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大工程:长城排最后,第二是个谜,第一对后人影响很大

147小编 104 2025-08-1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一提起古代大工程,十个人里有九个先会想到长城,连外国人都知道。

这可不是故意唱反调,是真有更厉害的。这历史上的三大工程哪个最厉害?

要是排个座次,长城只能排第三,秦始皇陵是第二名,第一才是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这个影响力排第一的到底是什么?

长城

长城修建可不是秦始皇想出来的新点子。

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华夏诸侯就开始修筑防御工事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春秋战国年代,各国为了争霸争得你死我活,修筑长城成了保家卫国的必要手段。

赵国、燕国、秦国都有自己的一段长城,就像各家院墙一样分割着地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方匈奴威胁日益严重。

这帮骑马的家伙经常南下劫掠,搞得边境百姓苦不堪言。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战争打赢了,秦始皇下令把各国长城连起来,形成一道完整的防线。

蒙恬负责这项工程,他调集了数十万劳工,把燕、赵、秦原有的长城进行连接和修缮。

工程量超级大,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绵延万里。

修长城的日子苦啊,工人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雪,搬石头,运木材,挖土方。

当时没有现代机械,全靠人力,不少人累死在工地上。秦朝的徭役制度异常苛刻,不干活就砍头,百姓怨声载道。

长城修建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夯土为基,外包砖石。

有些地方地势险要,工人们需要悬绳而下,在悬崖峭壁上作业,稍有不慎就会摔下山谷。

完工后的长城上还建有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立即点燃狼烟,消息能快速传递千里之外。

长城确实起到了军事防御作用,匈奴骑兵难以大规模南下,北方边境局势稳定了不少。

不过长城修建的代价太大,成了压垮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百姓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等秦始皇一去世,陈胜吴广就揭竿而起,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掀起了推翻秦朝的浪潮。

虽然秦朝很快灭亡,但长城作为军事设施被后世不断修缮使用。

汉武帝时期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唐朝时因为强盛而疏于维护,到了明朝又重新修建,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模样。

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不过跟秦始皇的另外两个工程相比,长城只能排在第三位。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修建比长城还早,早在秦王政13年(公元前246年)就开始动工了。

那时候嬴政才13岁,就开始准备自己的陵墓,这哥们儿未雨绸缪的意识是真强。

陵墓选址在骊山脚下,靠近咸阳,风水绝佳。修建过程极其隐秘,整个工程由丞相李斯亲自督导。

李斯设计了一个宏伟的地下宫殿,要把阳间的富丽堂皇搬到地下。

工程规模大得惊人,据《史记》记载,光是修陵的工匠和囚犯就多达七十万人。

秦始皇特别迷信,尤其是当了皇帝后,对长生不老产生了强烈执念。

他派方士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去海上寻找仙药,自己也吃了不少所谓的"仙丹"。

那些仙丹多半含有水银等有毒物质,结果是越吃身体越差。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享年五十岁。

秦始皇死后,陵墓工程仍在继续。据说陵墓中有机关暗器,还用水银模拟江河湖海。

工匠们挖通地下水脉,让水银流动起来,形成一个微缩版的地理模型。

陵墓中还埋葬了无数珍宝,秦始皇打算把财富带到另一个世界享用。

为了保守陵墓秘密,所有参与修建的工匠在工程完成后都被封闭在墓中,活活闷死。这种残忍的做法在古代并不罕见,但秦始皇做得更绝。

奇怪的是,历史上没有记载秦始皇陵被盗掘的事件。两千多年过去了,这座陵墓依然保持着完整。

直到1974年,陕西农民在打井时意外发现了兵马俑,这才揭开了秦始皇陵的一角。

考古学家发掘出上万个真人大小的陶俑,每个俑面部表情不同。这些兵马俑被认为是保卫秦始皇在另一个世界的军队。

令人震惊的是,考古学家至今没有打开秦始皇的主墓室。

一方面是技术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是担心开启后会破坏文物。

根据地质勘探,主墓室确实存在,而且规模巨大,但具体内部情况仍是个谜。

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陵被称为"谜",它保存着两千多年前的秘密,等待着未来技术的解开。这座陵墓的神秘色彩使它在三大工程中排名第二。

秦直道

说完了排名第三的长城和第二的秦始皇陵,咱来说说这第一名——秦直道。别看它名气没那么大,影响力却是最强的。

秦直道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一条从咸阳直通云中郡(今内蒙古)的笔直大道,全长约750公里。

这条路修建于公元前212年,由大将蒙恬负责施工。当时秦始皇刚平定北方,需要一条军事要道快速调兵遣将。

修建秦直道的难度一点不比长城小。路线要穿过高山、峡谷、沙漠、草原,地形复杂多变。

工程队需要填平山谷,削平山头,在沼泽地带铺设木桩和石块。

有些地方需要凿山开路,有些地方要建造桥梁跨越河流。

最难的是保持道路笔直,古代没有卫星导航,全靠人工测量,一点点算出方位角,然后按照规划修建。

秦直道宽约15米,路面用夯土加石块铺就,十分坚固。

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驿站,供军队和信使休息补给。道路两旁种满了柏树,既防风沙又能当路标。

秦始皇还下令在路边立石碑,刻上统一度量衡的标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

秦直道建成后,军队从咸阳到云中郡的行军时间从原来的一个多月缩短到了不到十天。

这大大提高了军事反应速度,匈奴一有动静,中央就能迅速派兵应对。

不仅如此,秦直道还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商人们可以沿着这条路把中原的丝绸、铁器运到北方,又把北方的皮毛、马匹带回来。

秦朝灭亡后,秦直道并没有废弃,反而成了汉朝乃至后世沟通中原与北方的主要通道。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从这条路出发的。

唐朝时期,这条路仍在使用,成为长安与漠北地区的重要联系。直到清朝中期,随着新路线的开辟,秦直道才逐渐被废弃。

秦直道为什么能排第一?因为它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这条路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同时,它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中国与西域乃至欧洲。

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看,秦直道的影响都超过了长城和秦始皇陵。

《——【·结语·】——》

看完秦始皇的三大工程,真是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毅力。

虽然这些工程修建过程中劳民伤财,但它们确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

特别是排名第一的秦直道,虽然现在知道的人不多,影响却最为深远。

信息来源: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报》2023年第4期《秦直道考古新发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陵考古报告》(2022年版)

上一篇: 我是上海人,去了一趟咸阳后,聊聊对咸阳的真实感受,全是实话
下一篇: 从风水学看历史——秦始皇不顾天道,自断龙脉,让秦不得不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