又,《吕氏春秋,仲冬纪》云:“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气雾冥冥,雷乃发声。行秋令,则天时雨汁,瓜瓠不成,国有大兵。行春令,则虫螟为败,水泉減竭,民多疾疠。”:“夏,火炎上,故其国旱也。清浊相干,气雾冥冥也。夏气发泄,故雷动声也。秋,金水之母也。冬节白露,故雨汁也。金用事以干水,故瓜瓠不成,有大兵来伐之也。春,木气。木生虫,故虫螟为败。食谷心曰螟。阳气炕燥,故水泉滅竭也。水木相干,气不和,故民多疾疠也。”
行夏令:四月,乾上乾下,六阳;五月,巽下乾上,五阳;六月,艮下乾上,四阳。行秋令:七月,坤下乾上,三阳;八月,坤下巽上,二阳;九月,坤下艮上,一阳亢。行春令:正月,乾下坤上,三阳:二月,乾下震上,四阳,三月,乾下兑上,五阳。是仲冬之月,行春、夏、秋令,为阳气远复,为不利。故初九曰:“不远复。”《彖》曰:“动而以顺行。”皆以自然规律为戒。
无祗悔:《说文》:“祗,敬也。”,祗通震、振、拯,无祗悔,即无震悔。十一月,一阳来复于初,而不远复,则无阳气过度震万物之悔恨,为无祗悔。坎卦,坎下坎上。二之四为震,九五已出震,中正一阳横于震上,曰祗既平,即震已平。祗与震通。复卦初九日:“不远复,无祗悔。”谓阳不远复,则无发盖藏,起大众,地气泄;是谓发天地之房,诸蛰则死,民多疾疫,又随以丧:故谓无震悔。于象,复卦震下坤上,初九为震之初,阳复不远,是以无震悔。
元吉: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为元为大,元吉,谓阳之大吉。又,初复有应,初为元,应则吉,为元吉。
《礼记·月令》:“仲冬之月, 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正义》曰:“芸始生,荔挺出者,皇氏云:以其俱香草,故应阳气而出。
而蚯蚓结者,蔡云:结,犹屈也。蚯蚓在穴,屈首下向阳气;气动则宛而上首,故其结而屈也。”
麇角解者,《大戴礼记·夏小正》曰:“十有一月,陨糜角。陨,坠也。曰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故麋角陨,记时焉尔。”
水泉动者,郑氏注:“水泉动润上出。”初九,阳复于初而不远,即万物向阳,又无灾病,故曰元吉。《系辞传》曰:“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几者,动之微。复卦初爻,为震动之初,为几微。颜氏十子,知几微,无妄行,故孔子引《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即谓无妄行者,大吉。
六二,休复,吉。
白话文解读:六二,阳休止其复,吉利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休复:休,从人从木,甲骨文象人倚树而息之形。,阳气一复于初,为震下坤上,为复卦,为十一月;再复于二,为兑下坤上,为临卦,为十二月;三复于三,为乾下坤上,为泰卦,为正月;四复于四,为乾下震上,为大壮卦,为二月;五复于五,为乾下兑上,为央卦,为三月;六复于上,为乾下乾上,为乾卦,为四月。六二休复,即谓十二月,二阳复时,当与民休息,阴性静,阳性动,阳休复,意即静而不动。《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休。”
《吕氏春秋·季冬纪》云:“专于农民,无有所使。”高诱注:“农事将起,独于农民无所役使也。”《准南子·时则训》云:“令静农民,无有所使。”无有所使,亦即休复。
吉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谓休复能以仁爱下人,故而吉利。《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诗》曰:废为残贼,莫知其尤。”诗者,《小雅·四月》之诗。《序》曰:“《四月》,大夫刺幽王也。在位贪残,下国构祸,怨乱并兴焉。”是休复,以下仁惠者,吉利;不知休复,不下仁惠者,凶险。季冬之月,岁且更始,专而农民,毋有所使,是休复以下仁惠者,故而吉利。十二月,阳升至二,当为九二;然此为六二,是为休复。又,十二月,兑下坤上。二在兑中,兑为羊。《说文》:“羊,祥也。”是以为吉祥。
六三,频复,厉,无咎。
白话文解读:六三,阳再三复,有危厉,无灾。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频复:《小尔雅·广度》云:跬,一举足,倍跬谓之步。倍跬,亦谓再举足也。以再举足释步,较许君泛训为行者,其于字义,尤为密合也。”按频,从页从步,页象头及身,即象人:步,象左右足前后相承,为再举足,故为频数。人之数行为频,犹鸟之数飞为習,行与飞,皆必不断为之。是频为频数,为多次。六三,在震之第三爻,震动则生频,是为震频。复卦之时,阳复至三,为频复。
厉:正月,阴气尚强,万物戴甲而孵,冤曲而出,是以为厉。又,乾卦九三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日为阳,夜为阴,亦谓阳至三,阴在前,有厉。
无咎 :天地交通,犹天地和同,是以草木萌动,百果草木皆甲坼,故曰无咎,即无灾。”频复,阳复至三,阳渐盛,阴渐衰,自然之理,势在必行,故曰有危厉,而无灾。又,乾卦九三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频复当九三,故无咎。
六四,中行独复。
白话文解读:六四,阳复独得中正之行。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中行独复: 阳复至四,为二月,为仲春,中气为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云:“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二月,太阳由南向北,移至黄经零度,阳光直射赤道,太阳行在冬至与夏至,两至之中,昼夜相半,冷热适中,故而独得中行之复,为中行独复。“日有中道,月有九行。”阳复至四,正当日之中道,即春分时节,故曰以从道也。
六五,敦复,无悔
白话文解读:六五,厚复,无悔。
《象》日:“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敦复 :复卦,震下坤上。六五在坤,坤为厚,故曰敦。阳复加厚加高,复至五位,故曰敦复。
无悔:复卦,阳复至五,得上卦之中。凡得中者,事必自成,故而无悔。敦复之时,天生万物,天子布仁。九五以得中得仁,是以无悔。《文言》曰:“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又曰,飞龙在天,上治也。”复卦敦复, 阳复至九五,得天德之中,故万物应从,天地鬼神人物不违,是以无悔。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白话文解读:上六,迷惑于复,凶,有天灾人祸。用以行师,终必大败,连同国君危险,直至十年,不能征服。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迷复凶 :《说文》:“迷,惑也。”《韩非子·解老》:“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倚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故谕人曰:孰知其极。
人莫不欲富贵全寿,而未有能免于贫贱死天之祸也。必欲富贵全寿,而今贫贱死天,是不至于其所欲至也。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谓迷。迷则不能至于其所欲至矣。今众人之不能,至于其所欲至,故曰迷。众人之所不能,至于其所欲至也,白天地之剖判,以至于今,故曰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按,《老子》曰:“人之迷,其日固久。”《河上公章句》曰:“言人君迷惑失正以来,其日已固久。”《老子》又曰:“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阳复至上,为亢龙,为迷不知常,为妄作,故凶。坤卦曰:“先迷后得主。”谓物极而为迷。上六为坤之极,故阳复至上六,为迷复,为亢。
有灾眚 :《虞书·舜典》:“眚灾肆赦。”孔氏传:“眚,过;灾,害。”《释文》: “郑云:异自内生曰眚,自外曰祥,害物曰灾。”程氏传:“有灾眚:灾,天灾,白外来;眚,己过,由自作。既迷不复善,在己则动皆过失,灾祸亦自外而至,盖所招也。”按,阳复至五,为九五,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复至上,为上九,为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文言》曰:“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又,“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亢龙有悔,与时偕极。”又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亢龙者,上不顺乎天,下不应乎民,是以《象》曰:“迷复之道,反君道也。”
反君道则凶,则有灾眚。阳复至上九,随之阳极阴生。乾为君王,乾卦消,为反君道。又,复卦乃大震象,震为雷,雷为天火。《说文》:灾,天火曰灾。”天火从天而降,为灾自外来。又,震为决躁。崔憬曰:“取其刚动在下,故为决躁也。”下为内,刚动在内,决躁于心,为己之过,为眚由自作。
用行师,终有大败 : 师卦,坎下坤上,一阳御五阴,师旅之象。谦卦,艮下坤上,一阳御五阴,师旅之象,故上六日:“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豫卦,坤下震上,一阳御五阴,师旅之象,卦辞曰:“利建侯行师。”复卦,震下坤上,一阳御五阴,亦师旅之象。《白虎通,诛伐》曰:“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
故《孝经谶》曰:夏至,阴气始动;冬至,阳气始萌。《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又,《三》曰:“古者,师出不逾时者,为怨思也。天道,一时生,一时养。人者,天之贵物也。逾时,则内有怨女,外有旷夫。《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陈立疏证:“《盐铁论·备胡篇》云:“古者无过时之师,无逾时之役。”“故圣人怜其如此,闵其久去父母妻子,暴露中野,居寒苦之地。”古者六腊不用兵,冬天休兵,合乎天理人情,故《诗》曰: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复卦仲冬之月,上六迷复,而用行师,暴师中野寒苦之地,以生怨思,是必终有大败。
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经传释词》曰:“以,犹及也。复上六日: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言及其国君也。”周礼,大曰邦,小曰国。震为诸侯,初九为诸侯之国君。古代行师,王自督军,:如师卦九二日:“在师中。”即王在师中。是师有大败,则危及国君,故曰凶。又,《易》有以一爻为一年者,如既济卦,离下坎上,离为日在下,坎为月在上,为夜之象。九三日:“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谓在下之日,上进三位,成坎下离上,为昼之象。三年指三爻。颐卦,震下艮上。六三日:“十年勿用。”《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六三经十次推移,成艮下震上,与震下艮上大悖。复卦,震下坤上,上六经十次推移,成坤下坎上之比卦,上六仍未被阳征服,为不宁方,为至于十年不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