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一生最重要的风水,就在你如何对待妻子!
59 2025-08-16
中国青年网合肥7月20日电(通讯员 邓道新 彭祎)为了解渝东南苗族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现状,7月7日至11日,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苗”笔生花乡村振兴暑假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调研苗族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关系,探寻“苗族文化+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铸造文化之魂。
[走近古城,探索苗族历史渊源]
为了深入了解苗族文化在彭水县发展现状,实践团队于7月8日前往蚩尤九黎城探索苗族文化的历史渊源。蚩尤九黎城是全球最大的苗族建筑群之一,也是重庆市中小学生社会教育实践基地,拥有着许多传承至今的古代苗族建筑、承载着苗族文化的古代物件以及复刻的苗族建筑,例如九道门、九黎神柱、九黎宫等。
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团队成员了解到关于苗族的族源,曾有“九黎说”“三苗说”“南蛮说”等。苗族的族源当可追寻到“九黎”和“三苗”中的人们共同体或部分先民。蚩尤——“蚩尤九黎”是苗族最早的先民,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九黎城主入口建立的“九道门”,既代表苗族的九大部落,也象征蚩尤九五之尊的至高权势和整个九黎之族的威望,更展现苗族崇尚门庭、朝门相关的信仰、风水、氏族等文化现象。时过境迁,祭祖圣地—蚩尤九黎城,成为彭水新的象征,苗族人民特有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蚩尤与九黎的故事也在祖祖辈辈口中继续流传。
蚩尤九黎城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更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苗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部部不朽的传奇。而蚩尤九黎城作为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者,以雄奇的身姿,诉说着华夏文明的另一段隐秘历史,向世人展示着苗族文明的根基和魅力所在。
图为讲解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蚩尤九黎城。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彦龙 供图
[深入走访,明晰文旅发展模式]
7月9日下午,团队前往彭水县蚩尤九黎城,对九黎旅游文化公司负责人进行专访。交流中,团队了解到蚩尤九黎城的建造缘起于苗族人民对文化深深的热爱,所以从历史文化出发,对苗族优秀文化基因进行梳理,以数字科技深耕苗族文化,举办线上文创设计大赛,进行网络直播带货,激活破圈发展新动力,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的融合点、山水景观与游客心理的共情点,不断创新本地文旅品牌内涵。
“无论是线上宣传还是线下投放广告,我们的初衷首先都是做好文化传播,再考虑经济效益,当好文化传承掌舵人,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初心。”公司负责人如是说。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九黎旅游文化公司相关负责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彦龙 供图
[体验非遗,了解苗族非遗现状]
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精致绝伦,已成为苗族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实践团队于7月10日上午走进彭水苗族刺绣非遗传承基地对彭水苗绣非遗传承人李绍玉进行了采访。李老师告诉实践团成员:“苗绣所有的技术技艺都是一针一线慢慢练出来的”。苗族历经千余年的迁徙,从口口相传的民族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方言和土语,也逐渐有了刺绣和服饰等民族特色非遗。苗族刺绣每一针的精准,每一线的色彩,都承载着苗族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精湛的刺绣水平与技法体现了苗族先人的智慧。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彭水文化馆非遗传承中心,拜访了苗族银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庹俊鶡先生。在与庹老师的交谈中,团队成员了解并体验了苗族银饰技艺。“机器制作的银饰与手工的相比,就像复印与手写的区别”,当与团队成员谈及手工制作工艺面对现代机器制作的挑战时,庹师傅如是说。融丝,捶打,拉丝,编结,雕刻,抛光等精湛的技巧来自长久以来的练习,这不仅是精美苗族银饰的背后付出,更是一位位苗族银饰传承人工匠精神的体现,这些都不是机器的几行代码就可以简单代替的。
团队了解到在彭水县拥有许多这样的苗族非遗传承,例如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之一的蜡染,象征着吉祥和幸福、美丽和财富的苗族银饰锻造,这些民族特色非遗传承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情感,是民族记忆与智慧的结晶。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苗族银饰非遗技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彦龙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苗族刺绣非遗技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彦龙 供图
[乡风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大手牵小手,小手影响大手”
为了了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乡村振兴工作现状与布局,团队于7月11日上午前往彭水县乡村振兴局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在访谈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在实现脱贫攻坚巩固期内针对“防止大规模返贫,守住贫困底线”实行动态监测战略,做到“两不愁、三保障”。
提到保障民生,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讲了一个故事:在走访村民中,工作人员走到一老大爷家中,大爷特别开心地引着工作人员到屋里,骄傲地说“看我屋里可干净啦!”讲到这里,副局长笑着说:“县里在做的就是激发大家的内生动力”。在进行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彭水县发展“一主两辅”产业,以打造红薯之都为主,中药材、畜牧养殖为辅,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留住乡愁才能建设起和美乡村”
提到少数民族自治县,负责人告诉团队成员:现今,彭水县注重保护生态民族建设。乡村振兴并不等同于大拆大建,而是要把彭水县这些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彭水县乡村振兴战略紧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尤其是乡风文明建设,先进合理的乡风文明建设体系为彭水县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
[传承非遗,文化铸造振兴之魂]
高台舞狮、苗族刺绣、苗族蜡染银饰锻造,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拥有两百多项非遗传承,这些都是苗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探究彭水县苗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现状,团队于7月11日下午前往彭水县文化与旅游局文物保护科,与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彭水县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非遗传承保护机制,通过完善非遗档案、定期考核传承人,使用专项资金对传承人进行补贴,提供平台宣传非遗,打造出非遗技艺、经济补贴、名气宣传等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对苗族非遗进行有效的保护。
“理想的文化保护应该是人人参与的”,工作人员如是说。苗族文化的主要涉及群体包括相关基层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大学里的苗族文化的相关研究者、社会上的苗族文化热爱者。政府相关部门非常重视苗族文化的文化生态保护发展,2014年文化部批准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与自然环境共同建设发展,相辅相成,建立了渝东南一体的生态保护区。
苗族文化拥有其独特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其被赋予了独特的时代内涵,其发挥着凝聚人心、引导村民、淳化民风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凝聚出乡村振兴之魂。
图为团队成员对彭水县文物保护科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彦龙 供图
民族文化延绵赓续,精神回响千载犹存。通过本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的重任在于青年,青年应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事业中开拓前行,用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