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土旺之年,这类人投资必旺,错过后将再等十年!
惊蛰刚过,长安西市的青石板路上还凝着夜露。卖卦先生的幡旗在晨风中轻摇,“五行转运” 四个褪色大字忽明忽暗。老辈人常说,天地之气每十年一变,今年恰是土行当令的旺年,土色黄,象征丰收与稳固,连街角的尘土都似带着温润的光泽。
市集上的商贩们三三两两聚着,都在议论这罕见的土旺之年。绸缎庄的王掌柜捻着胡须,望着天边渐起的黄云:“听说土旺之年,命格属土的人运势最盛,土生金,金生水,这流转的气运里藏着大机缘,只是不知谁能抓得住这十年一遇的机缘。”
街角的布庄里,一个身着素色襦裙的女子正低头核对着账本。她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窗外的阳光落在她鬓边的珠钗上,折射出温润的光晕。她便是锦绣坊的掌柜罗密英,此刻正对着账本上的数字凝神思索,仿佛已从这枯燥的数字中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一场与土旺之年相关的故事正悄然拉开序幕。

罗密英接手这家 “锦绣坊” 已近五年。她父亲原是长安小有名气的布商,三年前染了风寒去了,只留她和这间半死不活的铺子。街坊都说女子当家难长久,那些打量她的眼神里总带着几分怀疑,可她偏不信这个理,每日天不亮便起身打理生意,将布庄收拾得井井有条。
清晨的露水还没干透,罗密英已站在布庄柜台后。伙计阿福打着哈欠进来,眼角还带着睡意,见掌柜的正对着账本蹙眉,小声问:“掌柜的,今早要不要去东市进些新到的蜀锦?听说那花色新奇,定能卖个好价钱。”
“不急。” 罗密英指尖点在账本某页,声音清润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上月进的素绸还剩三成,先清点库房再说,盲目进货只会积压本钱。” 阿福挠挠头,虽有些不解,但还是乖乖转身去了后院,脚步踏在青石板上发出轻响。
布庄的木门 “吱呀” 一声被推开,寒风裹着些许尘土钻了进来。走进来一位提着竹篮的老妇,脸上布满风霜却精神矍铄。“罗掌柜,给我扯两尺青布做鞋面。” 老妇嗓门洪亮,在安静的店里格外清晰,震得柜台上的铜铃轻轻晃动。
罗密英放下账本起身迎客,笑容温和如春日暖阳:“张婆婆早,您要的青布昨日刚到新货,色牢耐穿,做鞋面再合适不过。” 她麻利地展开布匹,银剪 “咔嚓” 一声,不多不少正好两尺,边角齐整得没有一丝毛絮。
老妇接过布,放在手心掂量着,又凑近鼻尖闻了闻,满意地点头:“你这丫头做事就是靠谱,针脚细密,布质厚实,不像前街那家,上次给我扯的布短了半寸,还尽是线头。” 罗密英笑着递过布卷,用棉线仔细捆好:“做生意就得实在,您慢走,路上滑当心些。”
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柜台,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罗密英翻出父亲留下的旧书,书皮已有些磨损,边角卷起。泛黄的纸页上写着 “五行相生” 的字样,旁边还有几行娟秀的批注,那是她年少时跟着父亲学习的痕迹。这曾被她当作杂学的知识,如今却成了她时常翻阅的宝典。

书里夹着一张褪色的纸条,是父亲生前写的:“土生金,金生水,水养木,木燃火,火归土,循环往复,商机暗藏于五行流转之间。” 她轻轻抚摸着遒劲的字迹,眼眶微微发热,父亲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教她辨天时、知地利。
“掌柜的,西市的李老板又来催账了。” 阿福一脸为难地进来,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欠条,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罗密英接过来看了看,眉头微蹙,那是上月进染料时欠下的款项,本约定秋收后结清。“告诉他,三日后再来,我定给他答复。” 阿福应声出去,木门再次发出 “吱呀” 声,她望着窗外街上的行人,若有所思。
街上的货郎摇着拨浪鼓走过,“咚不隆咚” 的声响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卖糖葫芦的老汉扛着草靶,红艳艳的糖葫芦在阳光下格外诱人,孩子们围着他叽叽喳喳,银铃般的笑声洒满街巷。罗密英望着这热闹景象,心里却盘算着如何渡过眼前的难关,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柜台。
傍晚关店后,罗密英提着灯笼去了城郊的破庙。暮色四合,林间的鸟儿归巢,叽叽喳喳的叫声渐歇。这里住着位懂风水的老道士,鹤发童颜,是父亲生前的挚友。老道士见她来,抚着胡须笑:“我就知道你今日会来,土旺之年已至,你命格属土,生辰八字与流年相合,正是转运之时。”
庙外的几株桃树刚冒出嫩芽,嫩绿中带着鹅黄,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泥土清香和草木的气息。老道士给她倒了杯热茶,水汽氤氲了他的眉眼:“坐吧,看你眉宇间有愁绪,印堂发暗却隐有金光,可是生意上遇了难处?” 青瓷茶杯放在石桌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她将布庄的困境细细说了说,从资金周转到客源稀少,无一遗漏。老道士听完,指着庙外的黄土道:“你看这土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不会违逆时节。顺应天时方能有获,做生意如种庄稼,要懂时节更替,更要识地力厚薄,方能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 罗密英凝神听着,心头似有迷雾渐渐散开。
回到住处,她连夜翻查账本,油灯的光晕在墙上跳动。将近年来的收支一一核对,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纸张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发现每到土行旺盛的年份,粗布的销量总会增加,而今年恰好是土旺之年,天干地支皆属土,正是土气最盛之时。她眼睛一亮,或许这就是父亲说的商机。

账本里还夹着各地商讯,其中一页记载着去年南方水患,棉田受损严重的消息,字迹旁还有她当时做的批注:“南棉歉收,北棉或成抢手货。” 她喃喃自语:“今年北方棉产应会紧俏,提前备货准没错,土旺之年宜囤土性之物,棉花属土,正是应时之选。”
三日后,罗密英带着积攒的银两去了棉农聚集的南村。晨光熹微中,田埂上还沾着露水,空气里满是泥土的芬芳。这里的棉花因水土丰沃,日照充足,织出的粗布格外耐用,色泽也带着自然的米黄。她找到相熟的棉农王大叔,他正蹲在田埂上查看棉苗长势。
“王大叔,今年的棉苗长得真好。” 罗密英笑着打招呼,蹲在他身边。王大叔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托老天爷的福,雨水足。罗掌柜今日来是?” 她说明来意,商议提前预订今年的新棉。王大叔有些犹豫,搓着双手:“现在订,价格可不低,往年都是秋收后才定价的。”
“王大叔,我信您的棉花好。” 罗密英诚恳地说,从布包里拿出样品,“今年是土旺之年,庄稼收成定然不错,我提前预订,您能安心雇人打理,不用担心销路,我也能有好布卖,咱们双赢。您看,用您去年的棉花织出的布多好卖,回头客都夸呢。”
王大叔看着样品上细密的纹路,又看看罗密英真诚的眼神,终于点头:“行,我信你这丫头,实诚。就按你说的价,给你留十担好棉,保证是挑过的上等品。” 罗密英连忙道谢,从布包里取出纸笔,与他立下字据,双方签字画押,她才放心地离开。
回到布庄,阿福见她订了这么多棉花,急得直跺脚,声音都变了调:“掌柜的,咱们本就周转不开,这要是卖不出去可怎么办?库房都快堆不下了!” 罗密英拍拍他的肩,指着窗外渐多的穿粗布衣裳的行人:“放心,我心里有数,今年定会不一样。你把这些新布送到成衣铺,看看能不能合作,就说咱们能按他们的需求定织。”
入夏后,长安城里忽然兴起穿粗布衣裳的风气。起因是城里的大户人家听了风水先生的话,说土旺之年穿土色衣物能纳福避灾,还能助财运。一时间,粗布成了抢手货,各家布庄都供不应求,掌柜们急得四处找棉源,纷纷去南村收棉,却发现好的棉花早已被罗密英订走。
布庄门口排起了长队,从早到晚络绎不绝。阿福忙得满头大汗,额前的碎发都湿透了,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罗密英一边招呼客人,一边指挥伙计打包:“大家别急,按顺序来,保证人人都能买到,今日不够的明日一早来,我们连夜赶制。”

西市的李老板再次上门,这次却不是催账,脸上堆着虚伪的笑容,手里还提着两盒点心。“罗掌柜,看在街坊的份上,匀我五匹粗布呗,价钱好说,翻倍都行。” 他搓着手,眼神贪婪地扫过货架上的布匹。
罗密英笑着摇头,语气却带着疏离:“李老板,当初我求你宽限几日欠款,你不肯,还说女子当家成不了事。如今我这布也紧缺得很,实在匀不出。” 李老板碰了个软钉子,脸色瞬间铁青,抓起点心盒狠狠摔在地上,冷哼一声拂袖而去,点心撒了一地。
布庄的生意渐渐好起来,阿福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满是笑意,算账时都哼着小曲。罗密英却没闲着,她知道单一经营难长久。又去请教老道士:“如今生意好转,可我总觉得还能再进一步,不知该如何做?” 老道士指着庙前的菜地:“地力有尽,需懂轮作,今年种麦,明年种豆,方能保地力不衰。生意亦如此,不可只守一隅。”
菜地里种着青菜、萝卜、豆角,错落有致,生机勃勃。老道士摘了颗青菜,叶片上还挂着水珠:“你看这菜地,轮流种不同作物,地力才不会耗尽。做生意也要 Diversify,不能只靠一种货,要如五行相生,循环往复方能长久。” 罗密英若有所思,心头的想法渐渐清晰。
她琢磨着老道士的话,想到长安城里的染坊大多用的是外地染料,价格高昂且运输不便。若是能自己建个染坊,用本地的植物染色,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做出特色。这个念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她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场地,询问染布手艺。
她去郊外采集了多种植物样本,茜草、栀子、紫草…… 带回家中试验染色。厨房里摆满了陶罐,五颜六色的染液散发着草木清香,有时染坏的布料堆得像小山。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成功染出几种温润的颜色,米黄、赭石、豆绿,都带着自然的光泽。
秋分时,南村的新棉如期送到布庄,装了满满三车。棉絮洁白蓬松,带着阳光的味道。罗密英让人将棉花仔细分拣,按品级分类存放。一部分织成素色粗布,另一部分则送到她刚租下的染坊。染坊里用的是她请教老道士后找到的本地染料,染出的布匹颜色温润,带着自然的香气,很受顾客喜爱。

染坊的师傅是从江南请来的老手艺人,姓周,手上布满老茧,却灵活得很。他对罗密英说:“掌柜的,你这法子好,本地染料虽颜色不如苏木、靛蓝浓烈,但不伤布,还耐用,洗多少次都不掉色。” 罗密英笑着递过新沏的茶:“周师傅过奖,咱们就做特色,走长远路,不求一时鲜艳,但求长久口碑。”
“掌柜的,咱们的染布一上架就被抢着买,好多人都来预订呢!” 阿福兴奋地跑来汇报,手里拿着厚厚的订单,纸张都被他攥得有些发皱。罗密英接过订单仔细查看,上面有成衣铺的大宗订单,也有百姓的零散预订。她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些日子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指尖划过 “土色染布” 字样,心中感慨五行之理果然不虚。
她给伙计们每人发了块新染的布料,颜色各不相同:“这是大家的功劳,拿去给家人做件新衣裳,也算沾沾土旺之年的喜气。” 伙计们欢呼雀跃,捧着布料互相比较,议论着做什么样式的衣裳,店里一片欢声笑语,往日的冷清一扫而空。
冬月初,长安下起了第一场雪,雪花纷纷扬扬,给屋顶盖上了一层白毯。布庄里生了炭火,暖意融融,前来买布的客人络绎不绝,都想赶在年前做件新棉衣。罗密英坐在柜台后,算着今年的收益,算盘珠子打得飞快,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收益比往年翻了好几倍。
她拿出一部分银两,让阿福给伙计们发了赏钱,还备了些米、面、油当福利。“今年大家都辛苦了,这点心意拿着,回家过个好年。” 伙计们纷纷道谢,脸上的笑容比炭火还要暖。窗外雪花飘落,给青石板路盖上了一层白毯,隔壁的点心铺飘来甜香,与布庄的草木香气交织在一起,格外温馨。
老道士不知何时走进了布庄,身上还沾着雪花,刚进门便被暖意包裹。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他笑着对罗密英说:“不错不错,懂得顺天应人,又能因地制宜,土旺之年,你这属土的命格总算得了天时地利,更得了人和,难怪运势如此旺盛。” 罗密英起身行礼:“多谢道长指点,若非您的点拨,我哪有今日。”

老道士环视布庄,手指轻抚过染布:“这染布确实不错,有土之厚重,又有木之生机,五行调和,难怪受欢迎。不过切记,盛极必衰,月满则亏,要懂得未雨绸缪,土旺过后需防火克,来年经营当留意火性之物。” 罗密英点头记下,将这话仔细刻在心里。
过了年,西市的布庄生意越发红火,罗密英的名声也渐渐传开,人们都说锦绣坊的布质好、颜色正,还能带来好运。不少人来向她请教做生意的诀窍,她总是笑着说:“哪有什么诀窍,不过是懂些时节,肯下功夫罢了。” 其实她心里清楚,除了努力,更重要的是抓住了土旺之年的机缘,顺应了五行流转的规律。
一位从洛阳来的商人慕名而来,想与她合作,批量采购染布运往洛阳销售。罗密英与他在茶馆细谈,仔细商议价格、交货期和质量标准,签订了详细的合约。她握着商人的手:“合作讲究诚信,我定不会让你失望,定按时按质交货。” 商人看着她真诚的眼神,放心地点头。
这天,她正在布庄整理新到的布匹,将不同颜色的染布分类摆放,忽然听到街上一阵喧哗,夹杂着敲锣声。出去一看,原来是官府贴出告示,红纸上的字迹工整有力:“为固粮仓,防饥年,现需大量粗布制粮袋,望商户踊跃应承,价优按时结。” 众商家都围在告示前议论,却没人敢轻易应承,生怕官府拖欠款项。
告示旁围着几个老商户,七嘴八舌地议论:“官府的钱不好拿,上次给驿站供布,拖了半年才结账,本钱都快周转不开了。”“可不是嘛,风险太大了,规矩又多,稍有不合就挑剔,还是不做的好。” 罗密英听着他们的议论,却盯着告示上 “粮仓” 二字若有所思。
罗密英看了告示,心中一动。粮仓属土,重修粮仓正是顺应土旺之气,土能藏粮,粮乃民生之本,这不仅是生意,更是积德的好事。她回到布庄,让阿福准备好相关文书,打算去官府应承下这笔生意。阿福有些担心,搓着手:“掌柜的,官府的生意不好做,规矩多,万一出了岔子……”
“富贵险中求,这是难得的机缘。” 罗密英眼神坚定,语气不容置疑,“咱们的布质量好,价格公道,官府定会满意。再说,重修粮仓是利国利民的事,咱们能参与其中,也是好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阿福见她主意已定,便不再多言,赶紧去准备文书,笔墨纸砚摆了一桌子。
她又去染坊叮嘱周师傅:“最近可能要赶工,粮仓用布关乎重大,布料质量一定要把控好,经纬密度、染色牢度都要加倍留意,不能出半点差错。” 周师傅拍着胸脯,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掌柜的放心,我一定盯紧了,每匹布都亲自查验,绝不让次品流出。”

罗密英带着文书去了官府,凭借优质的样品和合理的报价,顺利应承下粮仓用布的生意。可就在她准备大肆采购棉花扩大生产时,却发现南村的棉农突然集体涨价,且每人最多只肯卖往年一半的量。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措手不及,订单在身,工期紧迫,难道这土旺之年的好机缘就要这样错失?
罗密英心急如焚地赶到南村,晨雾还未散去,田埂湿滑难行。找到王大叔想问个究竟,他正蹲在门槛上抽着旱烟,眉头紧锁。王大叔见她来了,赶紧掐灭烟袋,一脸愧疚地站起来:“罗掌柜,对不住,不是我们要涨价,是有人在背后挑唆。”
村口的老槐树下聚集着几个棉农,见罗密英来了,都低下头不敢看她,双手紧张地绞着衣角。王大叔叹气,声音里满是无奈:“他们说今年土旺,棉花定能卖高价,还许了我们更高的价钱收购,说你一个女流之辈,就算签了字据也奈何不了我们。”
她追问是谁在挑唆,王大叔支支吾吾不肯说,只是反复叹气。罗密英知道这事定有蹊跷,便在村里四处打听,给孩子们分了些糖果。终于从一个虎头虎脑的孩童口中得知真相,他舔着糖说:“昨天有个胖大叔给我糖吃,让我听你们说话,说要让罗掌柜的布庄关门,是西市那个姓李的老板派来的。”
得知真相后,罗密英反而冷静下来,心头的怒火被她强压下去。她回到布庄,叫来阿福,语气沉稳:“你去打听一下,李老板最近是不是进了一批劣质棉花?尤其是价格远低于市价的那种。” 阿福虽疑惑,但还是赶紧去了,一路小跑生怕耽误事。
不多时,阿福气喘吁吁地回来,脸上满是气愤:“掌柜的,确有此事!李老板贪便宜进了批成色不好的棉花,听说里面还掺了不少棉籽和杂质,他还让伙计们偷偷挑拣,想混在好棉里卖。” 阿福还说,“我听李记布庄的伙计说,他们老板打算用劣质棉充好棉,低价抢官府的生意,赚差价。” 罗密英冷笑一声:“真是自作聪明,拿民生大事当儿戏。”
罗密英心中有了主意,她再次来到南村,召集了所有棉农,就在老槐树下。晨光穿过树叶洒在地上,她站在石墩上,声音清亮:“各位乡亲,我知道有人许了你们高价,但你们想想,他用高价收棉花,却用劣质棉花以次充好给官府,一旦被发现,欺瞒官府可是大罪,不仅他要受罚,你们参与其中,往后谁还敢收南村的棉花?”

她指着田里饱满的棉桃,语气诚恳:“咱们种棉花靠的是口碑,是这土地的馈赠。要是和这种不法商人合作,坏了名声,以后十年都难翻身。土旺之年讲究诚信为本,失信于土,必遭反噬。” 棉农们交头接耳,脸上露出犹豫的神色。
她顿了顿,继续说:“我罗密英做生意向来诚信为本,这次官府的生意若能成,我定会按市价给大家结算,分文不少。且往后每年都优先收购你们的棉花,价格比别家高半成,还会给长期合作的乡亲们分些红利。土旺之年虽好,但长久的生计更重要,你们说是不是?”
人群里有人小声议论:“罗掌柜说的在理,李老板那人确实不地道,去年收我的棉花就压了价,还扣了不少秤。”“是啊,罗掌柜一直很实在,从不拖欠钱款。” 王大叔首先站出来,一拍大腿:“我信罗掌柜,我按原来的价格卖,要多少有多少!” 有了王大叔带头,其他棉农也纷纷响应,承诺按原约定供货。李老板的计谋落空了。
解决了棉花的问题,罗密英立刻组织人手赶制粮仓用布。织布坊里昼夜不息,灯火通明,机杼声此起彼伏如乐曲。她亲自在染坊和织布坊之间监督,每匹布都要亲自检查,确保没有瑕疵。老道士不知何时来到织布坊,看着忙碌的景象,笑着对她说:“土旺之年,土性敦厚,行事亦要沉稳,你能化解此劫,正是应了这土行之德,厚德方能载物。”
织布坊里伙计们各司其职,有的纺纱,有的织布,有的检验,有条不紊。老道士拿起一匹布,手指轻抚过细密的纹路:“这布织得细密,难怪官府会选你。做生意和织布一样,一针一线都不能马虎,诚信如经纬,缺一不可。” 罗密英点头,指着墙上的字据:“我已让账房把给棉农的定金加倍,让他们安心。”
罗密英向老道士请教:“道长,为何土旺之年总会有这般波折?” 老道士指着地上的泥土,抓起一把又缓缓撒下:“土能生金,亦能藏污纳垢,旺年之时,机遇与风险并存,如土地既能长嘉禾,亦能生杂草。能守得住本心,除尽杂草,方能得土之福泽。” 她听后,心中豁然开朗,更坚定了诚信经营的决心。
经过日夜赶工,第一批粮仓用布按时送到了官府。负责验收的官员姓刘,为人清正,仔细检查后,对布匹的质量赞不绝口,亲自在验收单上签字:“如此好布,用来储粮再好不过,不易受潮,还结实耐用。” 当即表示后续用布都由罗密英的布庄供应,还预付了一半货款。这个消息传来,布庄里的伙计们都欢呼雀跃,互相击掌庆祝。

刘官员拍着罗密英的肩,语气赞赏:“罗掌柜年轻有为,做事踏实,以后官府的采买,我定会优先考虑你。如今像你这般诚信的商家不多了。” 罗密英拱手行礼,语气诚恳:“多谢大人信任,民女定不会辜负期望,定当保质保量完成订单。”
李老板得知罗密英不仅没被打垮,反而拿下了全部订单,气得将茶杯都摔碎了,茶水溅了一地。他不甘心,又想出个坏主意,派人去粮仓附近散播谣言,说罗密英的布质量有问题,用的是陈年旧棉,里面还生了虫,用不了多久就会损坏,粮食会受潮发霉。
谣言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有些百姓开始怀疑锦绣坊的布料,甚至有人来店里要求退货。阿福急得团团转,嘴角起了燎泡:“掌柜的,这可怎么办?好多客人都退单了,还在店外指指点点。” 罗密英却很镇定,安慰伙计们:“身正不怕影子斜,咱们的布质量过硬,不怕查验。”
谣言很快传到了官府,刘官员听闻后十分生气,立刻派人来布庄查验。罗密英坦然地带着官员去了织布坊和染坊,让他们亲眼查看布匹的制作过程和原料。官员见棉花洁白如新,染料都是天然植物,制作过程干净卫生,布匹用料扎实,做工精细,根本不像谣言说的那样。
官员当即在市集张贴告示,严令禁止再散播谣言,并派人查处造谣者。查到是李老板所为后,罚了他一笔银两,还警告他再犯严惩。官员临走前对罗密英说:“谁再敢造谣生事,定不姑息。罗掌柜,你放心做生意,官府给你做主。” 罗密英感激地行礼:“多谢大人明察,为民女正名。”
经此一事,罗密英的布庄名声更响了,人们都说锦绣坊的布不仅质量好,掌柜的还正直可信。不仅官府的生意稳步进行,百姓们也更愿意来她的布庄买布,订单比之前还多了三成。她趁势在东市又开了家分店,扩大了经营规模,新店开业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分店开业那天,许多老顾客前来道贺,张婆婆送来了亲手做的糕点:“丫头,好样的,婆婆就知道你能成,好人有好报。” 还有些曾受她资助的贫困百姓,送来自家种的蔬菜,表达感激。罗密英一一谢过,给每位来贺的客人都送了一小块染布作纪念。
老道士见她事业蒸蒸日上,特意前来道贺,送了她一幅 “厚德载物” 的字画。告诫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土旺之年虽带来好运,但也不可过于贪心,要懂得积德行善,回馈乡邻,如此方能让福气流转不息。” 罗密英牢记在心,将字画挂在正厅,时刻警醒自己。

她拿出一部分盈利,资助了村里的学堂,翻新了校舍,添置了笔墨纸砚。还为贫困的百姓送去了过冬的布匹和粮食,让他们能安稳过冬。学堂的先生特意送来牌匾,上面写着 “乐善好施” 四个大字,笔力遒劲。罗密英将牌匾挂在布庄,笑着对伙计们说:“做生意不光是为了赚钱,能帮到大家才更有意义。”
秋收时节,粮仓重修完工,用上了罗密英布庄的粗布做粮袋,粮食储存得十分妥当。官府为了表彰她,特意赏赐了块 “诚信商户” 的牌匾,还在全城通报表扬。罗密英将牌匾挂在布庄最显眼的地方,这是对她最大的肯定,来往的行人见了,都对布庄多了几分信任。
粮仓外举行了竣工仪式,锣鼓齐鸣,百姓们纷纷前来观礼。刘官员发表讲话,特意提到罗密英的贡献:“若无锦绣坊的优质布匹,粮仓难以如此快完工,此乃民生之福。” 有老人拉着罗密英的手说:“有了好粮仓,来年就算遇着灾年,咱们也不怕饿肚子了,姑娘是大好人啊。”
西市的李老板因之前的劣迹被官府查处,他进的劣质棉花也被没收销毁,还因造谣诽谤和意图欺瞒官府被罚款,生意一落千丈,只得关闭布庄离开了长安。离开前,他在布庄外徘徊许久,最终低着头走了。有人将这事告诉罗密英,她只是淡淡一笑:“做生意靠的是诚信和眼光,而非投机取巧,多行不义必自毙。”
看着李记布庄紧闭的大门,阿福感慨:“真是善恶终有报,他当初那么对咱们,现在自食恶果了。” 罗密英叹气,语气里没有快意,只有惋惜:“希望他以后能明白,诚信才是立身之本,无论做什么生意,没了诚信,就像布没了经纬,终究成不了材。” 她让人将李老板欠下小商户的钱款悄悄补上了。
转眼到了年底,布庄盘点收益,账本上的数字令人欣喜,利润比往年翻了十倍不止。伙计们都拿到了丰厚的工钱和分红,每个人脸上都笑开了花,有的计划着回家盖房,有的打算娶媳妇。罗密英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给每个人都额外发了套新衣裳和年货。
年夜饭桌上,布庄的伙计们和家人欢聚一堂,摆满了鸡鸭鱼肉和各色菜肴。伙计们举杯欢庆,说着一年来的收获和趣事。罗密英举杯起身,声音清亮:“这杯酒敬大家,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没有你们,就没有锦绣坊的今天。来年咱们再创佳绩,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众人纷纷响应,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屋子,暖意融融。

除夕夜,罗密英提着年货去看望老道士。庙里的香火袅袅,烛火摇曳,钟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带着祥和的气息。老道士送了她一本《五行转运秘要》,封面古朴,用丝线装订。语重心长地说:“土旺之年即将过去,但五行轮转不息,下一个土旺之年要再等十年。你要记住,天时固然重要,但人和与地利更不可少,往后行事,仍要顺应自然,坚守本心。”
庙里的钟声敲响,迎来新的一年。老道士看着窗外绚烂的烟花,眼神悠远:“你看这烟花虽美,转瞬即逝,唯有脚踏实地,如土地般厚重沉稳,方能长久。土旺之气虽退,但诚信之德永存,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罗密英点头,将书小心收好。
罗密英接过书,郑重地点头:“多谢道长教诲,我定会铭记在心,将诚信经营的理念传承下去。” 她望着窗外漫天的飞雪,雪花如柳絮般飘落,心中充满了希望。这个土旺之年,她不仅收获了财富,更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诚信与善良才是最珍贵的宝藏。
雪地里留下她深浅的脚印,回家的路上,她盘算着来年的计划:开一家棉纺学堂,教贫困女子手艺;再开垦一片棉田,推广优质棉种。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脚下的路虽滑,却走得格外坚定。
年后,罗密英按照老道士的指点,开始调整布庄的经营。她不再只专注于粗布,而是根据五行相生的道理,兼顾丝绸、麻布等多种布匹的经营,每种布料都标注对应的五行属性,供顾客参考。同时,她还开垦了一片荒地,自己种植棉花和染料植物,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质量。
田里的棉花种子发了芽,嫩绿的幼苗在春风中摇曳,充满生机。罗密英看着生机勃勃的田地,心中充满了期待:“有了自己的棉田,以后就不用担心原材料问题了,还能研究新的品种,让布料质量更上一层楼。” 她雇了村里的贫困户来田里劳作,给他们开出优厚的工钱。
街坊们见她的布庄越做越大,分店开了一家又一家,都纷纷称赞她有眼光、有福气。罗密英总是笑着说:“福气是自己挣来的,抓住时机,用心经营,更要心怀善意,谁都能有好福气。” 她的故事也在长安城里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激励着许多人。
有外地商人慕名而来,想学习她的经营之道。罗密英毫不吝啬地分享经验,带他们参观染坊、棉田和学堂:“做生意没有捷径,就是诚信为本,顺应天时,善待他人,将利润分享给伙伴和乡邻,才能让生意长久,如五行循环不息。” 商人们听后,无不点头称赞,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
几年后,罗密英的布庄已经发展成长安城里最大的布商之一,分店开遍了各个市集,甚至扩展到了周边州县。她依然保持着诚信经营的原则,时常帮助乡邻,资助公益,开办的学堂已培养出不少学子。人们都说,罗密英能有今日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她抓住了土旺之年的机缘,更因为她的善良和智慧,如土地般滋养万物。
她还开办了织染学堂,免费教贫困女子手艺,让她们能自食其力,学堂里的女子们都感激地说:“罗掌柜给了我们生路,让我们不用再受饥寒之苦,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她的恩情。” 许多女子学成后,有的在锦绣坊工作,有的自己开了小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又是一个春天,罗密英站在布庄的柜台后,看着来来往往的客人,他们脸上都带着满意的笑容。她翻开了那本《五行转运秘要》,书上的字迹已有些模糊,但其中的道理却越发清晰。她知道,五行轮转,机遇总会再来,但只有时刻准备着,坚守本心,才能在机遇来临时牢牢抓住。
窗外的阳光明媚,布庄里人来人往,一派繁荣景象。罗密英抬头望向天空,春风拂过,带来草木的清香。她仿佛看到了下一个土旺之年的希望与光芒,更看到了诚信经营带来的长久生机,她的眼神坚定而充满力量,继续书写着属于她的传奇。

罗密英的故事,是一曲天时、地利与人和交织的动人乐章。在五行土旺之年,她以智慧解读玄学奥秘,从古籍中汲取商机;用诚信筑牢经营根基,将每一笔交易都视作信誉的积累;凭勇气化解重重危机,在恶意阻挠中坚守本心。
这不仅是一个抓住十年一遇机缘的传奇,更深刻诠释了坚守本心的真谛。土旺之气滋养万物,正如诚信与善良滋养人生,唯有顺应天道、坚守正道,方能在岁月流转中收获长久的成功。而那土旺之年的智慧,终将化作照亮前路的星光,指引着每一个心怀正念者砥砺前行,在人生的沃土上播种诚信与善良,收获属于自己的繁花与硕果,让生命如四季流转般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