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猪:风水轮转惊喜至,三日之内五福临,福事连连,开启幸运新程
59 2025-08-17
(整理转发自黄帝陵历史 现状 未来)
黄帝陵坐落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上。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发端于陕西、甘肃省界的子午岭,自西北向东南伸延,至黄陵县境内孟家塬突入沮水河谷。沮水也发源于子午岭,自西向东流,注入洛河。从小环境来说,桥山是沮水与孟家塬之间的一座山。黄帝冢位于山上海拔972米,其北有海拔994米、1021米两座山峰为依托,在后世风水中称“后照”或“后屏”。桥山山脊分水线的走向为南--北,偏东32,沮水至此,屈曲流过,三面环抱桥山。山南有山,隔河与桥山相对,称“印台山”。桥山如尊者,“若踞而候”,在后世“风水”中称“祖山”;印台山处于朱雀方位,“欲进而却”,在后世“风水”中,近者称“案山”,远者称“朝山”。沮水屈曲环流,若“顺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桥山周围,马山、南山、孟家塬呈回抱之势。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或者古人有意的安排,桥山东麓的轩辕庙院的轴线为南--北,偏西16°。庙背靠桥山支脉凤凰岭,南面隔河也与印台山相对,使印台山成为零轴线与庙轴线的交汇点。
我国古代极重居地和葬地“风水”,把它视为吉凶休咎攸关的大事。这个传统文化早始于商周时代的卜宅。以今天的观点来看,风水是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天、地、人合一的观念,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它是一种包含神秘色彩、迷信成分、朴素思想、合理内涵混杂的传统文化积淀。风水在中国几千年传统建筑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决定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因素,一是陵墓制度,二就是“风水”,这确是建筑历史的事实。
追溯墓葬的历史起源,墓地作为死者的归宿之处,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产生“墓地”的观念,大概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就开始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们一般还居住在天然洞穴里,同样,洞穴也就成为死者的墓地,如北京山顶洞人洞穴墓地。在世界许多国家,如前苏联、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都有类同的发现,考古学称为“居室葬”。新石器时代,人们营建村落聚居生活,已知道将墓地选择在村落附近的高亢之地,例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华阴横陈村的氏族公共墓地。秦汉以后,墓地“堪舆术”(“风水术”)兴起,墓地的选择便成为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
我国古代“风水”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讨论黄帝陵的“风水”,也应当是引用我国早期“风水”文化的观念,来加以对照、印证,才能与黄帝陵的历史相贴近。
什么是“风水”?“风水”二字,现知最早出现于晋人所撰,托名郭璞的《葬书》。汉时不称“风水”,而称“相地”,也称“堪舆”,如《史记·日者列传》中就曾记载由“五行家”、“堪舆家”等就日问题进行的一场辨讼。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又把相地称为“形法”,有《宫宅地形》二十卷今已不存。
后世研究“风水”者均认为,郭璞的《葬书》当是集先秦及两汉以来风水学之所成,还有作者佚名的《黄帝宅经》一书,是论中国古代“风水”之流传最广、留存下来最早的经典性文献。
按《葬书》所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乘生气”,就是寻觅和利用“生气”。“生气”或“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概念。《易·系辞》疏说:“阴阳精灵之气,氤氲(气旺盛)积累而为万物。”就是说,这种“气”,是万物赖以生长发育的元气。而这种“气”是不可见的,但“气”随着“形”(山气水势)而行而止,人们可以“循地理而求之”。相宅也好,相墓也好,都是要寻求“聚气”的地方。以《黄帝宅经》和《葬书》的说法,这样才能“感通天地”,“鬼福及人”,得到“安”、“昌”。
“气”之说,是“风水”的核心,它也使“风水”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那么,这种“生气”聚结之地,人们又如何“循地理而求之”。
《葬书》讲:“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上。”
就是说:平地看土垅的脉,山地看峰岭的脊,看其走向,东西或南北。千尺之外远观其势,百尺之内近观其形。“气”依形势而行而止,势行形止,就是聚气的地方。聚气的地方,就应当安葬在这里。
又讲:“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说的是:山势要蜿蜒盘亘,层叠环抱,像(尊者)端坐着而有所等待,像双手向前揽抱而有空余。有山趋前拱卫而不僭逼,有水在此停留而不泄。气贯通于山川之中,在行中积蓄,在止中聚结,阴阳相交而调和。土厚水深,草木茂盛。这样的地方,真是贯如千乘诸侯,富如万金富豪!
《葬书》又讲,好的山形是:“玄武(北面)垂头,朱雀(南面)翔午,青龙(东面)蜿蜒,白虎(西面)驯俯(俯伏)。”好的水势是:“潴(聚)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我们可看出,这样的山形水势,就是一种山环水抱、均衡格局的封闭型空间环境,“风水”中所谓“藏风聚气”的宝地。这种山川发育的形态,在古代作为居地,是适于农耕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但作为葬地,则并无任何的人的生存意义。不过当我们排除葬地风水所包含的神秘色彩和迷信成分,无疑仍具有一种风景景观价值和生态环境意义。
黄帝陵的山水形势,也就是古人按照当时的葬地“风水”观念所选择的一块具有风景景观价值和生态环境意义的宝地。
桥山,“土高水深,草木郁茂”,8万余株古柏覆盖了整个桥山,给整个桥山铺上了一层青绿的毯子,蔚为壮观。黄帝冢就深藏于桥山之怀的古柏林中。古代陵园的方向皆依山川形势而定。黄帝陵最重要的特征,是黄帝陵冢所在的桥山山脊分水线的走向,恰恰连接着陵冢、冢前的“汉武仙台”、冢后的海拔994米峰于印台山峰顶所构成的轴线,我们称之为“风水轴线”。这是历史形成的,大自然所固有的陵轴线。整修黄帝陵规划时,将整个陵区入口广场设在印台山北两条轴线的交汇处,由此向北,可同时展望陵山和庙院,也是出于对这个风水格局的思考。这就构成了“两线一点”的总体规划的基本结构。整修规划还利用桥山南面的沮水故河道滩地蓄成广阔的湖面,建成后的湖叫“印池”。这是整修规划中的一大手笔。《葬书》讲:风水以“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水是风水之第一要素,所谓“气之来,以水以导之;气之止,以水以界之。”在后世风水中更有“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之说,称“聚水”或“风水池”。它不仅是对“黄陵八景”之一“桥山夜月”历史景观的恢复,使黄帝陵之灵山圣水愈显得纯净而静谧,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对黄帝陵“风水”的补充和发展。
黄帝陵“风水”示意图
黄帝陵的古代“风水”,是一个包括桥山、沮水、印台山及周围山塬,范围广大的地域概念。这与今天整修黄帝陵规划中,对于黄帝陵的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设想及保护范围的划定也是一致的。
黄帝陵规划结构与山水关系图
黄帝陵卫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