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昨天:盖房“上梁”,乡村老木匠,文化禁忌与其他

147小编 178 2025-08-17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许受制于当时的政治文化吧,乡村建房“上梁”的仪式简单热闹,但文化底蕴深厚,禁忌颇多。

我的祖父是木匠的“掌墨师傅”,外祖父是瓦匠,因此我从他们口中知道了许多“上梁”的故事,我自己也观看了许多上梁的过程,长大后还直接参与“上梁”

恩施建房“竖山子”

“八柱三间”的房子,有四蓬“山子”(由“川板”串起来的房架),上梁之前先树立堂屋的两蓬“山子”。树立第一蓬“山子”的场面最热闹:先用长棍支顶,再用缆绳拉扯,竖正之后叫着号子抬到墙基上。人们兴奋,激动,呼喊声,嚷叫声,欢笑声,号子声混成一团。作为“掌墨师傅”,祖父是总指挥,跑前跑后,呼风唤雨。两蓬“山子”树立之后上檩子,檩子安装之后上梁。

上梁的日子有讲究,即使在“破四旧”的时代,主家也会找“先生”看日子,“先生”大多审时度势给出个恰当的“日子”,至于是吉是凶那是另外一回事。

当今上梁撒糖

上梁,是房屋建造的重头戏。无论是主家还是木匠师傅都要确保平安无事。

所谓“梁”是一根笔直中看的杉木,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因为房梁下面有“衬木”托举,屋顶的重量并非全部由房梁承担。——不过,我至今也不能确定这两根木头到底哪一根是真正的“梁”。

清末拉大锯扯大锯的“盖匠”或“解匠”

乡下人看重上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造房的艰难:建筑材料昂贵,劳动回报率低,两三代人含辛茹苦、节衣缩食才能攒下一栋房子,能不珍惜敬重吗?二是房梁是一栋房子的制高点、是连接两根中柱的纽带,因而成为多种文化、民俗、禁忌与心理的聚焦点。江汉平原的造房习俗,传统风水文化,祖宗敬畏、鬼祟侵犯恐惧,古老的房屋人格化想象,木匠的行业规矩与行业禁忌,都聚焦于房梁及“上梁”的操作上。

清末的木匠(大木)

由此,生发出许多规矩与禁忌。房梁没有做成之前可以任意处置,但做好之后要放在特定的地方,不可污染亵渎,不能跨越,更不许女性跨越,甚至不让月事之中的女人靠近。在制作的过程中,如果木匠手指弄伤,鲜血万万不可滴在房梁上……

上梁之前,讲究的人家还要给房梁“挂红”,贴对联,听说先前还要在房梁前敬拜祭祀……

上梁,喜庆隆重,村人们会前来观看,系着围裙的主妇也会离开厨房,虔诚地仰望。

今天的房梁祭拜,叼着一根烟,不虔诚啊!

“大工”“小工”全部参与上梁,万事俱备之后才实际动手。“山子”顶端先上去两个年轻力壮、头脑灵光的“大工”,每个“大工”有一名“小工”辅佐。最关键的工序是用缆绳将横梁拉上去。“大工”将斧头插在腰间(讲究的人家要给出红腰带),全力以赴地上收缆绳。两端的行动必须协调一致,为了保持横梁平衡上升,两个“大工”还要齐声唱号子:“一发财,两兴旺,三敞亮……”

接着,众人仰望,“大工”将房梁卡口对准房柱的榫口,用斧头敲击:两人同时落斧,那声音十分美妙……

最后,燃放鞭炮,撒糖,此时,百众欢呼,喜气洋洋……最喜气的是孩子们抢糖的喧闹欢笑。

清末解大板子的“解匠”

上梁日的晚餐最最丰盛。这餐饭吃得时间较长,喧闹热烈。主人会盛情劝酒,平时拘谨的师傅们略有放松,大多喝个面红耳赤。一碗端了十来天的煎鱼要吃掉:主人将鱼尾折断,“掌墨师傅”先下筷子……

我的祖父很煞风景:吃斋,不坐席,不与师傅们举杯共饮。主家在安静的地方摆个小桌子,他一人享用豆腐、霉千张、霉豆渣粑、腌萝卜丁之类美味……

从祖父和外祖父的讲述中得知,上梁日“得罪”师傅的事情不时发生。轻微的“得罪”会导致师傅撂下摊子,中止施工,此时主人必须负荆请罪,祈求饶恕。也有师傅最终不来的,倒霉的主家只得另请师傅,接受另一班工匠的羞辱与挑剔。

建国初北方的手艺人。您猜猜什么手艺人?

祖父讲述了木匠“下手”的神话。一户主人的新房建成后出了怪事:新姑爷第一次留宿必定尿床,几代新姑爷出丑。具体情节是两个人抬着尿桶请求新姑爷尿尿,情真意切,说:您做做好事,就尿一点点。倒霉的男人尿得淋漓酣畅,但醒来时发觉自己浸泡在尿液中。——据说是因为天寒地冻,主人家没有买到鱼,因而师傅“下咒”,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最后的木匠

外祖父讲了瓦匠“下手”的神话。新房建成后,每月有两个夜晚房顶上有“跑马”的声响。房主回忆建房过程,认定自己在上梁日厚此薄彼,敬重木匠轻视瓦匠,“得罪”了后者。主家备了厚礼,前去谢罪。瓦匠上门“除咒”,从大门上方的“斗墙”中取出一个小纸马烧掉,从此天下太平。

木匠分为两类:盖房子的“大木”和做家具的“小木”。“大木”有自己的绝活:许多复杂繁琐的数学计算被具象化和“手艺化”,卯榫结合暗藏机巧,有些技术细节密不示人……

最后的木匠

房子歪了,要请“大木”来“打房子”,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风险极大的活路。“打房子”主要使用三种工具:绞缆、撑木和“剁锹”。“剁锹”用于撬动房柱。祖父经常讲述“还打三剁锹”的故事:本来房子已经矫枉过正了,但师傅命令徒弟“还打三剁锹”,结果房子轰然倒塌。

……

八十年代的盖匠/解匠

现在乡村建房上梁的仪式,内容或礼仪大多是立足于当下的物质条件而添加,许多程序出于“当代想象”,“创新”成分很大,有些“节点”并非历史传承。而且,纯粹的砖木结构房子很少见,水泥预制板钢筋房子,“上梁”仅仅是一种喜庆仪式……

当代上梁

上一篇: 鲁班仅是一个木匠吗?隐藏的身份被解开,难怪他的手艺常人学不来
下一篇: 农村6大“古怪”民俗忌讳,老一辈人才知道,年轻人很少知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