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老人说“家有穿堂风,人财易落空”究竟是什么意思?
161 2025-08-18
故宫,中国古建筑集大成者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建筑与文学、诗意密不可分。传统的四大名楼、四大名亭等,无不有伟大的诗文作品交相辉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诗文在,建筑的精神灵魂就在。自今天起,我与大家分享十六首描写亭台楼阁的经典诗文,并进行深度解读与鉴赏,在解读中力求文学性与实用性兼顾,努力为大家和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提供借鉴与帮助,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把作品收藏起来,细细品读。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介绍“四大名楼”等八首诗文。
故宫角楼
楼阁,以其高耸入云的姿态,常成为诗人登高望远、怀古伤今、寄托抱负的载体。它们矗立于历史长河,见证兴衰,也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深沉情感。
天坛祈年殿
1. 唐·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建筑小档案
地理位置:湖北武汉蛇山|始建:223年(三国东吴)|用途:军事瞭望→文化地标|现状:1985年重建。
注释:昔人:骑鹤仙人|晴川:阳光下的汉江|鹦鹉洲:武昌江中沙洲(已湮没)。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走,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地徒然飘荡。晴朗的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暮色苍茫,我的故乡在哪里啊?望着烟波浩渺的长江,不禁使人愁绪满怀。
深度解读: 此诗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开篇即营造仙人已逝、楼阁空存的渺茫感。颔联以“一去不复返”与“千载空悠悠”形成强烈时空对比,尽显世事无常、岁月永恒的苍茫。颈联笔锋一转,描绘登楼所见壮丽而生机勃勃的实景(历历、萋萋),反衬出尾联浓得化不开的乡愁(“烟波江上”的迷茫意象)。黄鹤楼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诗人追寻渺远(仙人)、感怀永恒(白云)、抒发乡愁(烟波)的复杂情感载体。
一句话记忆点:神仙皇帝靠不住,回家吃饭最是真!
写作启示:① 虚实结合: 将神话传说(虚)与眼前实景(实)交织,拓展意境深度。
② 对比手法: 昔盛今衰、短暂与永恒的对比,增强感染力。
③ 情景交融: 壮丽景色反衬个人愁绪,更显深沉。
④ 意象选择: “白云”、“烟波”等意象营造苍茫氛围。
武汉.黄鹤楼
2. 唐·王勃 《滕王阁序》(节选)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
建筑小档案
地理位置:江西南昌赣江畔|始建:653年(唐高宗)|用途:宴饮观景|现状:1989年仿宋重建。
注释:飞阁:架空阁道|流丹:朱漆溢彩|无地:深渊。
译文:青翠山峦耸入云霄,朱红楼阁悬临深渊……晚霞与孤雁齐飞,秋水和蓝天交融。
深度解读:王勃借滕王阁昔日的繁华(“佩玉鸣鸾”)与眼前的冷寂(“罢歌舞”)形成鲜明对比。“画栋”、“珠帘”的华美与“朝飞云”、“暮卷雨”的自然景象交替,暗示盛衰无常。后四句直抒胸臆,以“闲云潭影”、“物换星移”写时间流逝之永恒,以“帝子何在”与“长江空流”的对比,发出深沉的历史感慨:无论多么显赫的人物与功业,终将湮灭于时间长河,唯有自然(长江)亘古如斯。楼阁成为时空流转的见证者。
一句话记忆点:17岁天才一挥笔,让朱红楼阁扛起整个盛唐!
写作启示:① 时空感塑造: 通过景物描写(朝云暮雨)和直接议论(物换星移)营造宏大时空感。
② 今昔对比: 突出盛衰变迁,引发历史兴亡之叹。
③ 以景结情:结尾“长江空自流”以永恒的自然景象收束人事感慨,余韵悠长。
④ 对仗工稳: “画栋”对“珠帘”,“朝飞”对“暮卷”,增强韵律美。
南昌.滕王阁
3. 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节选)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
建筑小档案
地理位置:湖南岳阳洞庭湖畔|始建:210年(三国鲁肃阅军楼)|用途:军事→精神道场|现状:清光绪年间重建,盔顶结构孤例。
注释:汤汤(shāng):水势浩大|晖:日光。
译文:(洞庭湖)含远山吞长江,奔流浩荡……晨光暮霭中气象变化无穷……在天下人忧虑前先忧,在天下人快乐后才乐。
深度解读:虽为文,但其核心名句是围绕“登楼”引发的极致人生境界。文章先铺陈洞庭湖在不同天气下的壮丽景象(“浩浩汤汤”、“气象万千”),以及不同人登楼或悲(感极而悲)或喜(喜洋洋)的情感。但作者最终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波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升华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政治理想和博大胸襟。岳阳楼在此成为展现宏大精神格局的舞台,其意义远超建筑本身。
写作启示:① 立意高远: 超越个人情感,升华到家国情怀和人生境界。
② 对比铺垫: 通过描绘不同人登楼的悲喜,为引出更高境界做铺垫。
③ 议论点睛: 核心名句以精辟的议论点明主旨,振聋发聩。
④ 语言气势:排比(衔远山,吞长江)、对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处江湖……;先天下……后天下……)增强气势与说服力。
湖南.岳阳楼
4. 唐·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
建筑小档案:
地理位置:山西永济黄河东岸|始建:北周(557年)|用途:军事瞭望→登高赋诗|现状:2002年仿唐重建。
注释:依:傍着| 穷:极尽。
译文:夕阳傍着群山沉落,黄河向着大海奔流。想要望尽千里风光,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深度解读:前两句以“白日尽”“黄河流”构建横向空间画卷(山-海),后两句用“千里目”“一层楼”以物理高度升华为精神境界,短短20字浓缩盛唐人向上精神。
一句话记忆点:中国人为何爱登高?因骨子里刻着“更上一层楼”!
写作提示:① 以小见大:从登楼小事提炼普世哲理。
② 动词炼字:“依”“入”赋予自然动态生命感。
③ 空间对仗:“尽”(日落)与“流”(河奔)形成时空流逝感。
山西.鹳雀楼
5. 唐·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凤凰台*——
建筑小档案
地理位置:江苏南京凤凰山|始建:南朝刘宋(5世纪)|用途:祥瑞象征→兴亡见证|现状:1997年复建,存李白诗碑。
注释:衣冠:世家大族|三山:南京西南三峰|白鹭洲:长江中沙洲。
译文:凤凰曾翱翔于此,如今凤去台空唯余长江奔流。吴宫花草埋没荒径,晋代名门化作坟丘。三山云雾半隐青天,二水环绕白鹭沙洲。浮云总遮蔽太阳,望不见长安令我悲愁。
一句话记忆点:凤凰飞走六朝亡,李白说:金陵风水克皇帝!
解读鉴赏:李白此诗常与崔颢《黄鹤楼》并论。同样以神话传说(凤凰游)起兴,带出“凤去台空”的怅惘。颔联以“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的荒废湮灭,直击历史沧桑。颈联描绘眼前壮丽开阔的远景(三山、二水、白鹭洲),气象宏大。尾联笔锋陡转,由怀古登临之景联想到现实政治(浮云蔽日),抒发对朝廷被小人蒙蔽、自己报国无门(长安不见)的深沉忧愤。凤凰台不仅是古迹,更是诗人洞察历史、关切现实的瞭望塔。
写作启示:① 借古讽今: 借历史兴衰(吴宫、晋丘)隐喻现实政治(浮云蔽日)。
② 意象象征: “浮云蔽日”是经典的政治隐喻。
③ 由景入情: 前六句写景怀古,后两句直抒胸臆,转折有力。
④ 空间构图: 远景(三山)、中景(白鹭洲)、近景(台、江)层次分明。
南京.凤凰台
6. 唐·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
建筑小档案
地理位置:北京大兴(原蓟城)|始建:战国燕昭王(前311年)|用途:招贤纳士|现状:仅存2米夯土遗址。
注释:古人:燕昭王等明君|来者:后世贤主|怆然:悲伤。
译文:向前望不见招贤的明君,向后看不到未来的英主。感念天地浩渺无穷,我独自悲泣泪流!
深度解读:穿越千年的孤独,陈子昂站在招贤台废墟上,用22字引爆宇宙级孤独——以“前/后”二字切割时间轴,“天地悠悠”撑开空间场,个体渺小感在历史荒原中炸裂。
一句话记忆点:他的眼泪太重,砸穿了历史的地板!
写作启示:① 极端时空压缩:四句涵盖古往今来、浩宇微尘。
② 废墟能量转化:将建筑的消逝升华为哲学震撼。
北京考古博物馆
7. 唐·宋之问 《登龙兴寺阁》(节选)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宝刹遥承露,雕台近带烟。
——*龙兴寺阁*——
建筑小档案
地理位置:陕西西安|始建:唐贞观五年(631年)|用途:皇家祈福|现状:毁于唐末战火。
注释:梵宇:佛寺|八川:长安八水|承露:承接甘露。
译文:佛寺高耸出云外,登楼望尽长安河川……宝塔遥遥承接天露,雕阁云雾缭绕。
深度解读:盛唐的权力幻觉。梵宇通天(出三天)的膨胀野心,动词露馅:“承露” 暴露对天赐皇权的渴望;数字夸张,“八川”(长安八水) 显摆帝国版图。用空间高度(物理)象征权力高度(政治),暗藏盛唐膨胀期的不安。
一句话记忆点:楼盖得再高,也填不满权力的心虚!
写作启示:① 宗教意象加持:以“梵宇”“宝刹”赋予建筑神圣性。
②双关修辞:“出三天”既写楼高,又喻皇权通天。
西安.陕西考古博物院
8. 唐·刘长卿 《登越王台》(节选)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越王台*——
建筑小档案
地理位置:浙江绍兴卧龙山|始建:春秋越王勾践(前5世纪)|用途:点兵复仇|现状:1981年重建。
注释:摇落:草木凋零。
译文:古台草木凋敝,秋日更添思乡愁……荒野寺庙人迹罕至,云雾山峰隔断水深。
深度解读:勾践“卧薪尝胆”的雄心跳跃处,千年后只剩“野寺云峰”。用废墟的荒凉(摇落/人少)反噬霸业的虚妄。
一句话记忆点:再狠的帝王,也斗不过野草漫上台阶!
写作启示:① 植物见证法:以草木盛衰(摇落)暗示王朝命运。
② 静默的力量:“野寺来人少”比直写“荒凉”更具冲击力。
越王台
楼阁,以其高度与体量,常激发诗人登临的豪情与历史的喟叹。它们或历代诗人的怅惘(黄鹤楼),或见证王朝兴替的无常(滕王阁),或寄托忧国忧民的壮怀(岳阳楼),或成为洞察时局的象征(凤凰台、山雨欲来)。这些诗篇告诉我们,描写高大的建筑,不仅要刻画其形貌气势,更要善于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时空背景中,关联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使景物描写承载深沉的历史感和厚重的情感。
温馨提示:十六首描写亭台楼阁的下篇更为精彩,不仅有古代名家名篇,还将隆重介绍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敬请各位持续关注,谢谢啦!