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的70后,不要让身边的亲人“借运”,避免晚景凄凉
94 2025-08-18
岭南古邑博罗,《惠州府志》(明崇祯版)称其“形胜甲诸邑”,意思是在周边的许多县市中,博罗胜景是最好的,“明清博罗八景”与“羊城八景”齐名,一度誉播南粤,广为知晓。
然而,羊城晚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随着时代发展,明清八景荣衰各异。有的湮没于尘烟;有的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场所;有的声名远播,吸引无数游客蜂拥而至。专家表示,明清八景反映了古代博罗旅游图景,其中诸多盛景记载了古邑博罗的绚丽与多姿,可以说是当地历史文化标志之一。但现如今,问及明清八景是哪八景?背后有什么故事?本地居民大多都一头雾水,鲜有人知。
在明清八景的基础上,近年来,博罗在全社会组织开展“博罗新八景”评选活动。现如今,博罗新八景成为了博罗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一张亮丽名片。而明清八景的记忆传承却迫在眉睫,专家奔走宣传,希望重现“明清八景”,与“新八景”共同助力博罗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象山积翠 邓东方 摄
不知八景 深藏于居民休闲娱乐场所
根据《惠州府志》记载,明清八景分别为:浮碇朝曦、榕溪夜月、佛迹汤泉、罗浮仙境、狮岭骊珠、象山积翠、石鼓农耕、龙堤樵唱。单听名字,众多博罗街坊都摇摇头,一脸疑惑。听记者介绍后,上年纪的老人方感熟悉,但也很少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明清八景第一景“浮碇朝曦”,其所在位置为今博罗古城东侧的葫芦岭公园。近日,记者来到公园一探究竟。从公园门口一路走进去,随处可看到居民休闲散步,园内有多处历史和人文景观,四周植被茂密,景色宜人。
浮碇朝曦 林波 摄
“‘浮碇朝曦’就是在葫芦岭看日出啊,那我可熟了!”正在葫芦岭山径散步的李大爷绘声绘色地说道,在旭日初升之际,站在山岭,就可以看见一轮朝阳徐徐升起,东江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淡淡的红光,就像一条金龙游弋在博罗大地。一江两岸,朝霞满天。“日落跟日出一样壮观,但现在山岭上大树过于茂密,稍微挡住了部分视线。”李大爷遗憾地说。
“在博罗县城观看日出,葫芦岭绝对是最佳去处!”博罗县文史专家、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邬榕添说。旧时民谣传:“惠州游西湖,博罗䢧葫芦。”“䢧”是客家方言,也就是游玩的意思。可见,葫芦岭与西湖一样,都是当地的旅游名胜。别看葫芦岭这座山丘不大,却见证了博罗的悠久历史和发展变迁,铁拐李传说、贝丘遗址等历史故事口口相传。
在葫芦岭不远处,小东门外金银湖畔边,每天傍晚附近居民都会相聚此地,跳起欢快的广场舞。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里是明清八景之一的“龙堤樵唱”所在地。原先,在金银湖畔筑有随龙堤,古时罗阳居民多以柴草为燃料,每至傍晚黄昏的时候,砍柴割草的居民回城,山歌不时在龙堤回响。
现龙堤歌声不再唱响,取而代之的是博罗文明实践的欢歌热舞。记者看到,原龙堤已被毁,后在遗址上修建了现在的江东堤。“曾经这片种农田,施肥浇菜时,也会哼唱几句山歌。”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李奶奶说,随着周边环境越来越好,休闲设施日渐完善,附近老人习惯茶余饭后在这聊天、唱歌跳舞。
销声匿迹 众多神奇传说让人津津乐道
“浮碇朝曦”“龙堤樵唱”数百年来继续发挥惠民利民作用,带给博罗人无数美好记忆。但有的八景却因时代变化,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令人惋惜,如“榕溪夜月”。
“榕溪夜月”的由来与博罗县城的古称息息相关。原先,博罗县城叫做榕城,这是因为千百年来,城中古榕众多,大溪小沥两边也长满了千年碧绿、经冬也不落叶的榕树。邬榕添回忆道,现博罗县城解放西路处(犁头咀一带),在旧时溪的两侧有众多百年榕树,时间最长的有四五百年历史。居民饭后喜在树荫下品茶赏月,一览东江夜色。但由于社会发展和城市扩容,老榕树所剩无几,“榕溪夜月”盛景逐渐消逝。
同样令人惋惜的,还有已经消失了的“石鼓农耕”。在博罗县城西五里的石鼓岭,传说岭上有一块浑圆的巨石,周围都是参差不一的小石。每年春耕的时候,人们任意拾起一块小石敲击那块巨石,竟会发出低沉的“咚咚咚”的擂鼓声,似乎在催促农民开始春耕。
如今,山上巨石仍在,但中间已裂开一条缝。通过敲击提醒春耕的方式也早已不合时宜,“石鼓农耕”退出历史舞台。
明清八景或多或少都伴有神奇的传说,“狮岭骊珠”则象征着博罗县的文运。狮岭,就是黄甲峰,是原博罗中学门前东江河对岸群山中的那座形如奶头的山岭。清代《博罗县志》记载:“邑人以其岩际有光,占验科第,故名。”
传说,每次博罗科考放榜前夕,狮岭上就有骊光如珠光放出。每次放出的珠数与本期中举的人数刚好相同,十分灵验。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博罗知县经彦采在浮碇岗(即葫芦岭)的西南麓建了一座七层的文昌宝塔。在文昌塔第三层的塔门上悬挂着“瑞应骊光”四个大字,还在浮碇岗南麓建了一座望骊亭。
从此,每当大比之年,人们都会云集葫芦岭下,当权者则踏上七层文昌塔,隔江眺望东江南边的黄甲岭有没有或者有多少个骊光之珠升起来。
奇景虽未再现,但灵运却一直长存。“老博中(博罗中学)是风水宝地啊,这片区文运一直很昌胜,涌现出众多优秀学子。”附近老居民至今认为博罗文运昌盛,应该是得狮岭山神庇佑。
盛名远播 壮美山水引古今游客如潮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历史变迁,有的八景依然折射出岭南古邑的灿烂光辉和沉厚的文化底蕴,胜景更加绚丽多姿,如罗浮仙境、象山积翠,每年吸引游客无数。
“罗浮仙境是博罗八景之首,是最为经典的博罗八景之一!”邬榕添介绍,被司马迁誉为“百越群山之祖”的罗浮山,以山势雄伟壮观、植被繁茂常绿、林木高大森古、神仙洞府超凡脱俗的特色吸引古今无数的名仙名人和游客登山揽胜,远离喧嚣,放松身心。
罗浮仙境 黄森灵 摄
历代大诗人,如唐代李白、杜甫,宋代苏东坡、杨万里等等,都为罗浮留下了无数的赞颂诗篇。特别是杜甫、李白,两位诗人一生都没有到过罗浮,但从他们的诗篇中都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罗浮仙境的情结以及终未成行的遗憾。
杜甫这样吐露他的惋惜:“葛仙与许靖,避世常此路。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而李白更强烈表达了他的向往与遗憾:“余欲罗浮隐,独怀明主恩。终然无心去,海上同飞翻。”
同是地处北回归线上,“象山积翠”中的象头山是一块难得的绿洲。其山体雄伟,怪石嶙峋,溪流淙淙,群峰拥翠。颇为壮观的是,象头山顶经常云遮雾拥,景色如巧夺天工,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无论什么时候去,都能感觉到一股仙气。”游客刘女士称,每次登上象头山最高峰——蟹眼顶山脚。极目四望,群峰叠嶂,尽收眼底,确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近年来,象头山的配套设施更齐全了,景区管理也更专业规范化,成为了粤东唯一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更是珠三角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打卡点”。
明清八景中唯一划拨他邑的,是“佛迹汤泉”。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被划拨给惠城区管辖。隐身于三面环山的泽谷之中,汤泉风景区以温泉、冷泉、瀑布三位一体而著称。不仅有终年不竭的温泉水,在温泉西北的咫尺之遥,九龙潭瀑布直泻而下,温泉和瀑布这一暖一凉,地下天上,遥相呼应,难能可贵。九龙潭中第三瀑石壁的盘石中,有形如巨人脚印之迹。历代相传为佛迹,并建有佛迹寺为纪。
旧八景之一的佛迹汤泉 梁力文 画
邬榕添记得,小时候,汤泉还是免费开放,一家人经常走路到汤泉游泳,实为一大乐事,留下了深刻印象。
汤泉的名气本来不算很大,但自苏东坡被贬惠州,一年间三游白水山,并为之连赋五诗二文。一时之间,佛迹汤泉不仅名闻惠州,而且誉满岭南。苏东坡在《佛迹岩》一诗中是这么写的:汤泉吐艳镜光开,白水飞虹带雨来。胜地钟灵传异事,巨人遗迹寄苍苔。
专家建议 尽快重现“明清八景”古韵
“博罗后生仔都没几个知道明清八景,我们这些老人再不抓紧时间,传统八景文化就消失了!”邬榕添是土生土长的博罗本地人,小时候经常去游玩其中几景,对八景有很深的感情。对于年轻一代不识八景文化,他认为很正常却也很可惜。为此,他与多位本土专家奔走宣传,希望能够加快收集老一辈的历史记忆,记录成文,以便后人考察传播。
明清八景很多景致今已不存,他建议,可以通过现代化方式重现明清八景风情,可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展区,通过历史典籍的描述、诗人留下的诗篇、泛黄的老照片、老一辈人口述等,以视频、漫画等形式重现。同时在现有景点设置诗碑廊,将诗歌、故事、传说等资料记载展出,“不仅留住博罗人的记忆,也能让游客能直观感受,更好地传播明清八景的文化韵味”。
传播历史文化要从小抓起。邬榕添在教育领域工作多年,他建议可在学校内开展明清八景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从小解家乡历史文化。对此,博罗学生陈珏霏深有体会:“没有一个罗阳一小的学生会不知道葫芦岭铁拐李的故事。”在她小学时,老师带着全班学生到葫芦岭秋游,讲述铁拐李的故事,相对于其他景观,他们会更了解葫芦岭的历史文化。
仅仅重现明清八景还不够,还可以同周边优质特产联合起来。如,罗浮山豆腐花只有在好山好水的孕育下,才能有嫩滑香甜,入口即化的最佳滋味。邬榕添说,既能发展本地旅游,扶助农村脱贫,也能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历史风味,达到视觉和味觉“双重满足”,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明清八景时过境迁,新八景锦上添花。近年来,博罗在全社会组织开展“博罗新八景”评选活动,从众多精品景点中评出新八景,分别是:罗浮仙境、象山积翠、浮碇朝曦、秋枫飞红、龙华古韵、航天农科、龟阁凌空、禾肚稻香。
秋枫飞红 黄国强 摄
禾肚稻香 博罗文广旅体局供图
龙华古韵 谢文山 摄
明清八景中的“罗浮仙境”“象山积翠”“浮碇朝曦”至今仍熠熠生辉,众望所归入选新八景。根据时代发展,新八景中不乏“人造景”,如航天农科、龟阁凌空、禾肚稻香等,更好地展现了博罗旅游的发展变化。
当前,博罗正在推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博罗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八景”的推出,也将成为博罗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又一张亮丽名片。接下来,将以博罗高铁时代来临为契机,做好博罗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同时,进一步培育开发旅游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如打造博罗特色研学旅游产品,中医药文化研学游、红色文化研学游、农耕体验和现代农业科技研学游、工业研学游等。
【他山之石】
新旧八景一体化发展 墙内开花内外都要香
全国很多城市都有“八景”情节,它既是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也是人们对于诗意生活的无限向往。“明清八景展现了岭南六大文明古县博罗的古代自然风貌、生活场景与文化氛围,因此重现明清八景是很有必要的,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意义!”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教授说。
如何保护活化明清八景?他认为,在保护的前提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恢复、重现明清八景风貌。可分四步走,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挖掘历史文化信息,理顺历史文化价值。其次,尽可能逐步恢复原景观的遗址,不复存在的景观可通过其他形式重现原貌,实现“有形化”。再者,要与市民的文化消费体验紧密结合,形成“项目化”。最后,可根据明清八景的历史文化内涵,自主策划举办活动,使其“活动化”。如此,才能够让游客在旅游消费和体验中,感受到博罗悠久的文化历史与浓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新评选出的博罗新八景又有何发展新招?吴志才说,新八景的评选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民生性,代表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博罗的一张城市名片。不仅是要让博罗本地人了解,也要辐射扩散至全国各地的游客,“墙内开花,内外都要香”。
吴志才建议,对内可形成新八景一体化联盟,制定新八景旅游精品线路,可先串联几个紧密景点,启动“博罗人游新八景”等惠民文旅工程,让当地老百姓充分感受新八景的精品联盟线路:“通过本地人的宣传,打响名声,推荐更多外地人来了解、感受博罗。”对外,加强与异地交流合作,特别是与周边区域,博罗可借鉴广州一日游的形式,为旅客规划好路线,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感。
“无论是明清八景还是新八景,其共同性都具备文化价值,符合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的需求。”吴志才认为,新旧八景并非割裂存在,未来可实现融合发展,“新旧八景中存在功能重叠与延续的景观,可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旧八景,根据当代民众的生活方式实现创新融合。旧八景逐渐重现,新八景逐步创新,最终形成一体化发展。开封、深圳等地新旧八景创新发展都值得借鉴。”
【文脉溯源】
“明清八景”彰显博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何博罗会有评选八景风气?追根溯源,建县2000多年来,博罗就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景点众多、人文荟萃而闻名海内外。县内自东向西流的东江环绕古县,罗浮、象头二山雄踞县中,层峦叠翠,成为东江流域有名的旅游胜景。
除了丰富的旅游名胜资源,当时社会繁荣,经济稳定,这是八景评选的社会基础。旧时东江流域航运繁盛,经济发达,而博罗地理位置优越,与岭南核心区域广州相邻,虽然位置偏东,却有东江水系紧紧相连,水陆路程仅约二百里。东江水路博罗航道更是往返广州府的必由之路,因此造就了博罗航运兴旺,成为东江经济重镇。
古时,八景的诞生一向都是文人墨客的自我陶醉。博罗自古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这是评选八景的重要原因。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遣岭南,惠州及东江流域文风大振,大批历史文人曾寓居或履临博罗,使得“崇文重教”之风吹拂博罗大地,文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据历代博罗县记载,博罗本土有近百名文人志士著书立说。据不完全统计,这百名英才中,明代便有23人,清代至民国有29人。他们平生所著诗文集中,多有对博罗灵山圣水、名胜景点的赞颂与描绘。如,函可的《千山诗集》、曾迁的《罗浮山人集》、韩履秦的《十洲诗集》等。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全民文化意识提高,当地政府与百姓一同推动新八景评选,这也代表着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不管旧八景还是新八景,都是人们心中期待的“好光景”。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